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作为晚清铁路建设的主要主持人之一,张之洞的铁路外债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近代铁路建设进程.文章从铁路外债思想的演变过程、以夷制夷的制衡策略、让利争权的维权思想三个方面阐述张之洞的铁路外债观.让利争权的维权思想,体现了张之洞的国家主权意识.以夷制夷的制衡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成效,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晚清铁路外债受制于人、利权外溢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中国电信利权自清季电信业创办以来迭遭外人侵夺。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为收回我国电信利权展开了积极行动。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通过与外人直接交涉、整理电信外债及加强自身电信建设等,使得我国以前丧失的部分电信利权得以收回。在肯定南京国民政府收回我国电信利权的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其与外国妥协的一面,并认清其妥协背后的实质原因。  相似文献   

3.
铁路作为近代工业文明的传播者被植入中国社会后,与中国传统社会经历了诸多碰撞、冲突和调适,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的转型,并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从闽地乡民铁路利权观念转变、铁路沿线乡民筑路态度转变、生活方式转变三方面来探讨漳厦铁路对近代闽南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的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4.
江浙铁路风潮中代表入京问题考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江浙铁路风潮中,绅商代表入京是官商矛盾得到缓解的转折点。代表入京前后态度的变化,是江浙绅商排拒外债、自办铁路所面临的困境的真实体现。江浙铁路风潮充分表现了文明排外的巨大声势,同时也暴露了经济民族主义的双重性,一是形式上过于偏执,二是本质上存在着潜在的妥协倾向。  相似文献   

5.
义和团运动失败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武装斗争虽一度暂时低落,但是,随着帝国主义疯狂地掠夺中国的利权和压迫中国人民,以及清政府大肆出卖国家利权、加强对人民的剥削,中国人民救国的呼声越来越响亮。中国人民要求“收回利权”的斗争在全国范围內普遍地开展起来。1905年以后的苏杭甬铁路收回自办运动,便是反映这一要求的显著事件之一。这次斗争不仅在时间上持续达数年之久,有力地打击了英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铁路、矿山的争夺日趋激烈,中国人民收回利权的斗争也逐步推向高潮。其中,河南人民反对英国福公司的斗争,是一场有广泛社会阶层参加的规模较大的反帝爱国运动。这场斗争和全国各地收回利权运动相呼应,推动着辛亥革命的到来。本文拟对这场斗争作一考察,从一个侧面透视辛亥革命前的河南社会。英国殖民者垄断河南矿业的野心  相似文献   

7.
论杨度铁路思想的理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度作为清末那个激越时代的理性之人、清末君主立宪派的中坚,其铁路思想中具有鲜明的理性特征,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法理赎路。主要体现为依据合同,据理力争。二、节制式借债。他反对利权回收运动中的盲目拒债,因此而有性命之忧;同时,又反对盛宣怀的大借外债行为,主张将其革职;最后落脚到散借外债、注重社债的主张。三、官商合办。先是力主商办,而假以官力,后来明确了自己的官商合办主张。四、力斥省界。杨度对省界现象十分不满,他指出此中有“二弊一害”。由于清朱乃非理性的时代,杨度作为理性之人,尽管提出了理性的主张,但结果只能在激越的声浪之中,付诸东流。  相似文献   

8.
淞沪铁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条铁路。目前史学界对它的评价尚存很大分歧。有认为收回、拆毁淞沪铁路是封建颃固派的守旧,以及与洋务派的斗争有关;也有认为收回拆毁是维护中国主权的正义行动。笔者认为在对待淞沪铁路问题上,维护主权的正义和颃固守旧的愚昧矛盾地交织在一起,重新评价围绕这条路铁所展开的各种活动,对于中国近代铁路史的研究不无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外债是中国近代铁路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南京国民政府在筹集铁路修筑资金内外交困中,铁路外债政策是以整理旧债为主,目的在于举借新债,并躬力实践。通过逐个谈判,分别整理,迅速解决了几十年的铁路外债积欠,推动新一轮举债筑路高潮的到来,促进铁路事业的发展,并形成新的借款模式,时代特征凸显。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中国近代“国货意识”强烈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提倡以国货抵制洋货,以求收回利权,反对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作为洋务运动后期的领袖人物,张之洞力倡修路,并付诸于积极行动。在清朝末年主持或参与了多条铁路的修建,其修路的目的在于实现中国的富强,并以此贯彻于修路之始终。在此过程中,张之洞排除了许多困难,为中国铁路的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并且他在铁路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于今仍有其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宁西铁路在我国路网中的地位、作用的基础上,论述了宁西铁路对其沿线南阳段产业布局的影响。研究认为,宁西铁路的运行将加强地域联系,改善区位条件,促进沿线经济轴的形成,促进沿线增长极的扩张,促进沿线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与石长信是被贴上对立标签的人物,但他们就铁路建设的论述却有同有异:对铁路的重要性,孙侧重于民生价值,石更强调行政和国防意义;对铁路国有,孙侧重于对社会的整合,石强调对政令统一的影响;对引进外资,孙态度更为明确;就修建规模,孙具有浪漫色彩,石更具务实考虑。  相似文献   

14.
郭嵩焘作为中国首任驻英大使,在西方国度上亲身感受铁路的便利迅捷,火车带来的国强民富,积极接受西方人士的游说与建议,竭力要求朝廷开拓中国运输新事业,坚决反对沈葆桢拆毁吴松铁路。他依据中国国贫民穷的现状,主张循序渐进兴修铁路,抨击清流派欲借洋款大兴铁路,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铁路观。郭嵩焘顺应世界潮流,热情宣传和鼓动中国兴办铁路,履行了一个先驱者的职责。  相似文献   

15.
安钢铁路线路大部分属特重或Ⅰ级线路,其轨道类型应选特重及Ⅰ级类型,道岔主导类型应是60-7,60-9-AT,50-9三种,非轨道电路区段的平交道口采用钢制整体道口板;轨道电路区段的平交道口要用整体像胶道口板。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铁路建设延误原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近代铁路建设初创时的艰难历程,印证了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的现代化。中国早期现代化的防御型特征制约了铁路建设的健康发展,一是要不要建铁路,二是中国早期铁路功能偏重国防。中国传统社会的内在因素阻碍铁路建设,长期争论使中国错过发展铁路的时机。  相似文献   

17.
苏伊士运河是连接红海和地中海的东西方交通要道,也是英国本土通往其东方殖民地捷径的必经之路。在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列强争霸的复杂国际环境中,控制苏伊士运河,对其进行有效的防御,对英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运河问题成为影响英国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拟对这一时期的苏伊士运河的安全防御问题加以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8.
伍廷芳1882~1896年应李鸿章邀请供职北洋幕府。在近14年的幕僚生涯中,他参与了中法、中日战争的军务筹划、战败条约的签订、对外事务的交涉、铁路和电报的实业筹划等,这些活动为他后来取得重大成就打下了基础,同时,他的幕僚生涯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近代中国人曲折的报国道路。  相似文献   

19.
外语交际能力与母语交际能力在本质和内容上是一致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其获得的方式、程度、要求等方面。外语教学中,正确处理外语交际能力与母语交际能力的关系是培养外语交际能力的必要前提,要通过坚持“语法”、“交际”和“文化”等原则来开发和培养外语“交际能力”。同时,重视学习反馈也是培养外语交际能力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修筑铁路是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中国东北铁路主要控制在日俄的手中,它们借助铁路将其政治、经济、军事势力逐渐渗入到东北。为了抗击日俄,中国东北政府和人民采取了多种形式修筑铁路,不仅包含着抵制和反抗侵略的内涵,而且还带动了东北资源的开发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