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任何一种制度的安排,都应该建立在特定的人性认识基础之上。中西不同的人性假定,导致了不同的治政方略和制度路径。西方政治制度理念的基本分析框架,是建立在人性恶论基础之上的权力分立和制衡思想,其基本的哲学判断是"制度高于人性";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理念的基本分析框架,则是建立在人性善论基础之上的崇尚德治与集权专制思想,其基本的哲学判断是"人性优于制度"。"性善"与"性恶"两种不同的人性假定,导致了中西"德治"与"法治"不同的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设计。"德治"与"法治"分别构成了中西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儒家文化中的人性本善假定从民族文化精神和心理的角度看,固然提升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尊自豪感、民族自信心以及民族凝聚力,但却对中国政治发展也产生过一些不良影响。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必须突破和超越人治的范畴,必须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两相区分的前提下,参照西方的宪政理念与法治经验,方可为当代中国的政治建构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欧洲的科学、人性是与哲学、理性、存在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概念。欧洲人最根本性的是“哲学的”人生存在方式,即根据理性或科学自由地塑造他们的整个生活、法律和制度,因而欧洲人的存在意义或欧洲人性全维系于理性。但是,近代客观主义哲学孕育出的实证主义科学观把理性知性化而遗忘了对人生意义的探究;而生命哲学、意志哲学和生存哲学则把科技理性当作理性本身加以拒绝并走向了非理性主义。实证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携手毁灭了西方的理性主义精神,导致了欧洲理性文明或人性的危机。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运思试图通过探究主观性之谜以重新恢复理性的权威,克服欧洲人性的危机。  相似文献   

3.
法的内涵不仅包括形而下的制度层面,而且包含形而上的法的原则、精神和价值评判层面,并主要是在后的基础上获得发展的生命力,在这向度上,法表现为法哲学的形态,聚焦于对“应有法”问题的争论上,东西方在这一领域的差异决定了法的不同发展轨迹;对人性的不同看法,也使法在东西方作了不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西方传统历史哲学中一直隐藏着一种以“人”的理性、人性来解释历史、构造世界历史的话语模式,其实这正是人道主义历史观充当其逻辑底线的结果。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以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为起点,抽掉产生于人类实践和生产活动之上的人性、理性作为历史解释之因,建构起以人类自身实践为基础的解释人和人的世界的历史观,从而就直接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历史哲学解释逻辑的变革和超越。历史唯物主义创立后引起传统历史哲学的话语系统和建构系统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使充满理性思辨和人性色彩的近代历史哲学转向更具生活世界蕴涵的新历史学和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5.
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支撑和标志。制度设计在逻辑上蕴涵了制度文明的价值追求,它是实现制度文明的基本途径。在政治文明建设中,提供有效的制度设计是我们党和政府的首要任务。一定的人性假设是制度设计的逻辑基础,只有建立在科学的人性假设基础上的制度设计,才能构架出适合政治文明要求的制度体系。西方国家的制度变迁历史和新中国的制度变迁历史充分说明了人性假设在制度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类哲学看西方心理学的人性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的人性观,并从类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笔者认为西方心理学对人性认识的历程展现了从本体论的理念向类哲学的理念发展的趋向,但对人性的认识又有自身的局限,仍没有过渡到类哲学的高度。类哲学是时代的精神,只有在类哲学的指引下,心理学才能对人性有符合时代的深刻理解,进而推进心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性本善的认识,使中国成为一个有人治传统的国家,从而忽视了制度对人的约束作用;而建立在人性本恶论基础上的西方政治哲学却认为制度优于人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善论可能就是中国腐败问题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人性预设是制度设计的根本前提,性善与性恶两种人性预设导致了中西方德治与法治不同的政治文化与制度安排。从人性出发,德治与法治在制度设计上都存在着不足,德治与法治的价值互补使二者的结合具备了制度安排的合理性。激励机制的建立是德治在实践层面得以实施的基础。也是德治与法治有机结合的制度中介。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对善的追求是任何一种理论的目的之所在,那么对公共的善的追求则是全部政治哲学理论的必然归宿。纵观整个西方政治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对善的可能性的考虑标志着现代政治哲学与古典政治哲学的分野。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哲学的现代化历程也就是善的标准开始降低的过程。该标准的降低缘于哲学家们对人性的现实态度,对人性的这种体认导致了由善的观念向可能的善的观念的嬗替,也导致了对内在德性的殷切祈盼转向对外在制度的实际构思。  相似文献   

