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9月是我任《群众日报》通讯员并在该报“庆祝国庆一周年”笔谈会上发表第一篇“处女作”50周年。这一篇文章发表后,写作便势不可挡,接二连三的消息、通讯和短文陆续发表。它鼓舞自己前进,指引自己攀登。刚解放初,我在渭南瑞泉中学高中上学时,被报社发展为通讯员,颁发了米黄色的通讯员证,还给发来每期的《通讯往来》,指导通讯员不断学习提高。“国庆笔谈会”这篇处女作,就是自己投稿好多篇后才被选上的。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首届国庆节,《群众日报》在报上举办“国庆笔谈会”,提出5个问题让读者、通讯员参加。我参…  相似文献   

2.
因为忙于出版社的杂事,之前我很少有时间对自己从事的出版工作进行研究。确切地说,真正在外省的出版科研刊物上发表文章,是从《编辑之友》开始的。记得在《编辑之友》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我在北京一次论坛上的讲  相似文献   

3.
算起来,从1966年4月发表的一块“豆腐干”开始,我的通讯员生涯已经整整三十年了,从事高校校报编辑工作也有十多个年头。从业余通讯员到专职新闻工作者,我始终拿着手中的笔,坚持为党报写稿,至今已在《人民日报》、《光眀日报》、《新闻出版报》、《新华日报》等中央、省市报纸发表各类作品近两千篇,其中不少作品还获了奖。有些通讯员讨教我的写作经验,我的体会是“写稿三十年,感受有八点”。 一是登上算报道,登不上算参考。作为一名通讯员,首先应树立正确的写稿目的。我的做法是不过分追求见报率。稿件发出后,如能见报,说明稿件有新闻价值,有些稿件尽管没有见报,但对新闻单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是文章登不上不灰心,回头在质量上找原因。文章即使未发表,也应正确对待,不要埋怨编辑  相似文献   

4.
不妨学学农村报《新闻界》编辑部:我是一名山区的业余通讯员,已和《四川农村日报》打交道5年时间了。从学写新闻开始,该报编辑不仅为我改稿件,多次指点帮助我修改稿件,而且还每期不漏地为我们赠送《农村通讯员》,每当稿件发表,又向通讯员赠送样报,及时寄来稿酬。...  相似文献   

5.
作为不是训练有素、笔墨老辣的通讯员,能否在某一篇文章上有一个突破,我认为有这种可能。1992年,我写了一篇文章,眉题是:苏钢厂引导职工自栽“梧桐”自成“风凰”,正题是:“第一职业”升温,企业红火个人增收。(以下简称《升温》)  相似文献   

6.
我担任通讯员两年多来,先后在省以上报刊、电台发表了270余篇文章;有5篇编入中国广播出版社出版的《社会新闻集锦》一书;2篇获省优秀广播稿一等奖;1篇获全国优秀广播稿二等奖。一些素不相识的农村通讯员写信给我,问:“你的天地只有一个乡,为啥抓了那么多新闻?”说  相似文献   

7.
当业余通讯员3年。当初只是“自娱自乐”时,便有人奉劝:“要发表了才算数”。后来开始发表一点消息、通讯时,又有人提醒:“要在《人民日报》发表才算‘够格’”。不久自己的名字居然真的上了《人民日报》、《国防》杂志、《半月谈》,这时又有人指出:“搞新闻,不获奖,光是能登出来有啥用。”果真就有10来篇文章获奖。“指导者”又“出题”,要当上编辑才真算是“新闻界”,后来我创办了《十直信息》,投入了采编工作,自封了个“官”:可借3年一瞬间,报道组的“老手”们多半下海。“这年头,写稿子能赚几个钞票?”回首来时路,…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我是一位业余写作爱好者,通过1992年四十来块“豆腐干”在《鄂西报》和《鄂西科技报》上刊出,才有缘阅读《新闻前哨》。1993年第一期春季号到手,我就爱不释手,从头至尾,一丝不苟看了一遍又看二遍,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新闻前哨》确是我的好老师,好朋友。 此后,我都很认真地读这本刊物。特别是刊物上的《业务研讨》、《新闻随笔》、《通讯员生活》等栏目对我帮助更大。去年夏季号上刊登的《计划生育要抓住农村这个“大头”》和《办好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最难忘的是自己第一次在《解放军报》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那次,我写的稿寄出不到一个星期,就收到贵报的报样,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别提多高兴了,兴奋得一夜没睡好觉,心想我也能写稿了,尤其是不相识的编辑还在回信中在我的稿子上加了一段评语,让我继续努力写稿子,将具有新闻性的稿寄给报社。就是这篇稿激励我笔耕不辍20年。如今,自己虽有很多稿子见于各报,但很少能遇见像军报这样负责任的编辑。现在是信息社会,报纸林林总总,但可怕的是有些报刊是老虎屁股摸不得,读者的意见听不得,通讯员的槁子看不得。广告效益生辉,…  相似文献   

10.
读者之声     
▲我是江苏淮阴商业学校企业管理专业的一名学生,名叫万建伟。我刚到学校,学校便让我负责宣传和通讯工作。我现在是校报《开拓》编辑、校广播站编辑和通讯组长。或许是我的兴趣和工作上的需要,我和《新闻与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工作也收到了良好效果,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好评。先后被学校授予“优秀编辑”和“优秀通讯员”荣誉称号。贵刊的“当好通讯员浅谈”“通讯讲座”“新闻来稿评析”“刊林漫步”等栏目,内容丰富,有较强的可读性和适用性。美中不足的是“新闻来稿评析”嫌太单薄,内容也较单一,能否增加篇目,各种形式兼顾。  相似文献   

