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几年,教育科研不断深入,各地的 研究风气越来越浓,许多教师都自觉地 投入到教育、教学的研究之中,这是一个 极为可喜的现象。在与广大教师的接触中,我发现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不知道研究什么。比如,笔者常常被人询问这些问题:“今年做什么课题比较好?”“你看哪些选题现在值得做?”“想来想去想不出好的题目,你能不能给我出个题目?”还有一些人把握不了自己的研究重点。有的认为,最流行、最时髦的题  相似文献   

2.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主要指由中小学教师在学校工作中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问题解决、实践情境和教学经验构成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逻辑内容。作为一种“充满惊奇和诱惑的冒险”,教育科研无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成长敞亮了新的视野。教育科学的历史发展在充分张扬教学实践的开放精神和内在力量的同时,也迅速抢占了中小学校的制高点。“研究”之于“教育”,无论是从初衷还是归宿来说,都是教师主体和教育本体一次积极的自我敞亮、自我审视的行为,藉以达到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最优化。研究中的教师既是研究过程的实践者,又是研究成果的享有者,“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苏霍姆林斯基)。  相似文献   

3.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学习理论是教育科研的起点和基点。信息时代,知识不断更新,为人之师,努力“加油”、“充电”,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学会创造,善于创造,其意义正在于此。“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向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苏霍姆林斯基语 )   那么,学习教育理论与进行教育科研有什么关系 ?   一、更新教育观念,强化科研意识   教育科研的目的在于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提高教育质…  相似文献   

4.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本文就“教师与教育科研”谈一些浅见.一、什么是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一种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领域中的现象、问题和规律进行探索的认识活动.教育科研的目的,就是要解决教育活动中的问题,探索教育规律,进而为教育实践服务,为教育决策服务,为教育发展服务.教育科研内容广泛,涉及教育的各个领域.比如,教育教学现象、教育教学过程、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管理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现象、心理现象等等,都属于教育科研的范畴.  相似文献   

5.
教师是教学者还是研究者,这个问题在一些教师中间存在争议,但我非常赞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的这句话:“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相似文献   

6.
对教师标准或理想形象的探讨,一直是国际教师教育研究的关注点。本研究试图从学生的角度,以“你心目中最喜欢什么样的教师”与“你心目中最不喜欢的教师”为题,通过对北京市12所中小学的4,850名学生的调查,考察了当前中小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并将这一研究结果放在一个跨文化的研究背景中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改进实践: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指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或许它是你事业腾飞的起点,或许它是你到达幸福生活彼岸的一条小船。亲爱的读者朋友,从今年第1期起,我们在“教研视窗”栏目中开设“教师如何做研究”专栏,首先特邀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郑金洲教授撰写系列文章,就目前学校、教师在教育科研中的一些认识误区、实践问题以及校本研究操作方法等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对话,希望得到你的关注并对你有所启发。同时我们希望读者朋友将你在校本研究中的精彩案例和感悟寄给本专栏,与大家共同分享。如有什么问题、建议和要求,欢迎与本栏联系。校本研究与其说是教育发展的要求,倒不如说是一个现代教师专业成长、提升生命价值的内在需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永不枯竭的教育智慧的创造者吧,你的生命将因此美丽而精彩。  相似文献   

8.
学生是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如果回答:“学生就是学生”,或回答“学生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对象”,那么。你就完全停止了有益的思考。“学生是主体”,这是已被大多数教师认可的教育教学理念,而“主体”的内涵又是什么?对这个问题,恐怕有些教师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如果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就会获得一些全新的认识。学生是教育的资源。我们大多数教师习惯于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这固然不错,但只局限于这样一种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知  相似文献   

9.
一、什么是教师威信在现实生活中,时常可以听到一些教师这样抱怨:“我们班学生越来越不听话了,你说他一句,他项你两句,好像觉得他有理。”“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没大没小,我有时管教他,他还说这个你不懂,有时真的很生气。”诸如此类反映出来的缺失教育效果问题,仔细推敲起来,根本原因就是教师在学生面前缺失威信,这样教师的教育效果一定不会好。由此可见,教师具有威信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条件。马卡连柯指出:“威信本身的意义在于它不要求任何的论证,在于它是一种不可怀疑的长者的尊严,他的力量和价值。”教师的威信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0.
倘若你是一位中学教师,倘若有人问你:“在你的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让你最伤脑筋的是什么?”也许你会说:“是班上的差生,以及对他们的教育和转化工作。”的确,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就常常听到或看到一些教师私下里在谈论或抱怨:说某某学生如何如何地难教;某某学生以如何如何的“笨”;某某人又如何如何的“屡教不改”等等。言谈话语之中,饱含了对教育转化差生之难、之苦与无奈,同时,也暴露出教师们在教育和转化差生的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诚然,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对差生的教育转化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它不仅影响班上的成绩和纪律,影响班风班貌,还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能否正常进行。因此对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是学校、教师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关注和着手解决的大问题。长时期以来,由于教育教学体制、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学校、教师对这一问题缺乏应有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给学校的正常的教育教学带来了诸多负面的影响,甚至带来了一些不应有的后果,教训是深刻的。由于差生在思想品德上、学习上或行为习惯上的不足与缺陷,在教师、同学的心目中不被看好、不受欢迎,甚至常常遭到排挤和打击,差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使他们被“边缘化”、“另类化”,饱受了冷眼与指责。今天,这种现象在一些学校和一些地区还相当普遍,歧视、指责、辱骂、体罚差生的现象依然时有发生。那么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对待班级中的差生?又应该怎样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转化?  相似文献   

