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资治通鉴》一书由宋神宗制序并赐名,但因神宗序在流传过程中佚失,后世有误认为该书定名者为宋英宗者。该书简称为《通鉴》,最初司马光拟定的书名为《通志》,也有学者将《册府元龟》异称《历代君臣事迹》误认为是该书的异称。在《资治通鉴》一书广为流传以后,后世依据同类相从的原则,仿照该书书名为其他典籍命名,出现了《通鉴外纪》《通鉴问疑》《汉唐通鉴品藻》《历代神仙通鉴》等大量与“通鉴”相关的书名,对后世书籍的命名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东西南北     
《浙江档案》2015,(2):65-66
杭州市日前,《杭州通鉴》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杭州通鉴》分上下两卷、共393万字,采用以编年体为主、纪事本末体为辅的编纂方式,系统记录了杭州上至远古、下至2005年的重要事件,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了杭州历史沿革与社会变迁情况,是全面了解杭州、研究杭州的一部重要史书。近日,杭州市档案局召开《杭州通鉴》首发仪式暨专家座谈会,杭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杭州通鉴》编委会副主任许勤华等领导及多位  相似文献   

3.
近日,因审读一部书稿,读到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的一些情况。有云:司马光在编修《通鉴》时,对于全书的体例、书法、史料的考订,文章的剪裁,乃至句法的锤炼,事事不肯稍忽。翦伯赞先生发表在 1961年6月18日人民日报的《学习司马光编写<通鉴>的精神》一文中,也  相似文献   

4.
《江西图书馆学刊》2021,(1):114-120
清人黄以周等人从南宋人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中摘录史文,编成《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六十卷。今残本《永乐大典》所收录的《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还残留今本《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所未有的史文,凡计四条;亦有今辑本《续资治通鉴长编》所未能收录的条目两条,共计一千余字。黄以周等人在利用《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辑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时,未能从《永乐大典》里把此部分史文辑出。另外,黄氏亦未把今本《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全部史文摘抄出,还是有所缺漏。经核对两书,发现近有二千五百字左右的遗漏,此部分文字集中于《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五八、卷一二〇,应是黄氏等人之"无心的缺漏"。此部分遗漏的文字,抑或有益于补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  相似文献   

5.
《文献》季刊2003年第3、4期,2004年第1、3、4期,2005年第1期,分六期刊载了李致忠《宋代图书编纂出版纪事》一文,读后受益匪浅。然该文有数处失误,现略加考辨,或可供作者参考。1.2003年第3期,《纪事》第2条:"太宗一即位,即大索明知天文术数之人",圆括弧注:"《通鉴长编》卷十四、十七、十八。"按,注文是用来说明资料出处的,查《通鉴长编》卷十四,并未发现有"大索"的记载。该卷所载乃开宝六年之事,此时宋太宗还没有当皇帝,当不会载有他"一即位"时发布的命令。  相似文献   

6.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一部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三百余万字,是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及其助手刘恕、刘攽、范祖禹等人用了十九年时间“研精极虑,穷竭所有”(《进资治通鉴表》)磨砺而成。《资治通鉴》(以下简称《通鉴》)  相似文献   

7.
宋代著名学者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规模宏伟、成就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全书三百多万字、二百九十四卷,记载了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通鉴》的编纂,堪称编辑史上的一个创举.司马光及其助手们为编纂这本历史巨著,耗费了大量的心血,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可供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8.
汪昂手批本《宋元通鉴》,为存世孤本,现藏于湖北省图书馆。上有汪氏批语600余条,凡12000余字,是研究汪昂史学思想珍贵的文献资料。批语指出书中史事繁复、文句错讹等问题,为《宋元通鉴》的整理和研究提供了参考。《宋元通鉴》在明清两代呈现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汪批本正是展现明清易代之际世人对《宋元通鉴》评价发生转变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9.
《通鉴纪事本末》传世版本复杂,文字讹脱衍倒现象常见,本文简述了《通鉴纪事本末》的版本源流情况;并通过宋宝祜刻明修补本为底本,善本宋宝祜本为对校本,校勘了《通鉴纪事本末》的卷七和卷十三,列出两个校对表。参考文献2,表2。  相似文献   

