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文针对在校大学生在学习《初等数论》《竞赛数学》等课程中产生的困惑的基础上,首先介绍一个奇妙的解决困惑的方法——"Euler演段",同时在给出Euler演段概念的基础上,利用辗转相除法结合数学归纳法对"Euler演段"的正确性给予证明;最后给出了该方法在学习《初等数论》《竞赛数学》中如何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解k元一次不定方程、解一次同余方程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2.
Matlab语言是计算机数学语言,在高等应用数学的各分支中应用广泛.文章利用Matlab语言编写程序求初等数论中Euler函数和数论函数的值.  相似文献   

3.
一、概述初等数论是主要用算术方法研究整数最基本性质的一个数学分支 ,是数学中最古老的分支之一。公元前三世纪 ,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Euclid)证明了素数的个数是无穷的 ,并给出了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因数的算法。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给出了解一次同余式组的算法 ,即著名的孙子定理 ,国外称它为中国剩余定理 ,这是初等数论中一个重要的定理。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 ,费尔马 (Fermat)、欧拉 (Euler)、勒让德 (Legendre)、高斯 (Gauss)等人的工作大大发展和丰富了初等数论的内容。特别是 1 80 1年 ,高斯出版了著名的《算术探…  相似文献   

4.
Fermat-Euler(小)定理是初等数论中极为重要的定理之一,最早由费尔马(Fermat)于1640年提出(未证明),欧拉(Euler)在1736年证明.在中学数学竞赛中,Fermat-Euler(小)定理及其应用被列入《高中数学竞赛大纲》(二试).主要应用在解数学竞赛中求余数、整除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数学书《孙子算经》中提出了孙子问题,并给出了解决,这一解法如何得到吸引了很多学习《数论》知识的学生,本文就这一解法的得来作一个初步探讨,并给出了几个别解。  相似文献   

6.
求一条线段被一点(或数点)分成的比的问题,在数学竞赛中时有出现。本文将为这类问题的解决给出一个定理,同时利用该定理对文[1]中的定理给出一个  相似文献   

7.
<正>抽屉原理是组合数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组合问题,得到一些重要的数学结论。本文主要阐述了抽屉原理及其加强形式,并运用反证法给出了严格的证明。笔者在此基础上以具体例题的形式说明了抽屉原理在几何、数论、不等式证明问题中具体应用,并对某些问题进行了推广。抽屉原理又叫鸽笼原理、Dirichlet原理、重叠原理、鞋盒原理。这一最简单的思维方法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却可以演变出很多奇妙的变换和颇具匠心的运  相似文献   

8.
在代数中对“一次不定方程”的研究是建立在现代数论基础上的,而中国古代数学家发明的“大衍求一术”已用独特与完整的方法解决了“同余式”的求解问题;在介绍了中国古算中关于“同余”问题求解的成就的同时,对秦九韶的“大衍求一术”做了基本阐述,特别对“大衍求一术”的基本思想与现代数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重点给出了大衍求一术“的现代证明;并用证明的结果对《孙子算经》中的“物不知数”与《数书九章》中“粜米推原”两个“同余”问题做了解答。  相似文献   

9.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2页。教学目标:1.在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中学会画线段图分析问题,发展“四基”“四能”并培养几何直观。2.在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中进一步沟通倍与乘法之间的联系,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与解决乘法问题的内在一致性,发展模型意识。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思考与探究成功的乐趣,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0.
立体几何中的空间距离问题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以点到点、点到线、点到面的距离为基础,利用三垂线定理与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寻找垂线段与公垂线段,强调定义法在解决空间距离问题中的作用,并向学生渗透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这样便可化解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困惑。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稍微和略微     
程度副词“稍微”和“略微”的意义基本相同,《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用二者互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里也解释说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实际上,二者在语义上和动词的选择上都存在差别.通过对这两个词作深度的比较对照,从三个平面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英语语法中,语法学家从逻辑意义的角度将“分句”分为“限定分句”和“非限定分句”,这样“分句”的下住概念“非限定分句”的所指外延包括传统语法的“词和词组”等结构;从句法功能上讲。“短语”可由一个“词素”或几个单词构成的“词组”或“分句”来充当。因此,“短语”的所指外廷涵盖了从句法角度定义的“分句”的外延,“短语”是小于“句子”但大于或等于“分句”的语法单位,即“句子”〉“短语”≥“分句”。  相似文献   

15.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6.
教育要提倡生态学,而教育生态学的核心思想是互动,但不少教师和学生对此深感困惑,误以为给学生提问就是互动。提问和互动都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也有相应的教学模式,但真正的互动有多种形式,提问只是其中一种单边的互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认识两者的不同,增进对互动的理解,学会灵活运用多种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江总书记提出了许多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论述,构成了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理论的新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建设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锒铛”、“独鹿”的本义及其语义发展。“锒铛”本为拟声,由拟声而达意,从而引申出许多新的意义;“独鹿”为“朱愚”一词的声转,本义为驽钝。二词的来源不一,本义不同,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二者词义演变,部分语义交叉融合。本文还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锒铛”、“独鹿”的同源词作了进一步探讨,同时也对前人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并补正。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作品<野草>晦涩难懂,其原因并非只是外在社会环境的残酷所致,而是有着更为重要的语言学原因:鲁迅深切体悟到了语言的困境,为了突破困境,他不得不寻求新的言说方式,采用沉默、话语的正反并置和象征三种表达策略辗转在"说"与"不说"之间.  相似文献   

20.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