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在龙是近几年来贵州文坛上崛起的青年诗人,作协贵州分会会员.著名作家李宽定和我省著名诗人、诗评家黄邦君等均撰文对他和他的诗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贵州日报》、《今日文坛》、《贵州当代文学概观》等都有研究他诗作的文章。他的组诗《岩和鹰的传说》1985年问世后,立刻引起了文坛注目。他的叙事诗《女人与狗》于1986年获《广西文学》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文学创作大赛”一等奖;1988年,《哦,部长》和《童心》又双获《湖南文学》举办的“丁玲杯诗歌大赛”优胜奖,紧接着朗诵诗《位置》1989年又在以著名诗人贺敬之担任评委的“全国教师文学创作大赛”中获三等奖。此外在《花溪》、《山花》、《贵州日报》、《青春》、《广西文学》、《诗人》等刊上又读到了他的不少作品。今就诗人的几首获奖诗谈谈自己读后的一点感受。  相似文献   

2.
“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勿令僵尸枯骨,束缚现在活泼泼地之我,进而纵现在青春之我,扑杀过去青春之我,促今日青春之我,禅让明日青春之我。”这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先驱者李大钊在一九一六年发表的《青春》一文中的一段话。他在中国历史的转折关头,喊出了时代的呼声,他要求打破禁锢人们思想的封建文化,从腐朽的封建思想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他呼吁青年们“前进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新青年》第二卷第四号)到了一九一九年,李大钊就明确地指出,“现在的时代是解放的时代,现在的文明是解放的文明。”(《新潮》第一卷第二号)过了一年,他更进一步认识到:“一切解放的基础,都在精神解放”,“所以我们的解放运动第一声就是‘精神解放’!”(《李大钊选集》第三○九页)陈独秀在一九一五年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中也曾提出青年自求解放的问题。他说:“解放云者,脱离去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他在总结近世欧洲历史经验后提出,“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他希望青年从“忠孝节义”等封建伦理思想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3.
一种瞩目     
摩卡 《中文自修》2004,(11):25-27
今年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耿乐主演的影片《旅程》入围“一种瞩目”单元(该竞赛单元以发掘“世界青年电影人才”著称)。耿乐拍过的电影、电视剧有许多我们都耳熟能详,譬如《开往春天的地铁》《阳光灿烂的日子》《决战紫禁城之颠》等等,据统计,他还是中国大陆年轻男演员中拍摄电影最多的一位。《旅程》作为本届戛纳电影节惟一引起关注的中国电影,使耿乐终于摆脱了此前媒体给予他的无厘头的“城市叛逆青年”身份。  相似文献   

4.
李振德 《学子》2003,(2):52-52
美国心理学家巴尔肯曾举办过一次“青年宴会”。他要求到会的人各写一篇《自传》。一个满脸沮丧的青年人交给他一份只有3个标点的《自传》:一个破折号“——”,一个惊叹号“!”和一个句号“。”他凄然地解释说:“一阵横冲直撞:落了个伤心自叹;到头来只有完蛋!”巴尔肯立即在他的“自传”上加了3个标点:一个顿号“、”一个省略号“……”一个大问号“?”他热情地鼓励这位自暴自弃的青年说:“青年时期是人  相似文献   

5.
《随想录》简介《随想录》是巴金以“随想”的形式写成的一系列杂文,共150篇。写作《随想录》的目的是为了“讲真话”,用真话建立起一座“揭露‘文革’的博物馆”。《随想录》起初在香港《大公报》副刊《大公园》上连载,后合订成册,出版后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鉴于巴金的健康状况,一般认为它将是巴金最后一部“重量级”的作品。巴金是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我国新文学奠基者之一,也是一位蜚声世界的文化名人。他的文学创作成就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举世瞩目,有口皆碑。近年来,他提倡“讲真话”的呼声,又在思想界和社会各个阶层中引起了广泛…  相似文献   

6.
1935年,也就是鲁迅先生逝世的前一年,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说:“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孔乙已》、《药》等,陆续的出现,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为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点’,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以后虽然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技巧稍为圆熟,刻画也稍加深切,如《肥皂》、《离婚》等,但一面也减少了热情,不为读者所注意了。”这段话谈的问题很多,也曾引起重视,但其中涉及到的关于《呐喊》、《彷徨》的读  相似文献   