11.
《师道》2009,(2):62-62
对教师标准或理想形象的探讨,一直是教师教育研究的关注点。北京师范大学李琼的研究(见《比较教育研究》)试图从学生的角度,以“你心目中最喜欢什么样的教师”与“你心目中最不喜欢的教师”为题,通过对北京市12所中小学的4850名学生的调查,考察了当前中小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并与20世纪80年代的同类调查研究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教育研究力是教师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研究教育问题的高级能力。教学实践和教育研究需要教师提高教育研究力。教育研究与科学研究有类似的特征,是一种以事实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教育研究需要理论指导,理论具有不同的解释力,对教育研究有影响。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收集资料,检验假设,得出结论的过程。教育研究也需要遵守一些基本的原则,包括“不确定性”,“留有余地”,“可证实性”等。为了提升教育研究力,可以遵循一些策略进行练习。  相似文献   

13.
宽容的魅力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不可否认,许多教师也是爱学生的,但他们爱的都是一些“金凤凰”“白天鹅”.而对“灰姑娘”“丑小鸭”类的问题学生轻则不屑一顾,重则呵斥、羞辱、体罚,结果造成了,这类学生的逆反心理。泰戈尔有一句爱情诗:“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随时间包围着你.却又给你充分的自由。”  相似文献   

14.
沈天才 《师道》2007,(4):41-41
那是一节语文公开课,授课教师抽签抽到全校最“差”的班级。听课者除了本校的一些教师外,还有县市的教育专家。主讲人上的是《故乡》一课,这位年轻老师正在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分析“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时,该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圆规一面愤愤地转过身去’这句话中的‘圆规’是指谁?用‘圆规’来形容这个人你有什么感想?”话音刚落,一个留着长发的学生脱口而  相似文献   

15.
翻阅近两年的教育刊物:《人民教育》、《小学青年教师》、《江苏教育》、《中小学校长》、《江苏教育研究》……你会发现,王笑梅这个名字越来越频繁地跃入眼帘。阅读她的文章,你会惊异于她那如诗般的文笔,如诗般的情韵,如诗般的灵动;透过诗意的文字,你会感觉到一位充满诗意的教师在向你讲述着她对教育的执着,对语文教学的痴迷……是的,在浩瀚的语言中,“诗意人生”这四个字,用来形容这位拥有全国优秀教师、省教科研先进个人、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市“新长征突击手”、市“十佳”教师等诸多荣誉于一身的普通教师那19年的教育生涯,是最贴切不过…  相似文献   

16.
王凯 《天津教育》2007,(3):24-24
1.排他性心态。 一些研究教育叙事者把教师叙事与以往的教育实验、经验总结对立起来,为了体现教师叙事研究的优越性,批评“教育实验”研究名不副实,“经验总结”研究大而化之。他们认为叙事研究最适合教师,理由是“教师身处教育现场”、“叙事研究不必进行特殊的专门训练”。提倡教师叙事,不能盲目排斥其他研究方法,不能以贬低教育实验为前提。排他性心态必定会人为地过度放大叙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的实施,对语文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对教师最大的冲击就是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感悟、体验、领会。于是,一些课堂常常听见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请谈谈你的阅读感受”。“还有什么要说的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等等。师生就是在这样的“对话”中,有的甚至是在远离  相似文献   

18.
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的形象是什么样的 ?这是学生的教师观问题 ,也属于教育评价当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评价。谁来评价教师 ?同行、同事、领导、家长乃至整个社会舆论都可以评价教师 ,但学生无疑是最重要的和最有发言权的“裁判”。曾有一位名人指出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 ,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的确 ,教师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学生的监督。他们不仅评价你的道德水准 ,而且评价你作为一个人的存在价值。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 ,生理心理急剧发展 ,一方面他们的“学生感”、“向师性”十分强烈 ,要求…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最美乡村教师’的教育情怀样态如何”为研究问题,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思路,遵循质性研究收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与程序,选取四川省两届42位“最美乡村教师”获得者为研究对象,以获奖者事迹材料文本为研究资料进行分析,从而提炼出“最美乡村教师”的教育情怀。研究发现,“最美乡村教师”具有“责任意识”“眷念情怀”和“求上精神”三大基本特质。进而提出可从“强化角色认知,厚植乡土情感,提升行动品质”三方面来促进乡村教师的教育情怀建设,涵养师德,为乡村教育的发展和乡村教师队伍师德建设提供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中小学科研兴校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的社会转型,为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教育只有坚持科研,不断创新,才能与时俱进,肩负起“科教兴国,教育先行”的历史重任。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新课程实施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不断深入,科研兴校成为引领教育和学校发展的灵魂,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动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