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力线通信质量,在讨论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信道性能的基础上,分析了信道带宽与信噪比的关系,论述了扩频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采用直接序列扩频载波技术,设计了基于MI200E的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该系统具有QPSK扩频调相、过零同步、分时传输、功耗低的特点。该系统在单片机的控制下,通过MI200E及相应接口电路,实现了信号耦合、滤波及数据发送和接收等功能,实际测试达到了良好的通信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正交多载波调制(OFDM)电力线通信(PLC)的优缺点,强调了电力线信道存在的噪声和衰减。着重分析了正交多载波调制(OFDM)技术的原理及在电力线信道下的误码性能。最后,讨论了电力线通信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设计了基于直接检测的正交频分复用(DD-OFDM)光通信实验系统,能够反映出OFDM光通信系统的主要特征,且离实用距离较近。DD-OFDM光通信系统包括OFDM信号的构造、OFDM信号的析构以及光纤传输3个部分功能,在实验中分别由任意信号发送器、数字系列分析仪以及自行搭建的光纤传输链路实现,实现了10 Gbit/s二进制序列经16QAM映射、64载波传输、在25 km单模光纤中的可靠传输。给出星座图和不同接收光功率条件下系统的误码性能的实验结果。为OFDM高速光通信的教学与科研提供实验平台和实验样板。  相似文献   

4.
电力线传输中出现的高噪声、高衰减等特性严重影响通信质量。运用MATLAB语言编制程序针对电力线信道模型和噪声模型进行仿真,在此基础上,通过信道编码前后测试系统的误码率,可见在电力线通信系统中加入信道编码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电力线传输中出现的高噪声、高衰减等特性严重影响通信质量。运用MATLAB语言编制程序针对电力线信道模型和噪声模型进行仿真,在此基础上,通过信道编码前后测试系统的误码率,可见在电力线通信系统中加入信道编码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在数字通信系统中,各种干扰因素都能导致发送和接收信号之间产生同步偏差。通过对这种系统存在的信号同步偏差进行频域模型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导频信号与数据信号之间的相角差的计算、对数据信号进行自适应同步调整的算法机制。实验证明,该种算法机制能有效地抑制和校正信号发送和接收之间的同步偏差,可充分保证数字通信系统的功能实现和通信性能。  相似文献   

7.
针对在国内目前通信教学和科研活动中缺乏真实现场验证这一问题,提出了使用通用USRP实现以OFDM技术为基础的实时无线视频传输实验,分析了视频传输系统的发送端、接收端和实验的实现过程。与仿真验证相比,实验测试中以真实信道为传输环境,贴近现实的通信系统,使得需要验证的信号处理算法在性能评估上更具有说服力,对通信学科的形象化教学和科研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针对移动环境下传输信道不稳定,从而造成数据丢失、语音频质量下降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丢包率的改进前向纠错算法。通过在接收端采用改进型归一化最小均方误差(MLMS)预测器来预测下一个前向纠错块中的丢帧个数,根据丢帧个数计算下一次的丢包率。该丢包率反映了当前的网络状况,这样发送端就可以根据接收端反馈回来的丢包率和丢包个数采取最佳的前向纠错编码方案。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前向纠错算法相比,该算法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为了克服现有通信技术中在低信噪比情况下计算复杂度高、误码性能差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改进型的OFDM通信系统,在Simulink仿真平台中设计了完整的通信系统模型,模拟了多径瑞利衰落信道与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的OFDM通信完整过程,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型的OFDM通信系统对信噪比要求不高,降低了OFDM通信系统中所存在的高峰均比问题,能有效地消除信号多径传播所造成符号干扰并且误码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为有效评估低压配电台区用电环境对电力线载波信号的影响,介绍低压电力线信道传输特性测量方法。首先对信道传输特性的测量参数及设备进行介绍,给出了低压电力线噪声、信号传输损耗、电力线阻抗特性的测量原理,并用测试设备对低压电力线信道进行特性测量,给出测量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环境噪声在中、低频段处较大,线路衰减在220 kHz频点左右最为严重,而测试信号在高频区域的阻抗特性在工频过零时刻时呈现稳定特性。由各项指标可知,低压电力线载波信号传输的最佳频率范围为350~450 kHz;电压过零点处低压电网呈现阻抗高且稳定、噪声电平低的特性,适用于信号传输,并有利系统时间同步。  相似文献   

11.
在MIMO无线光通信中,最常用的两种编码是空时分组码(STBC)与分层空时编码(LSTC)。传输速率、误比特率、抗衰落性能是衡量通信系统的重要性能指标,采用Monte-Carlo方法进行仿真研究,根据系统在MIMO无线光通信中的性能指标来选择发送端是采用空时分组码还是采用分层空时编码,以满足在不同特性要求下达到误比特率、抗衰落性能与传输速率的最优化。结果表明,根据不同的性能指标选择不同的编码方式,更能有效地利用资源。  相似文献   