10.
人性善恶论对中西法治影响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敏 《文教资料》2009,(28):102-105
人性是哲学中的概念,也是法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人性论是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有什么样的人性论就有什么样的法律思想。性恶论是西方法治建立、发展的必要性理论前提:传统性善论对中国法治的影响有积极因素,但更多的是消极因素,延缓了法律发展的进程。本文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人性善恶的预设并不绝对,我国法治建设应以“人性趋恶”为假定前提,并发扬人性善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孟子的哲学本质上是以人性论为出发点的政治哲学,他探讨人性论最终目的是在他所处的"礼崩乐坏"的时代建立新的政治秩序。孟子人性论是一种每个人都具备成圣可能性的"性可善论"。从这种人性论出发,孟子提出了"仁政"的理想蓝图,这一蓝图则是以区别于"霸道"的"王道"为价值原则和以精英统治下的民众的有限参与为组织原则的。孟子的政治哲学有利于纠正西方政治哲学偏重工具理性和以天赋人权为出发点的一人一票制所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西方政治哲学在城邦历史中应运而生,在政治学与哲学的双重关注中构建自身,由于始终关注人的价值与命运,政治哲学的内在逻辑与思辨方式大都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之上。由于对人的本质理解不同,对人的价值关照视角各异,因此对人的发展路径自然展开不同的设计。通过对西方政治哲学的脉络梳理.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到,仅仅致力于“解释世界”的理论无论多么丰富都无法体认自身的现实价值.任何与现实生活隔阂的理念都难以在此岸世界获得存在的根基,这是应然逻辑与现实政治碰撞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从近代发端到当代修正,其理论演变都是围绕着某种理性论证方式展开的,在论证过程中借助于一种普遍人性观点和理性假设推论出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制度规范.罗蒂的反认识论和反理性主义立场使他不再相信任何基础主义式的理论言说方式,但他对启蒙政治计划及其实践效果的认可也使他在放弃自由主义理论的同时并没有放弃该理论为之辩护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他认为,自由主义制度及其生活方式需要寻找一种新的辩护方式,这种方式将抛弃启蒙哲学思想的残余,以便更能够适应后启蒙时代的智识语境,因而也能产生更好的辩护效果.虽然罗蒂的辩护方式在自由主义内部也未得到认可,但对于我们站在自由主义文化之外认识自由主义及反思政治哲学方式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化大革命是我们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值得永久性地反思。现有的研究局限于政治学的视角,未能深刻揭示文化大革命的本质。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也为文化大革命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平台。基于新制度经济理论的视角,制度缺失是文化大革命的起因。内部制度缺失、外部制度缺失和代理人权威悬空是导致文化大革命的直接动因。  相似文献   

15.
霍布斯作为现代政治哲学的开创者,其政治思想集中地体现在《论公民》和《利维坦》两部著作中,其中尤以后者最为清晰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人性论、自然权利论、自然法学说、契约论、国家学说等核心的政治思想。从《利维坦》第二部分"论国家"的内容看来,霍布斯似乎是君主专制政体的衷心拥护者,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利维坦》第一部分"论人类"着手,重点考察他关于人类自然状态下的自然权利与自然法的关系的思想,那么,我们可以发现,以专制主义形象著称于西方政治思想史的霍布斯是怎样为他之后几百年的自由主义传统奠定一个坚实的根基的。  相似文献   

16.
马基雅维利和卢梭各站在不同的人性论观点上,提出了截然相反的政治哲学观点。马基雅维利以现实主义为原则,认为人性本恶,主张区分开政治与道德的关系;卢梭则在至善论的基础上,提出社会契约理论以实现其道德理想国的建构。两者的政治哲学出发点不同、落脚点相异,所导致的结果也自然不同,带给了后期的启蒙哲学家以无限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7.
霍布斯与洛克从两种不同的自然状态出发演绎出两种不同的政治理论体系。霍布斯的自然状态是建立在人性恶基础上的混乱无序的战争状态,其中人们的终极价值目标是生存:洛克的自然状态是建立在人性善基础上的和谐有序状态。其中人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享受人权。为摆脱自然状态,两人设计了不同的契约方式和内容。并产生了不同的政治社会。霍布斯的政治哲学对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洛克政治哲学则对理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有重大启示,两人还都对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8.
卓越  张珉 《教学与研究》2007,3(11):80-87
新制度经济学批判新古典理论过于抽象,但自身也未能很好地解决制度研究的现实性、历史性和社会性问题.在新制度经济学陷入困境的同时,政治学领域兴起了以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为代表的新制度主义浪潮.本文从制度观,制度对行为的影响,制度变迁理论、历史、社会背景和文化在制度研究中的地位等方面,对政治学新制度主义三个流派进行了述评,分析了政治学新制度主义的蓬勃发展可能为新制度经济学走出困境带来的启示及其对我国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