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即提出了“反蒋抗日”或“抗日反蒋”的主张。事实却不尽然。中共对此有一个认知认同到系统提出的过程。笔者认为,“反蒋抗日”方针的系统提出,标志着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主要矛盾变迁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调整,自一九三五年八月至一九三六年八月,经过初步设想、明确提出到正式形成三个阶段,完成了由“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的政策转变,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相似文献   

3.
从"九一八事变"至我党发布"五五通电"这段时期,中共对蒋政策是"反蒋抗日"还是"抗日反蒋",党史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笔者以为这一时期中共对蒋政策应是抗日反蒋.根据有三:一是"抗日反蒋"提法见诸中共中央文件;二是"抗日反蒋"提法见诸党的领导人和国内权威出版的专著中;三是"抗日反蒋"的提法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相符合.  相似文献   

4.
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是中共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略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变化。中共制定“逼蒋抗日”方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建立了新的根据地。二是中日民族矛盾经,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要求迅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三是日本加紧对华北进攻,危害英美在华利益,英美开始反击日本。四是国民党蒋介石为了维护自身和英美在华利益,对日政策逐渐改变。五是国民党军政大员和地方实力派中,有些人开始转移到抗日上来。六是国共两党代表有联系和接触。  相似文献   

5.
1936年,中国共产党对蒋政策由“反蒋抗日”转变成“逼蒋抗日”,这一转变有着深刻的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要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因受到英美等国逼迫对日态度有所变化;蒋介石因自身利益受日本侵犯而改变对日政策;国民党内部和地方实力派转向抗日。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1931年以博古为首的中共中央提出的“反蒋抗日”方针和1935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再次提出的“反蒋抗日”方针及当时的具体作法加以比较,阐述了1931年是“左”倾关门主义的提法,1935年的提法虽也是错误的,仍没有摆脱“左”倾思想影响,但是当时的中共中央在认识和具体作法上已经开始摆脱“左”倾思想的束缚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历了“反蒋反帝”的下层统一战线,“抗日反蒋”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联蒋抗日”的全国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几个发展阶段。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接受共产国际领导的同时,将马列主义统战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的自主性和对中国革命与民族命运的理性认知。  相似文献   

8.
中央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后,中共随即开展了同地方实力派杨虎城、东北军张学良等的统战关系,谋求建立红军、西北军和东北军"反蒋抗日"合作格局,推动和领导抗战。"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依据当时国内国际形势,提出"逼蒋抗日"方针,争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二二事变",导致东北军内讧。中共尽力维护红军、东北军、西北军三方合作关系,共同应对蒋介石国民党政治、军事压力,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最终实现"联蒋抗日"。  相似文献   

9.
周颖 《许昌学院学报》2005,24(6):114-116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抗日反蒋-逼蒋抗日-联蒋抗日的艰难地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不断根据客观刑势的需要调整其方针政策,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10.
有这样一道题引起了我和同事们的争议:“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主要目的是A.反蒋抗日B.联共抗日C.逼蒋抗日D.实现国共合作。”参考答案是C。同事们也认为是C。但我认为B更合理。  相似文献   

11.
清代广西全州龙水村,出现了以蒋励常、蒋启敭、蒋琦龄祖孙三代为代表的蒋氏文学家族。近年来,学者对龙水蒋氏的研究也多限于文学方面。其实,龙水蒋氏作为桂林的书香望族,其良吏代承、善士辈出的家族史值得介绍,而其良好的家庭教育,特别是其"读书不为科第、利禄,以德为先,学以致用,力学笃行"的教育观念与实践,对其人才、人文的影响,也颇值研究。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在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总体上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解观。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解观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它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从理解的对象、理解的条件、理解的有效性、实现理解的途径以及理解的应用等问题入手来系统地分析江泽民马克思主义理解观的科学内涵,这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本文通过对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江泽民同志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四条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并作了系统阐述,强调了学习掌握江泽民同志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对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定位,是一篇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纲领性文献。本文从横向联系和纵向发展的角度系统阐述了江泽民党建思想的主要内容、基本途径、总纲和灵魂以及不同历史阶段党建目标的内涵,从而加深人们对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伟大工程”重大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明清江南与江西地区的经济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地邻江南地区,因其地利之便,明清时期江南与江西的经济联系是非常密切的,两地在经济上存在着很大的互补性。大庾岭商路作为清代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的外贸大通道,从经济学角度讲,是非经济的,它是政府海外贸易尤其是清代实行一口通商的结果。明清江西与江南地区密切的市场联系也并非江西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真正体现。清代江西地区过境贸易的繁荣更多地是政府经济政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完成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海内外所有炎黄子孙的神圣使命和崇高目标.党的三代领导人依据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中国的现实国情,为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进行了宝贵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本文通过分析江泽民对毛泽东、邓小平祖国统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来揭示党的第三代领导人关于祖国统一思想的精髓及其现实可行性,这无疑对深入理解和贯彻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促进祖国的最终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的素质教育思想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途径,赋予了许多新的特点:即教育性质的人民性,教育作用的基础性,受教育者发展的全面性,教育方法的创新性,教育途径的实践性,教育发展的系统性,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江忠源集团以江氏家族成员为核心,新宁同乡为骨干,因而被称为"江家军"、"楚勇"。该集团与农民起义为敌,前仆后继,兄死弟继,转战于湖南、湖北、江西、广西、安徽、贵州、直隶等省,因战功而升任高官者达数十人,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群体。  相似文献   

19.
爱国主义、维护国家统一是江泽民荣辱观的核心内容,崇尚教育和科学,尊重知识和人才,弘扬创新精神,是江泽民荣辱观的重要内容,主张义利兼顾,维护社会公平,树立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加强执政党的作风建设,是江泽民荣辱观鲜明的时代特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是江泽民荣辱观的社会实践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折射出了江泽民荣辱观的精髓。  相似文献   

20.
蒋捷是宋朝末年一位多有创作的词人,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蒋捷的白话词数量较大,风格鲜明,独标一格,颇具独创性和艺术性。通过对蒋捷白话词的概要分析,体味其自然之趣,了解其独创性和艺术性,并结合南宋末期词的典雅化、贵族化状况,对蒋捷白话词给予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