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2 毫秒
1.
论声训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声训”相对于“形训”和“义训”而言。其主要原理是“声义同源”。它是中国古代训诂家对汉语声义同源规律的一种素朴的,直接的体认和解释。并非一切以音同、音近之字相释的训诂形式都是“声训”。因为取音同、音近之字相释只是“声训”的外在形式,在非“声训”的全部内容,更不是“声训”的本质属性。“声训”的性质、旨趣是以音同、音近之字来揭示语词在其命名之初的“所以然之意”,即命名立意之义。这一点,才是“声训”与“形训”、“义训”之不同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2.
把形训引进中学课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训诂学,历来被认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_所谓"道物之貌以告人曰训,释古今之异曲曰诂",是从事研究古文字、古文献的专家们的"专利",是进不了普通中学的课堂的。但我在多年教学实践中适当运用这方面知识,感到训估也并非多么高深莫测,而在字词句的教学过程中树往往借助于它,才能说得明白,讲得透彻,颇受学生们的喜欢。因为在初高中文盲课文里随文释义的注倾,多数并没有说明为什么只能作这样而不能作那样解释的道理。训信之用于解释古汉语,可分为形训、声训、义洲三种,本文着重论述的是形训。它是一种传统的"据形索义"的方法,主要通过…  相似文献   

3.
近人黄侃述说:“只以其观念相同,可以相训,而非完全之训诂也。完全之训诂必义与声相应。而古书说解不能完全为声训者,或从其便,或不知得声之由来耳。若《说文》义训只居十分之一二,而声训则居十分之七八。……惟声训乃真正之训诂”。又说:“《说文》列字九干,以声训者十居七八,而义训不过二三,故文字之训诂必以声音为纲须,然则声训乃训诂之真源也。”(《文字声韵训诂笔记》) 笔者以为黄氏之说是有问题的,一是不审声训产生根源;二是,依据《说文》声训之多作为根据,不察《说文》声训的谬误;三是,本末到置,把声训和义训讲混了。为确正声调不妥,愿借此文,陈述鄙见,以求教同人。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对《左传》“尔何如!中寿,尔墓之木拱也!”中“拱”的训释,历来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争议。笔者通过考察后认为,“拱”作为表示事物大小的计量单位,虽可训作“两手合抱”之意,但所表直径应为十厘米左右大小,而并非表示“直径接近一米”。  相似文献   

5.
“反训”异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东晋郭璞在《尔雅》注中讲了“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曩为向,以故为今,此皆训诂义有反复旁通,美恶不嫌同名”的话以后,有人根据郭说,创造了“反训”一名,提出了“反训”一说。很多人在郭例的基础上,广搜博求、综辑“反训”词例。但是,也有人不同意郭说,否定“反训”的存在。毫无疑问,这些不同观点的争论对探索“反训”产生的根源、科学地解释这一语言现象,揭示其本质,正确地运用训诂工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这篇小文试以郭  相似文献   

6.
《训俭示康》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为教育他的儿子司马康而写的一篇文章。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学参考书》对题目中的“训”解释为“教诲、教育”。笔者认为,这个“训”字应该解释为“训释、阐释”,文章的题目亦相应理解为“阐释节俭(对于“立名”的重要意义)给康看”。首先,从文题的字面意义看。若把“训”解释为“教海、教育”,文章的题目就只好理解为“教诲节俭给康看”或“以节俭教诲康给康看”。显然,这样的解释是不通的,不管是按前者还是按后者理解,“示”的地位都是非常尴  相似文献   

7.
关于反训,目前没有公认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反训就是用反义词解释词义”,有的认为“反训是用反义词相互训释的释词方式”,而有的则认为是“反训,即用反义词来作训释”。无论哪种解释,都包含了这样一个基本的内容:同一个词形包括了两个互相对立的词义。如《尚书·臬陶谟》:“乱而敬”,《史记·夏本纪》作“治而敬”,以治训乱,训诂学上就称反训,反训是训诂学史上产生得比较早也使用得比较多的一个训诂术语,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仍可寻觅其使用的踪迹。一千多年来,人们在这个问题上引起了不少的纷争,至今仍在进行,因此很有必要对它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反训”传统训诂学术语,学者对其看法不一。我们肯定了“反训”的存在,从本质上看,“反训”是一种汉语词义引中所导致的一种词汇现象;其性质也决定了“反训”的范围只属于词汇学;其产生的根源是“一个词从不同的角度中心引申”,而“引申的结果恰好是两义相反”。  相似文献   

