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在《生死疲劳》中,莫言将"六道轮回"思想作为小说的框架,构造了小说主人公西门闹五十年间的肉体和灵魂的轮回,并以"牲畜之眼"阐述半个世纪中国农村的风雨历程,也诠释了人生本苦与生死幻灭的真象,可以说,莫言的《生死疲劳》深受宗教思想的影响。而莫言在表达这种宗教思想时较多运用了修辞中的摹色,本文也将从本色、主观色和象征色三个角度,以色彩词为基点,来探讨《生死疲劳》中的宗教情怀。  相似文献   

2.
莫言在《生死疲劳》中融合了古今中外的价值理念和艺术技法,完成了一次从小说内容到写作手法的升华。其中,"轮回叙事"成为小说叙事手法的一大亮点,本文试图以热奈特的"叙事层次"理论和"元故事叙事"理论对《生死疲劳》地叙述手法进行分析,理清小说叙事结构与"二度叙事"中第一叙事和元故事叙事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莫言的《生死疲劳》与朱天文的《巫言》在2008年“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终审时对决。《生死疲劳》从人畜六道轮回的观点,写半个世纪中共政权下的农村变化;《巫言》则由一位深情却孤意的女性娓娓诉说生活与创作经验。决选的结果由《生死疲劳》胜出,《巫言》的成就其实可以等量齐观。若以1949年标志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至2008年适为一甲子的结束,60年来的中文小说精彩纷呈,以朱天文和莫言各自所占的位置为探索的起点,可以探讨他们各自所承袭的写作渊源和所延伸的谱系,并且进一步借着这两位作家的创作,反思当代中文小说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4.
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是对他叙事艺术的全面总结。在该小说中,叙事视角的自由转换、元小说叙事等多种典型特点都有所彰显。文章以《生死疲劳》为线索,主要分析莫言小说中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并探究各个手法在莫言的"文学王国"中的初显、成熟运用和不同文本中所展现的具体变化。  相似文献   

5.
佛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莫言的《生死疲劳》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描述了中国农村从解放后所经历的传奇发展和变化以及过程中的种种苦难和血腥。《生死疲劳》展现了中国50年来农村的发展史和农民的生命状态。它是对一个时代的解读,是对一段历史的解读,更是对一个时期人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以来的众多长篇小说中,《生死疲劳》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有其代表性意义。对于《生死疲劳》之经典型因素的深入挖掘,从文本自身的融合与创新性、意蕴阐释的丰富性以及面对新时代生存环境的可适应性三个方面进行解读,揭示出《生死疲劳》所含有的成为文学经典的因素所在,以此为建构新世纪文学经典指明道路。  相似文献   

7.
葛浩文翻译的《生死疲劳》在英语世界获得巨大成功。葛浩文主要采用异化法和省略法翻译《生死疲劳》中的谚语,他的翻译原则是保留异语文化,语义对应,不刻意追求美学对等。葛浩文力图呈现谚语的异质性,不仅使《生死疲劳》中谚语蕴含的中华文化很好地呈现在西方读者面前,而且为西方读者建构了真实的"他者形象",也解构了西方读者的文化心理,为西方读者认知世界多元文化提供了更客观的平台。葛浩文的翻译为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现代语文》2006,(5):119-119
《生死疲劳》是莫言以虔诚的姿势向土地献上的又一份厚礼,与以前不同的是,在《生死疲劳》中,莫言以“轮回”的构架来描画中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故事情节极端怪异、变形、荒诞,但是与寄寓其中的哲理浑然天成,开拓了新形态新思维下的乡土学风格。  相似文献   

9.
《太原大学学报》2016,(3):44-47
从表象看,《生死疲劳》故事情节的展开,伴随着主流意识形态下政治事件的推进。揭开表象,从写作立场来看,莫言一如既往地站在了老百姓的立场上,坚定了对生长于民间土壤之上的生命力的关注。无论是对民间语言的融入,还是对民间传统的承续以及民间意识的渗透,《生死疲劳》都是莫言构建起民间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鸿篇巨制。  相似文献   