7.
公方彬的新作《与青年谈人生》 ,是一部直面当代青年思想实际 ,很有现实针对性和教育艺术感染力的青年教育力作。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深刻指出 :“全国各族青年 ,代表着我们祖国和民族的未来 ,代表着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公方彬作为一名青年理论工作者 ,深感责任重大 ,他以探索青年教育新途径的无畏勇气 ,以身体力行、自我完善的榜样力量 ,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引导青年、启发青年和教育青年的责任。他下基层 ,到机关 ,奔院校 ,自己身为青年 ,又置身于成千上万的青年当中 ,真切感受着当代青年清新而跃动的思想“脉搏”。因而他的…  相似文献   

8.
今年四月下旬,新华社香港分社、澳门分社与惠州市青联、香港、澳门二十多个社团联合举办“惠港澳青年大联欢”暨“五四精神与中国现代化”学术讨论会。我校中文系青年讲师杨小清在大会上作了题为“五四精神与中国现代化”的演讲,他的学术文章和发言引起与会者的好评和强烈反响,香港《文汇报》、《大公报》、《星昌日报》、《成报》、还有《澳门日报》及省内一些新闻单位纷纷对杨小清讲师的研究作了介绍与报道。  相似文献   

9.
陆小娅 《科技文萃》2001,(11):178-179
满头银发的谢昌逵先生曾是中国青年报的创办者之一,也是80年代青年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曾创办《青年研究》、《婚姻与家庭》杂志,写过不少论文.尽管离休多年,仍以极大的热忱关注着青年的发展,不断思考与探索青年成长的问题.最近,《近代青年研究》杂志以头条的位置发表了谢老的一篇长文《当代青年的新“文凭”:认识你自己》.在这篇文章中,谢老阐述了自我意识在青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他称自我意识是一张“新文凭”,青年走上社会、拓展人生,非常需要这张“文凭”.记者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遂采访了谢老.  相似文献   

10.
1923年8月,恽代英来到南京,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团中央候补委员。施存统当时因病辞去委员职务后,恽代英立刻递补为正式委员,担任宣传部长。团的“二大”闭幕不久,团中央在上海创办了《中国青年》。28岁的恽代英成了《中国青年》的创办人和主编,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10月20日,《中国青年》第一期出版了,他为《中国青年》写了《发刊辞》中第一句话就是“政治太黑暗了,教育太腐败了,衰老沉寂的中国像是不可救药了。”然而他对青年抱着极大的希望,他说:“我们常听见青年界的呼喊,常看见青年界的活动。”“中国的唯一…  相似文献   

11.
赵本夫是一位勤奋而又有才华的青年作家,1981年写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卖驴》就出手不凡,令人瞩目,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此后他又写了《“狐仙”择偶记》、《寨堡》、《祖先的坟》等颇有影响的小说。赵本夫的作品多数取材于苏鲁豫皖一带的农村生活,他以清新明丽的笔调描写了那里的风土人情、伦理观念和自然风光,洋溢着一片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以他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发现,在平凡的农村生活的描写中  相似文献   

12.
一个时期以来,“自我关注”、“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等等,倍受青年知识分子和大学生的推崇和追求,并被看作是一代人的觉醒和一种有深远意义的社会进步。同时,这种思潮又引起了一些人的忧虑,认为这是许多青年追求个人名利和社会责任感降低的心态表现。去年《中国青年报》上刊登的《两代知识分子对话录》,实质上就是围绕“如何认识和对待自我”而展开的讨论。这确实是一个关系当代青年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课题,具有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的意义。也是心理学需要参与认真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那个晚上的影片是南斯拉夫的《桥》,他正要走进电影院,一个青年拦住了他。青年看上去很焦急,说:“这位大哥,售票处已经买不到票了,您能把手中的票卖给我吗?”他一愣,有些为难地说:“你没有问过别人?”“问过许多人,他们都……”青年的脸色有些黯然,“要不是为了母亲,我也不会麻烦您的……”“你母亲?”“是的,我们从乡下来,我想领母亲看一场电影。”就因为青年的孝顺,他毅然把票给了青年。青年除了千恩万谢,还郑重地记下了他的名字。这是纷繁生活中极为普通的一个场景。十多年了,他几乎快把这件事忘记了。有一天,他走在街上,有人轻轻地喊他…  相似文献   