9.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一些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往往把它和《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故”与“诂”古字通用,汉人著述中“训诂”一语多作“训故”,而《毛诗故训传》书名的“故训传”三字又或作“诂训传”,于是便把“训诂”或“训故”看成是“故训”或“诂训”的同义倒文,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又因为《尔雅》篇名有《释诂》、《释训》,孔颖达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  相似文献   

10.
本文先探讨“声训”的内涵及性质问题,然后将《释名》的训释条例归纳为六个方面.认为《释名》是一部以声训为主而兼用了义训、形训的语源学专著.本文还对“声训”和“因声求义”的关系进行了辨析,认为“声训”是一种训释条例,其表现形式多为判断式,而“因声求义”则是一种训诂理论和方法,其实质是“就古音以求古义”,其运用主要是破假借以求本字,探寻连绵字的流变,确认字词的同源、同族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从《庐山草堂记》探析白居易的建筑园林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为发端,通过查找文献材料,力图廓清白居易庐山草堂的建造背景及其历史,同时分别从建筑择址、平面布局、室内摆设等方面对这座富于野趣的唐代园林住宅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写文章就是回答问题:写记叙文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写议论文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写说明文是回答“怎么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沧州戴氏族人钩沉》一书是以《戴氏族谱》为蓝本,整理出的一部家族文化著述。其价值不仅在于点校功力,更在于其从移民史、遗传学及地方教育史、建筑史、学术史等方方面面诠释着家族在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套路”和“套语”是湘西情歌主要的构思艺术。它精巧奇异,生动活泼;既有章可循,又灵活多变。其构思方法主要有:固定的习语句式法、按时间顺序法、叙述描写法,借用、巧化对方习语句式或古诗文法以及“理歌头,捉歌魂”法等。  相似文献   

15.
"三言"作为中国古代叙事作品的杰出代表,深深地刻下了"史传叙事模式"的烙印,呈现出独特的叙事风貌,具体体现为叙事题材的真实性、叙事内容的宏富性、叙事方式的客观性、叙事情节的完整性和叙事倾向的鲜明性。  相似文献   

16.
文人化的乐府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民间形态的俗赋《齖珂新妇记》与话本《快嘴李翠莲记》是一组在宗法制背景下,以男性视角描写身处传统婚姻中的女性——与父系宗法家庭环境寻求融合的新妇群体——因以言语方式与礼教抗争而毁灭的文本群,表现了以多言禁忌为核心的传统妇德观念,属于宗法家庭婚姻伦理文学。通过对与礼教相悖的言语行为的描写,文本宣扬了以忍受息争为女性道德善择的主旨,并引导着社会情绪的宣泄,客观反映了礼教规范与社会现实之间的错位带给下层社会的悲剧。  相似文献   

17.
老舍的寓幻体小说《猫城记》是其国民性批判的高峰。从老舍的人格心理和历史现场去探索该文本,可以感受到老舍本人弱者心态的积淀以及其清醒而深邃的思想穿透力。虽然过多的政论影响了文本的和谐.但“灰色”的呼喊直指历史和未来。  相似文献   

18.
申丹《叙事学》以其国际化的视野对叙事学、文体学、翻译学进行交叉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化叙事理论轨迹。文章引用其观点展开对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的叙事解读,通过影片“叙事主体”的追问来证明女性形象的陪衬地位。在“叙事色彩”的特点上,笔者通过“顺逆时序的色彩”、“时距中的叙事频率”以及“叙事空间与视角”、“叙事空间的阐释”来凸显“时间叙事”和“空间叙事”中的色彩性。最后,通过“叙事补充”,让原本被影片“过滤”掉的历史重新浮现,包括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的“叙事补充”等。  相似文献   

19.
伴随读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地位的突显而来的是各种读者概念的出现。本文主要分析西方接受反应文论中有代表性的读者概念,它们是里法德尔的“超级读者”,伊瑟尔的“隐含的读者”,费什的“有知识的读者”和艾柯的“标准读者”,指出这些读者概念在理论上的成就以及在实践中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0.
毕飞宇是对“历史”有着深厚兴趣的作家,创作了一系列的历史寓言小说。在这些小说中,毕飞宇对“历史”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对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意识进行了解构,用小说的艺术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个人化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