11.
《人民日报》10月31日在《崔月犁乐当报社通讯员》一文中说,卫生部前部长崔月犁在《健康报》上发表的《北京医学专科学校开学典礼》报道,署名是“通讯员崔月犁”。报社为抬高崔的身份,曾考虑加个“特约”或别的头衔,但作者“执意只当一名普通通讯员”。这件事,使我动心。  相似文献   

12.
吕叔湘同志最近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报刊求疵录——不是小事的“小事”》,列举报刊上出现的一些错误,语重心长地指出这是报刊编者的工作态度问题。作为一个报纸编辑,我读了这篇文章产生了两种心情,一是同感,二是惭愧。  相似文献   

13.
拜读了何仁老师在《新闻与写作》(1992年第6期)上发表的《编者要拥有一批作者》的文章,很受教益和启发。我想从通讯员的角度谈一谈通讯员同编辑的联系。通讯员与编辑打交道,主要体现在稿件的供需关系上。我认为从投稿的形式上就应抱有坦诚的态度。一是勿一稿多投,或只送稿不寄稿。一些通讯员之所以采取一稿多投和稿件只送不寄的方式,我  相似文献   

14.
已改版的《通讯员园地》很吸引人。如《点滴经验》、《释惑解疑》、《大家谈》等小栏目,我都喜欢看。特别是《编辑给您提个醒》这个小栏目,对我很有帮助和启发。 我是县级电台的一名记者,给上级报刊发稿是我的职责。以往有些稿件感觉能发表却没有发表,看了第5期上发表的《最好注上联系电话》很受启发,我就在刚刚采写好的《银幕村口高高挂 技术送到咱的家,内黄县科教影片进村庄》一稿的末尾注上联系电话,投给安阳日报社,第四天《安阳日报》“综合新闻版”编辑周巧红就给我打来电话,询问我几个情况后,稿件马上发表了。从此,我每次写完稿,末尾都注上联系电话。最近,《农民日报》、《河南日报》、《安阳日报》、《河南科技报》等报刊都常打来电话。其中,有的已发表,有的即将发表。 希望《编辑给您提个醒》这个小栏目期期都有,希望《通讯员园地》这个大栏目能长期办下去。  相似文献   

15.
稳中求升     
辛辛苦苦爬了半年多“方格子”,寄出去的东西却发表不了。当我百思不得其解时,偶然在《人民前线》报上看到一位编辑写给通讯员的一段话:“写  相似文献   

16.
读了《新闻通讯》第三期上的《“联”的效应》这篇文章,觉得湖北南漳广播电台注重“联”的经验很值得我们新闻单位,特别是县(市)新闻单位学习。我是一名基层通讯员,干新闻工作已近十年,在从事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我深感作为基层通讯员,最希望的是能得到新闻单位经常的理解、支持和关心。可是,现在,有些  相似文献   

17.
读者之声     
河南临颖县北街学校郑颖勇:为了能够写好通讯,掌握写作技巧,我自费订了《新闻与写作》杂志。其中“写作杂谈”、“当好通讯员浅谈”、“刊林漫步”、“采写体会”、“新闻标题写作”等栏目成了我的入门课程。通过学习,我及时地报道学校和其他单位新近发生的大事。仅两个多月时间,县教委主办的《教育简报》上已有我8篇文章发表,其中一篇杂文《莫使升旗仪式变集会》被推荐到省级报《教育时报》刊登了。4篇通讯已在市电台播出。现已被吸收为电台通讯员。  相似文献   

18.
吉林教育出版社新出版的《编辑散论与编排技巧》一书,在众多的编辑学论著中可谓独辟蹊径。它以其翔实的经验总结材料和深入浅出的理论分析,为从事报纸编辑工作的同志指点了一条捷径,也为从事新闻采写的记者、通讯员提供了一本有益的读物。《编辑散论与编排技巧》全书共分10辑。第一辑“编辑概说”,侧重论述编辑工作的基本理论;最后一辑“编余漫笔”是作者编报之余的随感录,共包括12篇文章,从编辑角度提出了新闻采写注意的问题,如怎样挖掘会议新闻主题、怎样捕捉现场镜头,等  相似文献   

19.
我欣赏,赞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将“落红”理解为编辑同志给我寄来的删改稿上的红笔的圈圈点点,那饱含真挚的助人之情,给人以“悟”的启迪和有力的指引。我认为,将尊敬的编辑比作春泥是十分贴切的,编辑是春泥,作者则是“花”;编辑与作者的相互关系是,“化作春泥更护花”。春泥护花,多么无私,多么可贵,其精神是平凡而伟大,令人歌咏称道。我是一位青年业余影评爱好者,从1983年开始练习写影评,陆陆续续在《长沙晚报》、《湖南日报》、《电影评介》、《电影故事》、《湘潭日报》、《株洲日报》、《长江日报》、《银幕创作》、《电影之友》等报刊上发表了二十余篇文章。  相似文献   

20.
1993年,我采写的稿件有150篇被地区级以上新闻单位采用,其中有两篇刊登在《工人日报》要位,《陕西日报》、《陕四人报》、《渭南日报》均采用多达20余篇,《中国电力报》采用了8篇,许多通讯员问我上稿多的原因,我的经验是:精心制作标题,紧紧扣住编辑。 我们通讯员采写的稿件,第一位读者首先是编辑,而编辑先看到的是标题。一则好的标题。常常会使采写的稿件,增辉添彩,使读者看后回味无穷,能把编辑像磁力一样的吸引住。这就是“第一印象”的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