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材简析与教法提示]: 《威尼斯的小艇》一文介绍了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样儿的,船夫怎样驾驶小艇和小艇在威尼斯的作用,描写了这座世界著名的水上城市特有的风光。课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讲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第二段讲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样儿的;第三段讲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第四段讲威尼斯的小艇的作用。全文围绕小艇在威尼斯的重要作用这一中心展开,文章条理清楚,写作思路清晰。 教学本文时,先从文章的条理入手,弄清作者的思路,再指导学生运用边读边思边议的方法阅读课文,指导学生弄懂作者是如何抓住威尼斯小艇的特点来写具体的,了  相似文献   

2.
《威尼斯的小艇》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凤城市教师进修学校艾武《威尼斯的小艇》是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组教材的一篇讲读课文。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一篇状物记叙文。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是什么样儿的,船夫如何驾驶小艇在水中行驶以及小艇在威尼斯的重要...  相似文献   

3.
《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是什么样儿的 ,船夫如何驾驶小艇在水中行驶 ,以及小艇在威尼斯的重要作用 ,展示了这座世界著名的水上城市特有的风光。而了解小艇的特点和它在威尼斯水城中的作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下面我以“小艇的样子”这部分为例 ,谈谈《威尼斯的小艇》教学心得。原文是这样的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 ,又窄又深 ,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 ,像挂在天边的新月 ,行动轻快灵活 ,仿佛田沟里的水蛇。初读《威》文 ,看了这段内容 ,我想既然是写小艇的样子 ,那么就抓住了这几个词进行板书 :小艇样子…  相似文献   

4.
《威尼斯的小艇》教材分析及教案设计□石家庄市维明路小学范书琴郭秀琴教材分析:《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状物的记叙文。课文生动地描绘了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小艇的特点,介绍了船夫的驾驶技术及小艇的作用,显示了这个水上城市特有的风光。全文六个自然段,分四大...  相似文献   

5.
我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第4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进行了多角度读书的练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树叶画》是九义教材第三册的一篇说话训练。上此课时正值初秋时节,教学中我们依据“玩玩———做做———说说———夸夸”的思路设计本堂说话课。课前准备:老师组织学生到校园附近拾落叶,一边认识各种树叶的名称和形状。一、赏画揭题1.一上课老师说:“小朋友,老师收到了一份秋姑娘送来的礼物,大家想看看吗?”(出示六幅树叶画请学生欣赏)老师问:“这些画漂亮吗?你发现这些画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这些画都是用树叶拼成的)2.老师小结:“原来用各种各样的树叶也可以拼贴成画。我们给这样的画取一个什么名字呢?”(树叶…  相似文献   

7.
《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写景散文,编排在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我曾教过三次,但每次都是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课文的第2、4自然段。第2自然段连用了三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小艇独特的美。教学时,我一般让学生想象填空。第4自然段则效仿王崧舟老师的教学,放手让学生上台扮演船夫吆喝,  相似文献   

8.
《登山》 (六年制第八册 )讲的是革命导师列宁登山看日出时 ,两次走过临近深渊的那条小路 ,自觉磨炼意志的故事。教学中 ,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设计了画、演、写、议四个教学步骤 ,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有效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一、画一画 ,认识小路的险课文中直接描写小路“险”的有一个句子 ,即 :“路宽只能容一只脚 ,一边是峭壁 ,一边是深渊。”学生只有充分理解了“险” ,才能充分认识列宁坚持走这条险路的勇气和魄力。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根据文字描述绘制简笔图 ,帮助学生体会小路的“险”。师 :列宁在巴果茨基的陪同下…  相似文献   

9.
师:请同学看屏幕,思考:图上画的是什么?(微机演示小白兔顶着篮子冒雨往家跑的场面) 生:图上画的是小白兔着急地往家跑。 生:我来补充:图上画的是小白兔顶着篮子,很快地往家跑。 师:你们说的都对。请同学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哪一自然段写的是图上的内容?谁愿意把它读出来? 生:第8自然段写了图上的内容。(生读) 师:下面请同学看屏幕(微机演示第8自然段的内容),自己读这一自然段,然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 生:我读懂了这一自然段有两句话。第一句话写的是小白兔加快步伐往家跑,第二句话写的是小…  相似文献   

10.
<正>星期天上午,同学冯雪碧来我家玩。妈妈在家里的小黑板上画了6个圆圈,对我和冯雪碧说:“请你们在每个圆圈上添画几笔或更多笔,让它变成另外一个东西,然后用这个东西说一句话。比一比,看你们谁画得好、说得好。”我拿起粉笔,在第一个圆圈上画出了眉毛、眼睛、鼻子和一张微笑的嘴。我说:“太阳公公在对我微笑呢。”妈妈点点头。  相似文献   

