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苏教育》2012,(5):2
放弃到城市工作的机会,拖着病躯坚守讲台达10年之久,南京六合的山村小学教师徐其军被人称作"最美的乡村教师"(详见本期"独家报道"栏目《最美的乡村教师》),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乡村教师群体的崇高精神品质。中国有800多万乡村教师,他们正如徐其军一样勤勉地耕耘在乡村教育的沃野上,他们因坚守乡村而美丽,因无私奉献而美丽,更因播种希望而美丽。为了宣传他们的高尚事迹,弘扬他们的崇高精神,倡导更多的人关注乡村教育,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献身乡村教育,《江苏教育》发起"寻找最美丽乡村教师"主题征稿,所征集稿件将择优刊发在本刊2012年第7-8期上。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教育改革的融合推进,新生代乡村教师已成为乡村社会转型发展的中流砥柱和高质量教育实现的新生力量。然而,因其特殊经历,他们表现出社会身份游离不定、学校身份他者规训、班级身份统整无力、职业价值使命迷茫等行为,并产生自身作为乡村教师身份迷失的困境。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获得是一个不断学习、反思和建构的过程,是多层次的,受到社会制度文化环境的失衡、乡村学校组织行为文化的封闭、乡村班级教学的特殊能力欠缺、乡土意识使命的缺失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要重建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应该朝着筑实良好公共制度文化环境的保障、构建乡村学校组织行为的开放互助体制、培育新生代乡村教师扎根乡村的特殊教学能力、激发新生代乡村教师奉献乡村的教育使命等之间保持协调来努力。  相似文献   

3.
由于城乡教师教育背景和价值观的不同,有些年轻的乡村教师与乡村生活格格不入,这就使某些乡村教师和学生陷入“飘”的文化困境之中。唯有从教育环境和自身的思想转变上下功夫,年轻的乡村教师才能突围当前的文化困境,实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蜕变。  相似文献   

4.
北京师范大学作为有着强烈社会服务意识的百年名校,它与乡村教育有将近一个世纪的渊源。尽管随着时代的变化,对于乡村教育有不同的主张和实践,其重心和表现形式也有相应的变化,但其对乡村教育的重视始终没有因时局和环境的变化而中断和减退。在新的时期,抓住机遇,北京师范大学将紧密联系乡村教育,为乡村教育服务的光荣传统将进一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江苏教育》2012,(8):2
放弃到城市工作的机会,拖着病躯坚守讲台达10年之久,南京六合的山村小学教师徐其军被人称作"最美的乡村教师"(详见本刊2012年第2期"独家报道"栏目《最美的乡村教师》),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乡村教师群体的崇高精神品质。中国有800多万乡村教师,他们正如徐其军一样勤勉地耕耘在乡村教育的沃野上,他们因坚守乡村而美丽,因无私奉献而美丽,更因播种希望而美丽。为  相似文献   

6.
教育依赖于本土文化背景,乡村学校教育也不例外。现今乡村学校教育肩负着承继、挖掘、创新乡土文化的重任。通过对广西三江县三所乡村小学的调研,发现乡土文化缺失现象较为显著,主要表现在:教师缺乏文化自信,学生衍生文化疏离,学校教学内容缺乏乡土元素。究其原因,主要是处于弱者形象的乡村教育价值取向城市化、教师和学生的意识形态在离农教育中不断上移。为了走出困境,乡村学校教育应重视乡土文化回归与复兴、提升教师的文化资本、加强学生的文化濡化、匡正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真正成为属于乡村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乡土文化教育是培育乡土情怀、传承乡土文化的主要载体。乡村学校是乡土文化教育的“守望者”,在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乡村学生的乡土情怀,滋养乡村学生独特的文化个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乡村学校的乡土文化教育面临着重重困境:受“教育上移”影响导致乡土文化传承难以为继,因升学为导向无暇顾及乡土知识教育,而“向城流动”则弱化教师乡土教育情怀等。唤起乡土文化自觉是新时代乡村学校的重要使命。为此,需要开发具有乡土气息的校本课程,构建适合乡村学校的评价体系以及培育一支具有乡村教育情怀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8.
目前苏北乡村教育陷入了一些困境,进入了"死胡同":一是苏北乡村教育背离了改造乡村这一根本目的;二是乡村学校生存空间日渐狭小、办学价值观错位;三是乡村教师被忽视,失去教育热情.陶行知的乡村教育观对当前苏北乡村教育有很大的启示,摆脱苏北乡村教育困境,必须立足根本,让乡村教育回归乡村;要拓宽空间,建立乡村学校体系,重塑价值,激活乡村学校的功能;要以人为本,改善教师待遇,加强师资培养,提升教师的乡村情怀和改造乡村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自脱贫攻坚的口号提出以来,乡村教育脱贫一直是脱贫攻坚中的重点,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主体人物,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乡村教师的访谈、问卷调查以及对研究乡村教师的文献进行梳理的方法,对乡村教师在教育脱贫进程中的困境加以提炼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让乡村教师的困境得以解决,更好地投入教育脱贫攻坚战中去,在2020年到来之际打赢这场教育脱贫攻坚战。  相似文献   