12.
由于光信号和光纤具有损耗、色散、非线性等特性,光纤通信网的超长距传输通常会受到影响。通过配置光纤拉曼放大器,引入泵浦技术以及FEC等技术,可以实现超长距传输系统。  相似文献   

13.
针对风力发电并网的优化问题。提出了三相电压源脉冲宽度调制(PWM)逆变器的定向矢量控制技术,并设计了数字控制的变换器一逆变器系统。给出了该变换器和逆变器的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定向矢量控制的方案来实现对风能并网的控制策略。为了检验该系统的动态性能。采用MATLAB7/SIMULINK程序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控制系统模型在不同的干扰下都展现出其良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4.
采用陶瓷薄膜技术及溶胶一凝胶法制备了氧离子传导YSZ(Y2O3稳定的ZrO2)电解膜与电极催化剂,构建了膜电极组装(MEA)及结构为H2S、(复合MoS2阳极)/YSZ传导膜/(复合NiO阴极)、空气燃料电池系统;通过在MoS2中掺杂NiS、电解质、Ag粉和淀粉制备了双金属复合MoS2阳极催化剂,在NiO中添加电解质、Ag粉和淀粉制备了复合NiO阴极催化剂:考察了不同操作温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比较了几种不同电极催化剂的性能,研究了H2S/air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H2S环境中,复合MoS2阳极催化剂比MoS2和Pt具有更好的性能,复合Nio阴极Pt阴极的极化小;在电极催化剂中加入Ag可显著提高电极的导电性.添加电解质和淀粉可以提高电极的离子传导性和多孔性:操作温度增加.传导膜的电传导率和电化学反应速率增加,电池的输出电流与功率密度增加,电化学性能变好。电池连续运行1~4d几乎不降级。在850℃和101.13kPa时.燃料电池最大输出功率密度为155mW·cm^-2,对应的电流密度为240mA·cm^-2。  相似文献   

15.
在高斯噪声环境下,由于扩展卡尔曼滤波(EKF)在目标跟踪应用中精度低和可能出现的滤波发散,将无迹卡尔曼滤波(UKF)应用于非线性系统的目标跟踪.通过UKF在目标跟踪中的应用和仿真结果的分析比较表明,与EKF相比较,UKF收敛快、对噪声适应能力强,算法实现简单.  相似文献   

16.
闭环CL-MRC跨层交互系统的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增强无线网络的性能,提出了一种闭环CL-MRC跨层交互方案(Closed Loop-Maximal Ratio Combining cross layer scheme)。该方案是跨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两层,利用自适应调制技术和自动重传技术的交互协作,使发射端利用反馈信息自适应选择调制模式和发射权矢量,并自动重传发射数据,以达到性能增强的目的。推导了该闭环CL-MRC系统的频谱效率和中断概率的闭合表达式,同时,对比单发/单收(SISO)和开环MIMO跨层系统,闭环CL-MRC系统的性能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为了克服单相有源电力滤波器的非线性特性,在基于数据的基础上,由极限学习机建立有源滤波器非线性系统的内模和逆模,实现基于极限学习机的内模控制.根据内模控制系统稳态误差,评估内模控制系统的性能,并将极限学习机的内模控制系统与神经网络、核岭回归、支持向量机等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试验仿真表明,基于极限学习机的内模控制系统具有系统稳态误差小、鲁棒性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APF PCS有源电力滤波器是一种新型的电力电子装置,可对电力系统中的谐波进行补偿.在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APF PCS有源电力滤波器典型应用.及对APF PCS有源电力滤波器补偿与抑制谐波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APFPCS有源电力滤波器补偿与抑制谐波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孤"和"寡人"二词历来被释为王侯自称的谦词,但学术界对此争论不断。文章结合二词的本义,对《左传》中二词的全部102条用例进行了穷尽性的分析、比较,认为春秋时期诸侯有凶事时自称曰"孤",其余一般情况下自称为"寡人",即"有凶称孤,无凶则称寡人"。  相似文献   

20.
不同速度高速列车车外噪声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基于声源识别,得出车外噪声分布特性及场点主要噪声源。创新要点:1.研究高速列车噪声源强特性及频谱特性;2.揭示不同速度下不同声源频谱变化规律;3.分析车外声场场点噪声变化规律及主要声源。研究方法:1.利用车外声源识别系统(图2)分析高速列车声源分布规律及频谱特性;2.利用声源的垂向(图10)分布研究不同声源在各频率下垂向分布规律;3.利用场点声源与速度的拟合关系(图16)研究场点主要噪声源。重要结论:1.高速列车车外噪声源主要分布在轮轨区域、受电弓和车间连接区域;2.轮轨区域噪声包括滚动噪声和气动噪声,在各频率均为最显著声源;3.在整个列车高度,轮轨滚动噪声对总噪声贡献率大于气动噪声;4.车外场点噪声主要频率为630-2500Hz,主要来自轮轨滚动噪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