11.
《威尼斯的小艇》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写的一篇语言优美、层次清晰、结构严谨的文章。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以形神兼备、灵活多变的语句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异国风情。本课教学,我先通过课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然后通过欣赏威尼  相似文献   

12.
梁华 《四川教育》2001,(4):28-28
一、欣赏画画,激趣引入。 1.出示一幅银杏树的照片:小朋友,你看见了照片上有什么?(美丽的银杏树)这么美的银杏树,让我们把它画下来好吗? 2.出示银杏树的水彩画:小朋友能用一节课画完吗?半节课能画完的请举手。你还能更快吗?老师就能用一分钟把它画出来。 3.师在实物投影仪下示范画出一棵树的图:看得最认真的孩子告诉大家,老师是用什么图形在一分钟里画出了一棵树?(三角形)[师在黑板左侧贴上△] 4.你想不想来试一试?指名学生上台用三角形画出三座山的图。[在黑板上贴出“一棵树”、“三座山”的示范图] 二、启…  相似文献   

13.
【教学案例】这是第三次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人教版五下)这篇课文了。前两次在教学第4自然段“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时,从没有想过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一部分。这次上课时,在讲完小艇的样子、作用后,  相似文献   

14.
以往教《威尼斯的小艇》,只是就课文教小艇,把它作为习作范文去把握。今天,我从整体上引导学生解读威尼斯,感悟文本,我紧紧抓住一个问题“威尼斯是个怎样的城市?为什么能成为世界级的旅游城市?”展开教学,没想到学生能把威尼斯解读得这样精彩。师:请大家来读屏幕上的一段文字,猜猜是什么地方?(屏幕上出示马信德《蓝蓝的威尼斯》一文中的片段)生:这是深圳。生:是珠海吧。师:不是中国的,是欧洲的,意大利的。生:威尼斯。师:对,(课件出示“威尼斯”的英文,让学生读写)让我们再来欣赏几位散文大家对威尼斯的描述。(出示朱自清、马信德等描述威尼…  相似文献   

15.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教学内容中显性存在的语言文字,更要让学生领会到内容中隐性存在的情感、思维和精神,这样才是全面、完整的语文教学。【设计特色】帮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探究内在的课文思路。【教学流程】一、释题,猜测文章写作重点1.板书课题《威尼斯的小艇》。请学生释题:“威尼斯”是意大利的一座古城,“小艇”是一种船。2.那么,从课题看,文章的重点应写什么?(让学生充分地审题猜想,以拓宽学生的思路。)3.这篇文章是怎样来写威尼斯小艇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二、初读,探究文章写作中心1.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相似文献   

16.
<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写景散文,编排在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我曾教过三次,但每次都是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课文的第2、4自然段.第2自然段连用了三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小艇独特的美.教学时,我一般让学生想象填空.第4自然段则效仿王崧舟老师的教学,放手让学生上台扮演船夫吆喝,招揽顾客,学生兴趣盎然.而第5、6自然段只是让学生匆匆读一读,背一背.  相似文献   

17.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倡过“把应用题画出来”的教学方法。经过有关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在摆学具的同时指导学生“把应用题画出来”是可行的。 一、学画线段图 教学线段图时,我们坚持一条原则:能让学生参与的过程尽量让他们参与全过程。读题、审题,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尽量让学生讨论、实践。课堂教学用的线段图一般不事前画好,随堂示范,让学生了解和实践作图全过程,做到不包办代替,不额外增加作图教学时间。  相似文献   

18.
师 :小艇成了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 ,等于大街上的汽车。”谁能把这句话换个说法 ,意思不变。生A :小艇成了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 ,就像大街上的汽车。生B :小艇成了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 ,犹如大街上的汽车。生C :小艇成了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 ,就是大街上的汽车 ,“好像”、“犹如”只能说明小艇的作用像汽车、但它到底不是汽车 ,而“等于”我的理解为“就是”汽车。师 :你怎么理解这么肯定呢?生C :我暑假去过意大利旅游 ,我亲自坐过水上“汽车”。师 :能谈谈威尼斯的“汽车”吗?生C :可以 ,我想从威尼斯水城的特点以及小艇和人们…  相似文献   

19.
词和句的训练是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要内容,在低年级尤其要打好基础。如何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我们来看白晶老师教学《画鸡蛋》第二自然段的片断。 师: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达·芬奇开始画鸡蛋时是什么态度? 生:老师先让他画鸡蛋,画了一个又让画一个。他画得不耐烦了。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达·芬奇为什么“不耐烦”了?在上下文中找一找,从哪里看出来“不耐烦”?〔教师注意了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 生:他认为画鸡蛋太简单了。 师:请注意,看课文里是怎么说的?读读书。(生读)  相似文献   

20.
“认识平行“教学片断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平行线,你们能画出一组平行线吗?生:能。师:请同学们在本子上试着画一画,比一比谁想的方法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