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篇通讯是以战争为题材的,事件发生的时间比较久远,内容相对其他题材的文章也要沉重一些。活泼好动的初中学生一般不喜欢此类题材的文章,这就为学生理解文本无形中设置了障碍。如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是教学这堂课的一个关键。另外,这篇文章虽然感人,但难度不大,怎样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不流于肤浅,不流于表面,怎样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去品味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丰满的情感,去咀嚼语言的精妙,对文本进行探究性的感悟品味,也是在教学设计中应着重思考的问题。而这两个焦点问题的解决,都要靠一剂“灵丹妙药”,那就是“兴趣”。爱因斯…  相似文献   

2.
一边阅读,一边分析,对真正读懂一篇文章,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很有好处的。分析文章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能不能很好地分析文章,是衡量自己语文水平高不高的重要标准。用“边阅读边分析”这种方法看文章,它的基础是阅读,分析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说,阅读时首先要了解文章写了些什么:这篇文章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描写了哪些场景和人物,这就为下一步的分析打好了基础。分析,一般情况下要做这样一些事情:找出并理解文章中“画龙点睛”的句子,整理清楚作者的写作思路(按照怎样的思维路线写的),划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果说阅读的文本是作者说的话,那么学生阅读文本就等于在听作者说话;如果朗读文本等于代替作者说话,那么教师范读讲解文本就是在替作者讲话。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阅读与理解的能力呢?下面从几方面谈一下我的体会与做法。示范引读──每学一篇新课文,教师要在范读上多下工夫,尽量使自己进入角色,通过口语艺术再现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从而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向往。在学生理解一段文章的词句与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选取重点片段,指导朗读,…  相似文献   

4.
“文本”教学中的两个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开始日益强调“文本”或“文本思想”,但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在“落实”上还存在问题。笔者此举二例,谈谈粗浅的认识。一、“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笔者读中学的时候,一位语文老师就曾经谆谆告诫我们:学习一篇文章要解决三个问题———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时间已过去20年,自己从事了教学管理工作,这样的“教诲”,在语文课上仍然能够听到,没有先前那样“权威”,只是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时候,偶有发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看来,“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教师的“文本”教学中是一个要解…  相似文献   

5.
近一学年来,我进行了“围绕四个问题,采用三个课型、五种教学形式,搞好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实验. 一、四个问题.这是针对阅读一篇文章提出来的. 1.“写了什么.”提出这一问题是要引导学生读懂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写.”这是要引导学生在掌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去分析、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怎样写的.”这是要学生依据中心思想捋出作者的思路.分清文章的层次、段落,弄懂各部分之间及每一部分与整篇文章的内在联系.搞清文章的写作方法,这既是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章的过程,又是在掌握  相似文献   

6.
教师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做一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呢?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文本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本体,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策略。阅读有多种方法,这里,我侧重谈一下本堂课中用到的美读。美读,即欣赏性朗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的方法,就如戏剧演员读台词那个样子,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如前文提到…  相似文献   

7.
阮树芹 《考试周刊》2014,(43):55-55
<正>教材中的文章是编者从众多优秀文章中筛选出来的,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具有示范性。通过这一篇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学会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积累大量语言材料,知道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并从中得到情的感染和理的启迪。张志公先生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在文本里走个来回。"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是教师简单的传教达理,更不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原始叠加。面对文本,怎样引导学生"正确地走个来回"呢?  相似文献   

8.
朱忠骁 《甘肃教育》2013,(19):75-75
一、开门见山。从文章的题目中质疑提问题者“额头”也;目者“眼睛”也。文章的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学生阅读时,可以针对题目提出一些问题。如学习《伤仲永》一文,学生主动质疑:文章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因何而伤?”伤之余告诉我们什么?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学生就会自然深刻地理解了故事内容及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9.
张志公先生主张“教师要带着学生从文章中走个来回,一篇文章就是一处风景,一处宫殿”.进行课改以后,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进而走出文本、甚至超越文本呢?  相似文献   

