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肖斯塔科维奇是20世纪音乐领域中极富影响力与个性的杰出作曲家,其一生中创作了多部音乐作品。本文笔者以肖斯塔科维奇的《24首钢琴前奏曲》作品34为研究对象,对其创作背景、思维与技法特征、和弦运用技巧进行研究,力求揭示与学习该作品的创作观念与和声技法。  相似文献   

2.
肖斯塔科维奇的《24首前奏曲》(Op.34)是其钢琴创作风格确立阶段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文章以第三和第六首前奏曲为例,分析其曲式结构和主要素材,并从纵向和音构成、横向连接逻辑、调式音高构成与总体和声布局四个维度,重点研究其和声技法,以探究该作品的音乐特色。文章旨在完善肖斯塔科维奇音乐的理论研究,并帮助演奏者们把握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风格。  相似文献   

3.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在音乐史上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分为上下两卷,24个大小调,48首作品。作为两卷48套前奏曲与赋格的开篇之作,BWV.846是流传最广泛、最普及的曲子。从创作背景、曲式分析、演奏分析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探讨这首赋格曲的曲式特点,分析研究巴赫是怎样集先前技巧之大成,开拓自由的音乐领域的。  相似文献   

4.
巴洛克时期是音乐史上由早期音乐向近代音乐过渡的一个阶段,它酝酿了许多重大的变化,其中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巴洛克全盛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尤其是他的《平均律钢琴曲集》被称为钢琴作品的"旧约全书"。本文主要通过对《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第一首《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的速度、力度、声部、触键、装饰音等方面的分析,来看巴赫作品的演奏风格。  相似文献   

5.
卡巴列夫斯基作为俄罗斯当代的著名作曲家之一,他在钢琴音乐的表达上既具有俄罗斯风格,还在古典与浪漫中不断徘徊。二十世纪出卡巴列夫斯基创作的《24首钢琴前奏曲》因其风格多变、曲调复杂而著称,同时也是卡巴列夫斯基最为喜欢的作品之一,本文我们主要分析其《24首钢琴前奏曲》中Op.38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6.
斯洛尼姆斯基是俄罗斯最有影响力作曲家之一,获得过很多国家级奖励和国际荣誉。斯洛尼姆斯基《二十四首序曲与赋格》,此套曲结合了传统复调技巧与现代音乐思维逻辑,注重对多民族音乐风格进行层次的提炼,赋予了作品浓郁的民族音乐特征。本文将以斯洛尼姆斯基《二十四首序曲与赋格》的第一首赋格曲做详细分析,深入了解其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前苏联著名作曲家卡巴列夫斯基根据俄罗斯民歌曲调创作了一部优秀的钢琴作品——《24首钢琴前奏曲Op.38》。本文试对其《24首钢琴前奏曲Op.38》中的第十六首前奏曲进行解剖和分析,探究其艺术特点与演奏技法。  相似文献   

8.
肖斯塔科维奇《前奏曲二十四首》(OP.34),不但是他在钢琴创作领域技法完全成熟的重要标志,更是他借鉴前人《前奏曲》创作手法与本民族特有音乐语言成功结合的典范,对后世影响巨大。被称之为“新古典主义的音乐格言”。特别是第十一首《B大调前奏曲》(OP.34NO.11),虽在其中没有制造出更多的新语言,却获得了新的效果,无论从主题写作、曲式结构到和声、转调方式等,都能感受到作曲家赋予赋格曲这一传统的形式以新的手法和内容,使得古老的前奏曲散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肖斯塔科维奇《前奏曲二十四首》(OP.34),不但是他在钢琴创作领域技法完全成熟的重要标志,更是他借鉴前人《前奏曲》创作手法与本民族特有音乐语言成功结合的典范,对后世影响巨大。被称之为“新古典主义的音乐格言”。特别是第十一首《B大调前奏曲》(OP.34NO.11),虽在其中没有制造出更多的新语言,却获得了新的效果,无论从主题写作、曲式结构到和声、转调方式等,都能感受到作曲家赋予赋格曲这一传统的形式以新的手法和内容,使得古老的前奏曲散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其键盘音乐的峰巅之作,被奉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圣经》;其中作品BWV851是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上册中的第六首曲目。本文试图通过该作品的前奏曲和赋格在演奏技法上的分析,同时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与体会,为今后的实践教学与演奏提出一些建议、起到一定的教辅作用。  相似文献   

