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60年,主要保护温带动、植物资源及大陆东岸的山地自然生态系统。于1980年初,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1986年7月,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该区现有面积工900km~2,是我国目前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之一。成立20多年来,在自然保护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但是在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中,仍存在很多弊端,限制了自然保护区功能的正常发挥。为此,本文拟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出发,在分析诊断制约保护区功能实现的因素基础上,对功能实现的途径进行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张镱锂  吴雪  祁威  李士成  摆万奇 《资源科学》2015,37(7):1455-1464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典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及珍稀濒危物种资源的基本途径。具有敏感生态系统和丰富生物多样性的青藏高原,其自然保护区建设及其成效一直以来是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以最新的《全国自然保护区名录》和已发表NPP与保护成效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青藏高原保护区的组成、分布格局与保护成效。结果表明:11963年至今,青藏高原地区建成了各类保护区155个,面积达82.24万km2,占全高原面积的32.35%;2保护区类型主要以野生动物与荒漠生态系统、野生动物及其生态系统、野生动物3个类型为主,各占高原内保护区总面积的36.84%、33.35%和6.80%;3形成了以超大型保护区为主、中部和东南部分布为主、保护类型多样为特点的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体系;4经过50余年的生态建设,保护区保护成效显著,主要表现为:珍稀濒危物种数量显著增加、濒危物种西藏马鹿被重新发现、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得到了恢复和改善及典型保护区内草地植被的生态功能增强。本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我国在世界上岩溶面积最大、分布最广,面积达137万km~2。滇、黔、桂三省(区)岩溶面积达32.06万km~2,约占全国岩溶面积的23.4%,占三省(区)总土地面积的39.7%,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岩溶最集中的区域。其中云南、贵州、广西岩溶面积分別为11.09万km~2、12.96万km~2、  相似文献   

4.
黎代恒 《资源科学》1991,13(4):73-80
广西石灰岩分布广,据地矿部岩溶地质研究所统计,石灰岩分布面积达8.95万km~2,占广西总面积37.8%,其中裸露石灰岩面积7.88万km~2,占广西总面积33.3%。石灰岩主要分布于湘桂铁路以西,包括河池地区、百色地区和南宁地区、柳州地区的西部以及桂林市区和阳朔县。其中以都安、河池、靖西等27个县(市)分布最集中,石灰岩面积占该县(市)面积30%以上。  相似文献   