10.
《广西教育》2012,(36):48-54
在教育一线,绝大多数教师都是默默无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支粉笔,三尺讲坛,但他们却构成了平凡而伟大的教育世界。在第2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本刊特别辑录了一些教师的故事,他们或因坚守而难能可贵、或因坚强而令人感动,或因智慧而令人钦佩……让我们把敬意献给在教育一线默默奉献的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们。  相似文献   

11.
试论教师对学生的惩戒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涛  刘丹 《云南教育》2003,(34):8-9
近年来,中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然成为现代中国教育的代名词,与此同时,教育界普遍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强调教师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对话,反对对学生加以惩戒,从而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氛围。教师对“问题学生”批评不得,训斥不得,惩戒不得。而近来社会上时有发生的因处罚不当而致学生伤害,老师获罪或者受处分的事情,也让越来越多的教师对惩戒学生这一方式避而远之。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他们开始陷入了这样一个困境,那就是激励和赏识教育是否排斥批评与处罚,教师对学生是否有惩戒权?如果有,又该如何行使?一、教师对学生惩戒权…  相似文献   

12.
为构建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教学水平,探究乡村教师队伍发展现状,从乡村教师的生理、安全、归属与关爱、尊重、自我实现等五方面的需求,对乡村教师队伍的需求层次理论进行研究,针对乡村教师面临的不同需求给出相应对策,实现乡村教育繁荣发展。研究结果表明:工资、岗位津贴能够使乡村教师满足基本生活;社会保障、编制能够使乡村教师获得安全感;沟通、交流能够使乡村教师在乡村教育中找到归属感和关爱;尊师重教能够使乡村教师更加无悔奉献;针对性培训能够使乡村教师更能体现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乡村教育的振兴。城镇化浪潮下的乡村教育面临诸多困境:教学内容缺乏乡土元素,乡村学生与乡村生活渐行渐远;新生代乡村教师乡土情怀淡漠,乡土资源与学校教育日益疏远;学校管理模式城市化,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明显隔膜。传统耕读教育在新时期具有多重意蕴:劳动教育功能,创新劳动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全面育人功能,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方联动力量,连通古今联动家庭学校社会。新时代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耕读教育作用的路径:深入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的耕读教学元素;搭建多层次、多形式的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因地制宜创建生动、活泼的耕读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4.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负有教育学生的职责,他们决定了学校的教育质量,教育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教师的问题。为了解决新世纪教育面临的困境,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教师,希望通过提高教师的水平来改善学校教育。日本和美国学校的教师具有各自的特点,对中、日、美三国教师形象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基础在乡村教育,关键在乡村教师.新型城镇化、教育现代化和教师专业化在给乡村教师带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容易使他们在专业特质、专业价值、专业境遇、专业自我等方面产生遮蔽与迷思,遭遇身份认同、生存状态、自主发展、专业文化、职后培训等现实困境.乡村教师现实困境的超越和突破,必须注意提高乡村教师地位待遇,减轻乡村教师生存压力;培育乡村教师乡土情怀,增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强化乡村教师自主发展意识,提升乡村教师自主发展能力;厚植乡村教师文化情感,激励乡村教师文化自觉;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推进乡村教师菜单式培训.  相似文献   

16.
随着苏州教育的不断发展,繁衍出的一代代特色鲜明的苏式教师,深受苏州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为人师的观念上,他们讲奉献、肯进取、有仁爱、会合作、懂自律;在治教的方略中,他们秉持"教是为了不教"的信念,尊重学生、尊重规律、充满智慧。他们在苏式学校这片沃土中,惬意而自觉地成长。  相似文献   

17.
专家观点:辅导员与专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檀传宝辅导员专业化辅导员专业化属于教师专业化的一个方面,而教师专业化包括学科专业的专业化和教育专业的专业化,更重要的是教育专业的专业化。对辅导员来说,要着重培养他们的教育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18.
<正>2019年1月15日,"‘发现乡村教师,助力乡村教育’研讨会暨《乡村教师口述史系列》丛书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族教育与多元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口述史研究中心、广西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相似文献   

19.
秦鑫鑫 《中国教师》2020,(4):117-120
近年来,因管理学生而产生的师生纠纷乃至家校纠纷频出,学生及其家长暴力对待教师的新闻屡见报端,这也不断消减一线教育工作者管理学生的积极性。为应对因学生管理而产生的诸多困境,教师惩戒权的呼声逐渐高涨。201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第十四条明确指出"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1]。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教师的新乡贤角色重塑为乡村教师扎根乡村、立足乡村、奉献乡村奠定了坚实的乡土教育情怀和乡土文化自信。当下,随着乡土文化转型和乡村社会结构秩序重塑,导致乡村教师原有乡贤角色迷失和旁落,他们逐渐沦落为乡土文化的“陌生人”、乡土治理的“逃离者”、乡土教育的“技术人”、公共身份的“遮蔽者”、专业身份的“教书匠”。基于此,重塑新时代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应确立回归乡土的培养机制、厚植反哺乡土的教育情怀、生成在地化实践教育素养,以期实现乡村教师回归乡土主体自觉意识,主动承担应有时代使命和乡土文化责任为价值归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