11.
《赋格的艺术》和《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两部伟大作品,《赋格的艺术》中以一个格言似的主题为基础,运用各种复调手法对其进行变奏,利用这些变奏后的新主题,并在一个调性范围内创作出了形态各异的赋格曲。《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曲在调性和主题形态及运用上完全有别于《赋格的艺术》,调性上采用了十二个大调和小调,每首赋格的主题形象十分鲜明生动,形式丰富多样。通过两部作品中赋格曲主题和调性的比较,为我们分析巴赫的复调音乐,以及音乐作品的创作都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刘琼 《成才之路》2010,(3):71-72
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中,24首钢琴《前奏曲》是他最为重要的一组作品之一。他的作品富有俄罗斯色彩,充满激情且旋律优美,其钢琴作品更是以难度见称。本文以其《前奏曲》中作于1901年的OP.23,NO.5为例,分析并进一步探究其钢琴作品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3.
《前奏曲,圣咏和赋格》是塞萨尔·弗朗克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他将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和声与古典主义的作曲形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弗兰克将复调的创作手法进行了创新,加入了管风琴元素的音响与炫技华彩,形成了弗兰克的创作特点。分析弗兰克的《前奏曲,圣咏和赋格》的曲式结构与演奏特色,能对法国浪漫主义晚期及弗兰克的创作、演奏风格带来新的认知,作品所展现的音乐特性对于后人弹奏中把握不同风格作品有非常大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通过对他的《^bB大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66进行分析,来研究巴赫是怎样在他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中将复调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特别是他那精湛的对位手法,以此对他的音乐有更深刻的了解。因为复调性、装饰性、继奏性、即兴性、歌唱性是学习巴赫键盘音乐所必须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24首钢琴前奏曲》是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1873—1943)最重要的钢琴作品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对拉赫玛尼诺夫(24首钢琴前奏曲》的创作背景及音乐风格等方面进行研究,使大家深刻的理解这位伟大人物的音乐,为音乐创作和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德国作曲家J.S.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平均律钢琴曲集》(Well-Tempered Clavier)中的两首二重赋格——II 18#g小调赋格(BWV887)与II 23 B大调赋格(BWV892)为研究对象,力求从作品整体结构、主题核心素材、音乐情绪发展等研究视角来进行深入解析,意图探寻出巴赫在二重赋格这一复杂赋格体裁中的均衡性原则。  相似文献   

17.
李锐 《华章》2013,(28)
前苏联作曲家、演奏家申德廖夫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创作了极具俄罗斯风格的《俄罗斯组曲》,这部作品可谓巴扬手风琴音乐会上的经典保留曲目,其创作理念中最大的亮点是将即兴性和技巧性与俄罗斯民族风格和民族特征鲜明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俄罗斯组曲》由三首乐曲组成,分别是《乌克兰民歌》、《民谣》和《俄罗斯舞曲》,这三首乐曲都具有浓郁的俄罗斯性格,乐曲的每个主题都是以俄罗斯和乌克兰当地的民间音乐为素材发展而成。作曲家在其创作理念中,力求将体现俄罗斯传统音乐的调式、和声及旋律发展手法与现代音乐作曲技法相融合,使作曲既保持了俄罗斯音乐的幽默乐观、热情奔放、细腻抒情等特色,又不失现代音乐的审美习惯,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取多米特里!鲍里索维奇!卡巴列夫斯基作曲技巧成熟时期的作品《24首钢琴前奏曲》,以音乐本体为研究对象,试图探索卡巴列夫斯基作品中运用的技法特点和风格特征。即文章采用总结归纳的方法,通过对这部作品在调式、调性方面的分析和分类从而探讨卡巴列夫斯基与俄罗斯(民间)音乐、20世纪作曲技法在这套前奏曲中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斯克里亚宾的前奏曲Op.11是其早期以肖邦的24首前奏曲Op.28为范本所创作的,其创作个性尚未成熟,更多显示的是对浪漫主义音乐的继承和发展。本人以其前奏曲第一首为例,运用主题分析法对其进行结构上的细致分析。  相似文献   

20.
马婷 《文教资料》2011,(9):90-91
维多尔德·卢托斯拉夫斯基是当代一位颇有影响力的著名作曲家,他在多年的创作道路上,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前奏曲和赋格》创作于1972年,是作曲家创作高峰时期的一部代表作,本文对该作品从作曲理论角度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