10.
从翻译生态学角度,以葛浩文的英译本《生死疲劳》为例,探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协调好不同文化背景下翻译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规范环境关键在于译者应发挥主体性,合理使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并将两者视为有机统一体。  相似文献   

11.
莫言的《生死疲劳》是一个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叙述方法的文本,文本中的叙述分层具有特殊的意义:叙述上的便利,跨层所营造的喜剧效果和表现人物的悲剧命运。借用叙述分层的策略来进行布局,达到了叙述艺术探索的高峰。  相似文献   

12.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界的焦点。无论是中国的学者还是世界各地的汉学家和研究中国的专家,都积极地参与到关于莫言及其文学作品的讨论之中。除了学术界和文学界热烈的讨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激发了那些对中国文学不甚了解或理解不多的国际读者的兴趣。论文从一个意大利读者的视角出发,介绍了莫言作品在意大利的翻译、出版与接受的情况,并以对《生死疲劳》《红高粱》《蛙》等代表作的理解、分析和评价为例,从叙述形式和内容实质两个方面,论述了莫言作品中最吸引国外读者的因素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13.
死亡意识的产生源自于"自我意识"的萌发和人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对死亡的恐惧与之相伴而生。庄子通过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及对自然的阐释而达到精神的超越,破解了生命的真谛和死亡的意义。庄子认为生命本是无所不在、无处不存的;死,不过是生的另一种形式,人类不必执着于生的喜悦,也不必戚戚于死的悲哀。  相似文献   

14.
《生死场》是萧红在民族兴亡的关头,通过对生与死的探讨,特别是对广大劳动妇女命运的考察和关注,以此对女性生命、生存意义进行挖掘和展现,引起人们对女性解放的追求,以及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思考,并扩展对国民性的审视,批判其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15.
《生死疲劳》是莫言新近力作,作者力图通过这本书实现小说语言表达上的另辟蹊径,通过对该小说从熟语、句式、辞格等角度分析其既传统规范又创新变异、恣肆狂放的文风以及恢弘厚重的语言表达效果,可见此小说的语言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16.
按照《圣经》中夫妻关系和教养子女的原则,探究美国现代戏剧《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和《推销员之死》中尖锐的家庭矛盾产生的根源。旨在揭露在物欲横流的美国社会人们已逐渐遗忘了昔日的信仰,偏离了“盼望”和“仁爱”,进而对回归信仰寄予了希望。  相似文献   

17.
黑死病与文艺复兴都是14世纪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它们都对欧洲历史发展轨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往学术界对两者之间的历史关联重视程度不足,对黑死病研究多集中于它对中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方面,而对黑死病对欧洲文化转型方面的影响比较漠视.黑死病这场席卷了整个中世纪欧洲恐怖的生态灾难,在造成社会财富和人口巨大毁灭的同时,也在客观上对欧洲文艺复兴的兴起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作为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文化解放运动的文艺复兴,正是在黑死病后加快了发展步伐,蔚然成为一股新的历史潮流,奏响了欧洲近代化转型的前奏.  相似文献   

18.
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具有相对的稳定性。2006年度的中国小说仍然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文学总格局下前行,有的还出现了伦理和叙事方法的回归倾向。关注并思考现实社会矛盾及其根源,仍在2006年中国小说中占有突出位置。莫言的《生死疲劳》和铁凝的《笨花》因其鲜明的个人思想烙印和长篇艺术成就,成为该年度绕不开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出作家重构民族精神心灵时的努力,在正史以外透视祖父、父亲一代的精神生存本相。  相似文献   

19.
《活着》是余华从"极端先锋"转向"民间立场"这一新的叙事空间后的第一部小说。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是,在这部小说中,余华对于死亡的描述已不再是冷酷、决绝,而是在死亡的氛围中融入多种情感,用一种舒缓的笔调展示苦难中人性的光芒以及温情的力量,使人们从"在苦难中寻找温情"而转变为"在温情中受难"。这也昭示了余华创作风格的极大转变以及对于"温情母题"的回归。究其风格转变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家庭生活的影响以及自身对于新的创作道路的追求是最主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