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的科学,实验教学则址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得到能力的提高.一、在教学中.通过把握过程而获得物理知识"探究学习"的第一个特点是学生自主地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通过探究自然的过程而获得知识.这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知识"与"过程"的关系,这二者究竟谁为重点的问题,是传统教育与"探究学习"的区别,所以在教学中正视探究自然的过程,将其列为重点,要通过过程的探究而获得知识.为达到真正获得知识的目的,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要善于通过实验来探究自然过程在物理学中,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所以对于实验的宏观现象,对于实验中数据的变化,要善于分析,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数  相似文献   

2.
本文总结了"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的探究教学实践: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渗透现象"实验,归纳总结渗透作用的条件;利用类比推理法帮助学生构建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通过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3.
高考化学有机推断题综合性强,难度大,情景新,要求高,考查形式主要以填空题为主。此类题常将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的考查融为一体,大多以新材料、新药物、新科研成果以及社会热点为题材,综合考查考生的有机知识。解答有机推断题的常用思维方法有:①顺推法:以有机物结构、性质和实验现象为主线,采用正向思维,得出正确结论。②逆推法:以有机物结构、性质和实验现象为主线,采用逆向思维,得出正确推论。③分层推理法:依据题意,分层推理,综合结果,得出正确推论。  相似文献   

4.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十三章的第一节"电是什么"的实验:探究两种电荷的作用规律.课本上对该实验的描述是把2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的其中1根悬挂起来,当另1根相同的棒靠近时,并没有看到被推开而产生排斥的现象和相互靠近而吸引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正>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做到理解数学概念、探究及应用数学结论.由于对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把握不准,在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反思.问题一:探究范围过于局限存在现象:探究范围局限课本要求的"一起探究"、"大家谈谈"、"做一做"中的原有内容,认为这样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殊不知教学任务是在每节课师生通过对有关本节课知识  相似文献   

6.
在做"油膜法测分子直径"分组实验时,滴入一滴油酸酒精溶液后,痱子粉迅速向外扩散,碰到容器壁碎裂,得到的油酸表面层不是一个圆形,而是碎裂的分块状.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通过师生深入的研讨、质疑和探究,最终得出比较合理的解释,并得到很好的实验效果.每一个质疑和探究的过程都是师生思维碰撞的结果,这对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大有益处.探究1:滴入一滴油酸酒精溶液后,痱子粉形成的层面破裂会不会影响到实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电磁感应实验是在物理学发展史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新课标对"电磁感应实验"教学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这条标准只有纯过程性要求,要求我们通过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牛过程,认识自然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进一步了解自然奥秘的科学方法,学习科学家勇于探索,不畏艰难,为科学献身的崇高品质,认识到一切创造发明的基础是科学探究.  相似文献   

8.
通过传统实验、仿真实验和数字实验的相互渗透和优势互补,对传统物理实验进行改进与创新,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升物理实验水平.对"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的几个改进与创新方案,运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点可定量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通过简单的器材置换、实验整合,可进一步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力的关系,恒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变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系统的机械能守恒定律等.  相似文献   

9.
周静 《辅导员》2012,(27):49+41
物质化学性质的探究方法是:现象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和拓展与迁移。如何能让学生掌握实验的探究方法,更好地完成实验探究、实验设计的习题一直是化学教师探讨的课题。结合多年的教学工作,谈一谈对"铜化学性质探究"一课的教学体会。首先,问题的设计要自然,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就能够发现问题,问题的提出要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铜化学性质探究"一课是科教版第一章  相似文献   

10.
在"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这一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改进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优化实验现象和实验进度,让实验回归生活,学科融合,深度再探究,实现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分析《空气占据空间》是《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的起始课,属于空气性质的内容,基于"做中学"理念,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做出合理猜测与假设,在合作中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在讨论中依据事实做出合乎实际的推论,并应用结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结构看,属于"问题——探究"式的课堂结构;从能力看,学生根据猜测设计并遴选相应的验证实验,搜集实证资料,归纳概括实验现象,促进已有科  相似文献   

12.
《考试大纲》对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教学促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控制实验条件,灵活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教师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要明确这些要求,让学生进行探究,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学生才能够亲历学习过程,深刻理解物理知识,提高能力.一、探究式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实验探究就是让学生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动手来掌握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初步了解凹面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凸面镜对光的发散作用,以及了解它们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记录;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实验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发现:叶绿体运动与细胞质流动相互影响,可利用叶脉、伤口、叶片锯齿等处细胞特征实现视野定位,拓展探究实验中出现质壁分离并不能说明细胞质流动需要能量,细胞质流动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类细胞中.  相似文献   

15.
林云娥 《科学课》2009,(2):46-49
教学目标 1.能从两块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中,归纳出关于磁极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 2.能设计实验验证关于两块磁铁的磁极靠近时,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3.通过动手实验、动脑思考,产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相似文献   

16.
正【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节课以蜡烛为载体,引领学生探究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出现火焰分层的原因以及蜡烛燃烧的产物,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教育教学目标分析】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本节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是:(1)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2)巩固药品取用、仪器连接、气密性检查等基本的实验操作;(3)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装置和实验材料的改进,将该探究实验从定性实验转化成定量实验,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实验结果更可靠,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8.
来全国各地中考物理试题,有很多"新"题.这些"新"题类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紧密联系生产、生实实际;(2)实验探究题型(考查知识与技能,"渗透考查""过程与方法");(3)信息迁移与推论计算;(4)学科综合题,渗透科学求实的态度与精神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实验对比,对酒精灯的内、外火焰的温度比较进行了再探究,并对该实验的系列现象作出了论证和分析.得出了与前不同的结论,即在通常情况下,酒精灯火焰各部位的温度高低顺序应为:底座处的外焰、内焰、上部的外焰、焰心.  相似文献   

20.
<正>生物教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生物课堂学习中,教师通过生物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分析会促进学生观察生物现象,了解知识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生物实验使学生能够在观察和体会中探究知识,相互交流,促进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一、借助生物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进行"满堂灌""一言堂"使学生感觉到课堂枯燥、无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