5.
谷海霞 《科技广场》2013,(10):170-174
盐城市拥有广阔的沿海滩涂,其中珍禽、大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据了大部分面积,剩余部分则采用分散的行业管理,因此盐城市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为主的滩涂保护模式。这样虽然可以减少保护成本,但仍然存在自然保护区保护不力、保护区与周边矛盾重重、周边滩涂污染和破坏严重等问题。因此建议盐城市应完善地方立法,加强自然保护区和周边滩涂的管理,统一规划,采用保护管理权交易缓解保护区与周边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向海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保护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海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丹顶鹤等珍稀水禽和蒙古黄榆为主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具有重要的国际地位与作用。但是,湿地资源的退化现状使得人们对于保护区的有效性产生了疑问。本研究借助于RS与GIS技术,利用1954年、1986年和2004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对比分析了向海自然保护区建立前后、保护区内各功能区、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的湿地资源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54年~2004年,湿地面积由414.98km2减少为269.9km2;保护区建立后湿地面积仍持续减少,年变化率由0.79%降低为0.73%;湿地破碎化程度并不严重,主要退化为盐碱地和草地类型;保护区的建立有效减缓了核心区内湿地的损失速度,对实验区与缓冲区的作用则较为薄弱;与其外部的两个缓冲带相比,保护区内湿地资源的动态变化比较显著;湿地的萎缩退化严重影响了鹤类等珍稀水禽的生境质量,导致其繁殖效率与种群数量发生波动变化。区域气候环境变化是导致湿地退化的自然驱动力,人为干扰以及保护区自身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影响保护区对湿地资源发挥有效保护作用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7.
保护区并没有成为红树林的终极避难所,随着高楼大厦、住宅、高速公路直逼保护区,红树林沼泽面积迅速减少,保护区红线面积不得不三次进行调整,如今只有368公顷福田红树林是全国最小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马昇鑫  周玲玲  王晋  余静 《资源科学》2022,44(12):2580-2593
红树林是中国重要的蓝色碳汇之一,由于人为破坏导致其面积骤减,对中国蓝碳储量造成重大损失。本文使用监督分类的方法,解译了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1990年、2000年、2010年以及2020年4个时间节点的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了保护区红树林面积与生境破碎度等参数的动态变化及分布特征。研究发现:①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面积整体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建立保护区对红树林面积恢复有重要意义;②本文划分的4个核心区面积变化与保护区整体有所不同,其中,高桥核心区、营仔核心区和雷州市东岸核心区红树林修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面积增长显著且破碎化程度有明显降低;而通明湾核心区由于受到水产养殖的影响,修复效果欠佳。同时,本文结合当地历史资料和文献资料分析了影响湛江红树林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为保护区未来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发展需求与生态保护需求之间的冲突。本文基于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户视角,对自然保护区利弊的农户认知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从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户的角度来看,目前在自然保护区建设中,野生动物致害较为严重,但生态旅游增加了农户收入。此外,农户比较认同自然保护区的生态防护、保护物种资源和生态旅游的功能,但是认为自然保护区政策中补偿金额较小。自然保护区补偿低、林地限制利用和林地面积小构成了社区居民参与保护区内林业经营的主要障碍。通过因子分析和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保护区对粮食种植、林业经营、劳动力转移、生态旅游收入、野生动物致害的影响,保护区的物种资源保护、生态旅游、生态防护等功能的实现,保护区政策实施中补偿金额小、补偿金发放不及时等问题,林农参与保护区森林经营中存在的补偿标准低缺乏动力、林地限制利用收益受损、面积太小收益低等障碍,以及性别和人均收入等,均对农户的自然保护区的综合影响认知具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 黄河中游河口镇—龙门区段(以下简称河龙区),主河道全长717.5km,约为黄河总长的1/8,区域面积111224km~2,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14.8%。流经陕西、山西、内蒙古共46县(旗),主要支流20余条。 该区域包括黄土丘陵沟壑区(面积为77055km~2)、土石山区(面积为12144km~2)、风沙区(面积为14262km~2)、干燥草原区(面积为7753km~2)等4个地貌类型(图1)。  相似文献   

11.
赵存兴 《资源科学》1993,15(1):7-14
本区位于黄河上游沿岸,包括内蒙古17个县(市、旗)、宁夏与甘肃各13个县(市)和青海14个县(市)。从地貌类型看,主要为黄河沿岸平原、鄂尔多斯高原、陇西黄土高原和青海高原。按本区自然条件的差异可分成三个土地潜力区(图1)。全区土地面积为22.48万km~2。1985年总人口为1485.85万,平均人口密度为66人/km~2。  相似文献   

12.
喀什、和田地区位于塔克拉玛干流动沙漠的西南和南部。喀什地区沙漠面积2.78万km~2,占地区土地面积31.3%(表1);和田地区沙漠面积10.53力km~2,占地区土地面积43.4%(表2)。 两地区绿洲边缘受到塔克拉玛干沙漠移动、扩展、蔓延的危害和威胁。塔克拉玛干沙漠中85%的面积为流动沙丘。沙漠在其东部东北风和其西部西北风(分界线在民丰县东牙通古斯  相似文献   