10.
宋元之际的史学家胡三省(1230-1302)所作的《资治通鉴音注》与《通鉴释文辩误》,是“《通鉴》学”与古典传注学方面的名著,世称“胡注”;本文是对“胡注”所作的专题研究。陈垣先生的《通鉴胡注表微》是公认的《通鉴》与“胡注”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由于产生在抗日战争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表微》对于胡三省的遗民思想与爱国情怀等内容有较多的阐发。受陈先生的影响,加之建国以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学界过分强调史学的思想教化与政治宣传功能,许多学者只是把胡三省视为一个“爱国史学家”进行评价;对于“胡注”的研究也多停留在“讲节操”、“重民心”、“反抗蒙元暴政”等政治层面之上,而未能在此基础上再做深入探究。有鉴于此,本文拟在充分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就“胡注”的“渊源与背景”、  相似文献   

11.
芝麻通鉴     
吴人韦政腹枵然,好谈诗书,语常不继。或嘲之曰:“此非出‘芝麻通鉴’上乎?”盖吴人好以芝麻点茶,市中卖者,以零残《通鉴》裹包。一人频买芝麻,积至数叶,而以零残语掉舌。人问始末,辄穷,曰:“我家‘芝麻通鉴’上止此耳。”(明·冯梦龙《古今笑史》无术部第六)  相似文献   

12.
最近韩国政府指定本国所藏古籍《通鉴续编》和《初雕本大般若波萝蜜多经》为283号、284号国宝。 《通鉴续编》记录了迄于元代的中国历代朝政事  相似文献   

13.
<正>曹聚仁(1900—1972年),浙江省浦江县通化乡蒋畈村(今属兰溪市梅江镇)人。1921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2年到上海,创办沧笙公学,并任教于爱国女中、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主编《涛声》、《芒种》等杂志。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战地记者。1950年赴香港,任新加坡《南洋商报》驻港特派记者。50年代后期,主办《循环日报》、《正午报》等报纸,后多次回内地,促进祖国统一事业。著有《中国抗战画史》、《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万里行记》、《现代中国通鉴》、《我与我的世界》、《鲁迅评传》、《文坛五十年》等。  相似文献   

14.
《浙江档案》2008,(1):17-20
杭州市 2007年工作亮点纷呈:一是《杭州市档案管理条例》通过了省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批准,二是编研成果丰硕,《中国杭州通鉴》已完成审稿工作,《清太平天国档案史料选编》出版发行,三是多项展览成功展出,市"两会"期间,与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了《辉煌五年--2002-2006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回眸》大型展览.  相似文献   

15.
港澳台之窗     
柏杨再创书史新里程 继《柏杨版资治通鉴》72册于1993年全数完成之后,又于1999年推出《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为其书史工程再创新里程。台湾金石堂《出版情报》今年第三期发表彭世珍一文说,柏杨爱书写历史故事,而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故事的好题材:人过文字狱,在狱中写的诗使他得到国际桂冠诗人奖;写小说《异域》也引起争议、拍成电影,然后再创改版畅销书高潮;译史书则又创下10年近千万字的纪录;现在,他又要以惊人的毅力,预计3年内完成四、五十册《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  相似文献   

16.
人文社科     
《出版广角》2013,(21):92
《字字锦》作者:陆春祥著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版定价:38.00元提要:这是一本解读经典的读史札记,选取了《列子》《荀子》《淮南子》《颜氏家训》《贞观政要》《梦溪笔谈》《东坡志林》《容斋随笔》《郁离子》《传习录》《仿洪小品》和《乾隆御批通鉴》十二部经典历史著作的精彩篇章进行解读,作者从现代视角,用通俗易懂、轻松幽默的文笔娓娓道来,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7.
地市链接     
近日,哈尔滨市档案局制定了《〈中国哈尔滨通鉴〉编纂工作组织实施方案》,标志《中国哈尔滨通鉴》编纂工作已全面启动。《中国哈尔滨通鉴》是国家档案局组织编纂的《中国城  相似文献   

18.
论信息公开     
周建明在《当代传播》2005年第4期撰文论述:一、信息公开的法律问题信息公开这个概念最早是在美国提出来的,美国也是第一个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信息公开。1966年,美国制订并实施《信息自由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简称FOIA),1976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阳光照耀下的政府法》,即  相似文献   

19.
高叶青 《兰台世界》2012,(18):21-22
范祖禹家学渊源深厚,入仕途不久且年富力强,政治关系简单等原因是他得以参与修纂《资治通鉴》的重要因素.熙宁三年六月至元祜元年十月,范祖禹全程参与《通鉴》编修工作,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刘勰(约公元465年——公元520年),南北朝齐梁时代人。他的《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理论史上一部较全面阐述创作理论和批评理论的重要著作。尤其是书中谈到的创作理论,至今仍有许多可取之处。为供同志们学习借鉴,我们特将陆佩如、牟世金所著《刘勰和文心雕龙》一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的“刘勰的创作论”一节,选载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