10.
周珺 《现代教学》2008,(7):41-41
要上好一堂课,备好课是基础。怎样才能备好课?笔者认为简而言之就是吃透“两头”,一头是“文本”,即需在正确解读学科课程标准并在结合课文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设计一条指引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使学生易于与文本展开对话;另一头是“人本”,即思考如何能始终引发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读课文的高涨热情,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一篇课文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十六法入手:一、审题猜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指导学生了解题目中每个词的含义之后,教师最好不要把着眼点放在分析介绍作者怎样构思这篇文章上,可先让学生猜猜作者会怎样写、写什么。由于在猜的过程中渗透了自己的主观意识,因此,能在学生探索和猜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飞夺泸定桥》可让学生读课题猜测文章写什么,怎么写“飞”,怎么写“夺”,结果怎样等等。推测猜想后,可让学生读课文,看看自己的猜想和课文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之处,教师要特别重视和鼓励…  相似文献   

12.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1)《春雨》主旨的理解。(2)理解呈现主旨的表达技巧。 说明:《春雨》是梁遇春先生《春雨》集子中的一篇赞咏春雨的文章。被选编在高中第三册《语文读本》里。读过这篇文章的学生说“语言不错但不太好懂;要表达什么不太清楚”。对于学生的疑惑,笔者确定上述两个教学重点,意在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总体阅读思考] 这篇课文是针砭时弊的议论文。读时,要弄懂如下问题: 一、作者对“说”所持的态度是什么? 二、从哪里看出作者在立论的角度上与众不同?但为什么又说“言行一致”、“多做少说”和“切勿‘口惠而实不至’”全然在理? 三、作者是怎样亮出观点的?有什么好处? 四、作者给少说为佳的好好先生画了一幅什么像?意在说明什么问题?对文章有什么作用? 五、这篇文章是怎样从正、反两方面对照进行论证的?这样论证有什么好处? 六、这篇文章在论据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语  相似文献   

14.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部分指出:“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思考和表达思想的”。其语关键之所在,我认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指导学生理清文章作者的思路。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透彻。”只有正确地  相似文献   

15.
解读文本,这是一个老话题,也是语文教师备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老师的教学有着特殊的决策意义.因为“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内容,‘怎样教'服务于‘教什么',‘怎么教”很大程度上还可以归结为‘教什么'.”笔者认为,“怎么教”的前提是首先明确“教什么”.也就是说,老师对文本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教材分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巴德·舒尔伯格。文章主要叙述了“我”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我”的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我”产生的巨大影响,使“我”在这两种评价中健康成长。教学此课的目的是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重点和难点也是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逐渐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教学理念从让学生有所感悟的句子入手,以读为媒,假托作者召开与读者见面会的活动,引导学生质疑、解疑,与文本及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从而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教…  相似文献   

17.
一种是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分析课文的立意时受到启发,从而确定自己所写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要求学生利用想像写一篇作文《小女孩来到我的身边》。这篇文章写什么呢?文章要体现一种怎样的思想呢?这时可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作者的立意,从而确定自己要写文章的中心思想:课文中的小女孩生活怎样?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对小女孩怎样的感情?你对那个小女孩态度怎样?一个又冷又饿、无人疼爱的小女孩如果来到我们身边,你会给她些什么?通过提示,学生一般都能确定主题。另一种训练方法是:在作文教学中从学生写作文的实…  相似文献   

18.
阅读教学中.我认为“读”是第一位的。学习一篇文章,读都读不了,读都读不好,就更谈不上文本理解、培养语感和陶冶情操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并将它升华为“以读为本”的新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多读”“不同形式”的读,固然是有益。但是不是只要“多”就好呢?其实不然。那么,怎样才算把课文读好了?怎样才算“读到位”了?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又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理念使学生这一主体得到了极大的尊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教学出现了新的局面。但是,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一理念的真正内涵,如:“个性化理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多大空间?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对于中学生而言,其主要取向是什么?在阅读教学中,应怎样处理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系?应怎样把握个性化理解和理解的随意性之间的区别?等等,以致我们的教学出现了偏差。下面这一组文章.从不同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希望对广大教师能够有所帮助。[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如何强化思路教学●李秀珊袁国超要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就必须摸清作者的思路。叶圣陶先生说:“就文章本身而言,了解文章里作者思想发展的途径最为切要。”他又说:“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是怎样开头的,怎样写下去的,跟着它走,并且要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走。”他甚至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