13.
中国自然保护区体系和综合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然生态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国自1956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得到不断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无论是现有自然保护区的数量,还是保护区面积都已位居世界前列,奠定了中国以自然保护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基础。然而,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必须解决的管理体系、制度和技术方面的瓶颈性问题,严重制约着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从分析国内外自然保护区分类分区的现状与问题出发,从中国自然保护区体系和综合管理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工作重点入手,系统阐述了中国自然保护区分类及保护等级、功能分区及管理目标,并提出了一种新的保护区"类型划分、管理分级和功能分区"的设计方案,提出建立"可监管、可报告、可预警"的保护区分类、分级和分区管理体系,以期促进中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林其东 《资源科学》1992,14(6):15-20
福建沿海地区是一个南北长约510km,东西宽约130km的狭长地带,陆地面积48573km~2。海岸线长达3324km,有岛屿1202个,近岸海域12.51万km~2。地势较平缓、土层深厚、光热丰富、降水颇丰,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块宝地。该地区所辖的行政区包括厦  相似文献   

15.
苏璧耀 《资源科学》1992,14(4):62-67
江苏省位于长江及淮河下游,东濒黄海,全省土地面积为10.26万km~2,其中陆上水域面积为2183.4万亩,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4.19%,大大超过全国水域面积占土地面积2.8%的数值,这些水域为发展淡水渔业生产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相似文献   

16.
作为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重要目标,摸清自然保护区受威胁因素、优化保护地体系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缘,如何有效开展沙漠化防治,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是该保护区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此次调查通过卫星地图的解译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取证,采用景观指数运算软件分析了该保护区的沙化情况及治理效果。结果表明:若尔盖温地自然保护区沙化总面积为23162.91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3.9%,其中沙趋地面积最大,为21102.36公顷,占沙化总面积的91.1%;流动沙地面积最小,为385.08公顷,占沙化总面积的1.66%;治理沙地总面积为467.35公顷,占沙化总面积的2.0%.沙化程度空间差异明细,嫩哇乡和辖曼乡沙化程度高于其他乡镇,核心区西南沙化程度高于东北区域。景观格局分析表明保护区内沙漠化程度整体呈现出减轻的趋势,少数乡镇治理效果显著,但沙趋地面积的扩大意味着潜在沙化风险增大,需坚持沙化治理。该研究为湿地型自然保护区沙化治理策略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七星河自然保护区作为三江平原的主要湿地分布区,已被国家列入首批湿地恢复项目示范点,通过此项目建设,逐步扩大保护区湿地面积,恢复湿地功能。本文介绍了七星河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以及七星河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及保护项目主要内容,并对项目实施后自然保护区的监测结果进行了简评。  相似文献   

18.
谢庭生 《资源科学》1989,11(4):16-23
洞庭湖地区位于湖南省北部,包括岳阳、长沙、益阳、常德4地市的16县和15个国营农场,总面积34966.27km~2,合5244.94万亩,占全省土地面积16.50%。总人口1249.27万,占全省人口22.20%。 一、洞庭湖地区土地资源特点  相似文献   

19.
徐志康 《资源科学》1986,8(1):32-38
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行政上包括九县一市。总土地面积21348km~2(折合3202.2万亩),约占湖南省总土地面积的10%,耕地301.7万亩,约占省总耕地面积的5.92%,垦殖指数为9.4%。全州人口277.7万,占全省人口的5.1%,农业人口254.2万。有24个少数民族,共171.5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61.75%,其中土家族和苗族合  相似文献   

20.
人类活动干扰是自然保护区监测的主要内容,目前遥感技术已成为保护区人类活动干扰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随着不同时空分辨率遥感数据源的不断涌现,如何选取最适宜的遥感数据源进行干扰信息识别,是目前本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选取目前常用的资源卫星(Landsat-8)、高分卫星(GF-1等),针对保护区常见的6种人类活动干扰类型,选择2~30m多种影像进行了人类活动干扰信息识别,通过比较不同尺度数据的人类活动干扰信息提取结果,为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监测选择最适宜数据源提供支持。灵武白芨滩自然保护区的研究结果表明,较高分辨率的影像提取人类活动干扰的效果较好,内部均匀、分布集中、面积较大的人类活动干扰类型提取可以选取中、低分辨率影像为数据源,而分布离散、破碎、面积较小、细节要求较高的人类活动干扰类型提取需要选取高分辨率影像为数据源。研究成果可为保护区监测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