14.
《跋<国体与青年>》一文,写于一九一八年十二月,是李大钊同志继《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之后又一篇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章,发表在一九一九年一月十六日出版的《少年中国学会丛书》第一种《国体与青年》上。这篇文章长期以来没有被提及和重视,不见著录于国内外各种有关大钊同志著作的目录。笔者是在二十年前购得《国体与青年》一书时,读到这篇文章的。《国体与青年》这本书的作者是曾琦。他是少年中国学会的发起人之一,是其中的右翼分子,后来堕落为国家主义派和反动青年党的头目之一。当时,由于这个学会本身具有广泛的文化统一战线性质,因而,它所出版的《丛书》中自不免包括曾琦的作品。曾琦在书中极力鼓吹什么“共和为世界最良之国体”,号召青年为建设一个旧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奋斗。他说:青年如“益究共和之原理,而坚其信仰,悬一定之目标,而务求必达”,那么,“他日……必有真实完美之国体,涌现于吾人之眼前”。  相似文献   

15.
孙双金老师凭着自己的勤奋和才华于1988年因成功执教《小溪流的歌》,而取得江苏省中青年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一等奖后,又在1989年全国中青年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中,以《白杨》一节出类拔萃的语文课荣获一等奖。1999年,他荣获“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是十位青年中惟一一名普教界的代表。如今孙老师已是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在几十座大中城市留下了他上课、讲学的足迹。听过孙老师课的人,都说他的课上得好,好在哪里呢?细腻、生动、娓娓道来。有老师说,听他的课,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我也有同感。记得那次听他上《小溪流的歌》,孙老…  相似文献   

16.
阿Q的姓,不用说,自然是“赵”了,虽然他没有姓成。然而,要是问一句: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让阿Q姓赵而不让他姓别的,而且又让他姓不成呢? 读读《呐喊》《徬徨》两本集子,很有趣。里面有不少人物都姓“赵”。《阿Q正传》中的那个未庄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赵太爷和他的“真正的本家”赵司晨、赵白眼:《狂人日记》中的那个“青面獠牙”的赵贵翁,还有一条狗也是“赵家的”,《风波》中那个又矮又胖的地方一霸赵七爷等等。  相似文献   

17.
一、建构与解构 听了曾宝俊老师执教的《蜡烛燃烧和空气体积》这节课,又读了他在《科学课》2014年第5期上发表的《体验自我否定,缜密理性思维》一文,感受到他一直在探索如何让学生认识到“逻辑”、“思想实验”也很重要,曾老师称这种打破常规观念的课是“解构”的课。  相似文献   

18.
冬去春来,物转星移,已是五四运动六十五周年了。“五四”年年讲,今年又该讲些什么,使当代青年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呢? 一五四运动是一个爱国运动,又是一个文化运动。爱国运动爆发在1919年,而文化运动在“五四”前四年,即1915年,就以《青年》(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杂志的创刊为标志而兴起了。当时的文化运动被称为启蒙运动。《青年》杂志的创办人陈独秀,是以法国的启蒙运动为模式的,他想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走完从意大利文艺复兴到法国启蒙运动的路程。《青年》杂志的封面上印着“La Jeunesse”,就是法语“青年”的意思。国内一些著  相似文献   

19.
那个晚上的影片好像是南斯拉夫的《桥》。他正要走进电影院,一个青年拦住了他。那个青年看上去很焦急,说:“这位大哥,售票处已经买不到票了,您能把手中的票卖给我吗?”他一愣,有些为难。青年的脸色有些黯然,“我们从乡下来,我想领着母亲看一场电影。”就因为青年的孝心,那天他毅然把票给了青年,没要一分钱。青年除了千恩万谢,还郑重地要了他的名字。  相似文献   

20.
<正> 命运为刘绍棠安排了一条反常而又得天独厚的道路。这位出生在京东运河平原的“土著”儿,少年得志,十三岁就开始发表了自己的作品。到二十岁时,已经出版了《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运河的桨声》、《夏天》、《中秋节》、《私访记》等短篇小说集和中篇小说。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大学生,作为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起来的第一批青年作者,他是佼佼者,也是幸运儿,很早就跻身在文坛的上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