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网络政治动员的消极影响及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政治动员是政治动员主体为达到特定政治目的,通过发布具有政治煽动性的网络信息,在网络虚拟空间里对网民进行的政治鼓动、诱导、操纵。网络政治动员过程与动员性网络信息传播是同一过程。网络政治动员的消极作用主要在于网络政治动员导致了政治权力的转移,削弱了国家权威,冲击了政治稳定。应对和治理消极网络政治动员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是网络政治反动员;治理的关键是割断网络政治动员虚拟转化的关节;治理的根本之计是重塑网络虚拟空间的国家权威。  相似文献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课程性质原因,相对与其他教师来说面临更多身份认同困境。虽然他们受到较高的制度身份建构与角色期待,但学校场域及形成的“地方性权力”对之有一定消解作用。在制度身份认同、他我身份认同以及自我身份认同三者中,S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他我身份认同最低。对这一群体的身份认同建构,应从相关制度、政策的关注,转向“学校场域实践”下个体间的互动与交往。  相似文献   

3.
就中国民族唱法的本质来讲,其在国家意识主导下的身份认同是一种政治认同。文化观念传统驱使身份认同是一种文化认同。从中国民族唱法诞生后的国家-政治身份认同与群体-阶级身份认同的功能,中国民族唱法在发展中的自我身份认同,到中国民族唱法多元风格的多重身份认同,再到新世纪民族音乐的以文化-民族身份认同为主的多元身份认同。中国民族唱法的每一次风格转嬗,其背后所潜藏的正是中国社会特殊意识形态规约与社会文化宰制下主体追寻自我身份的历史。因而对于中国民族唱法的身份认同阐释本质上也是对中国民族唱法主体性成长的有声解读。  相似文献   

4.
乡镇选举属于利用行政隶属关系的操控型选举。乡镇主要领导通过领导选代表、强化组织纪律、行使控制技术等手段操控代表们的意志;代表们之所以被操控还与其利益相关性有关,特别与代表们的行政人员身份有关,这种身份使代表之间形成了行政隶属、政治依附和利益授受的庇护关系。这种现象根源于政治行政合一的宏观体制,使政治过程变成了行政过程,使权利变成了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5.
利益认同、制度认同、价值认同的互动架构是政治认同的内在逻辑。审视中国政治认同的逻辑发展史,利益缺场、身份政治、理念普设是政治认同形塑的主导图式,从利益缺场向利益在场转换、身份政治向契约政治转换、理念普设向实践普设转换是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形塑的逻辑运思。  相似文献   

6.
族际政治整合是多民族国家国家建构的重要议题。族际政治整合是各民族、各族群共同的政治与文化认同的形成过程,其核心是各民族成员对公民身份的认同,而公民身份认同的多层次性和多元性,决定了公民身份认同必须经由公民教育来实现。公民教育是关涉公民资格或公民身份的教育,是旨在促进国民形成公民身份认同的教育,其实质是培养合格公民或“好公民”的教育实践活动。对多民族国家而言,公民教育面临的内在张力,需要通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来解决,但不管怎样,强化各民族成员的公民教育,无疑是化解这些内在张力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7.
农村人民公社时期,农民的娱乐活动纳入到国家的政治共同体中,成为向人们灌输政治文化,强化人们的政治认同,加强思想教育、政治动员的重要载体。本文对高度政治化的农民娱乐活动呈现出的全民性和强制性、娱乐方式趋向于集体化等特征,并对社会各个方面造成的正反面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义务教育学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政治认同是本课程核心素养的根本,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政治身份认同、政治信仰塑造和政治行为自觉教育,从而逐步实现政治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9.
打工妹作为中国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新生群体,有着多重身份认同:模糊的阶级身份认同、矛盾的族群身份认同以及清晰的性别身份认同.打工妹的多重身份认同主要是建构主义的结果,是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打工妹承受来自国家社会主义、跨国资本,以及家庭父权制的三重压迫.打工妹多重身份认同的影响在于导致打工妹权利的缺失,应该在打X-妹的"自我充权"行动和国家的"增权行动"的双重作用下保护打工妹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0.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内隐维度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认同指在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个体对自己既作为单一民族成员身份同时也作为国家民族成员身份双重承认的和谐统一。用一份半开放式问卷对221名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1)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大多处于积极状态;(2)影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内隐维度主要有归属感、客观身份、自豪感、政治与政策、历史和地域等;(3)影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认同的内隐维度主要有客观身份、自豪感、地域、习俗、文化、历史和归属感等;(4)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双重身份的认同在某些维度上符合线性两极模型.而在其他维度上则更符合二维模型的理论假设。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自身的属性能够满足该活动作用对象主体合理需要的关系状况。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促使社会成员在思想价值观念上形成统一的政治认同、社会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功能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自身所具有的属性,不是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其发出者需要的满足状况也不构成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其受教育者的一切需要不加区分的迎合也不是价值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三大理念的确立上,即确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魅力就是其价值实现源泉的理念,确立受教育者是现实社会中活生生的个体主体的理念,确立受教育者的需要客观上是多样和多层次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通过大学生的普遍正向认同来看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正向认同一般划分为强制性认同、利益性认同和观念性认同三个等级,它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产生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通过对三个认同等级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转变的分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发展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3.
杨爱东  尹红 《高教论坛》2014,(12):27-30
如今,网络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也成为促进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大学生网络政治动员是一把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负面影响。这需要加强高校对网络政治动员的核心领导,建立健全适应信息时代网络发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构建大学生网络政治动员危机干预机制,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和加大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4.
Seeing the deaf in "deafnes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article draws on some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n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and representation as related to minority group formation. It applies this to constructions of Deaf2 identity from a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perspective and contrasts this with dominant constructions of Deaf people as disabled. It highlights a number of ways in which Deaf identity differs from disabled identity, demonstrating that the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construction of Deaf people is a more useful tool for analysis. It raises questions aimed to examine the discourse on deafness and seeks further debate on how best the discourse can be progressed. The article raises issues related to the use of terminology and labeling in the field of deafness. It contends that the continued use of the word deafness is unworkable and should be more widely recognized as a social construct, which has current usage beyond the paradigm in which it was originally intended. The article concludes by recognizing the importance of diversity in identity formation, while simultaneously calling for an appreciation of the need to incorporate this diversity within wider theorizing, focused on commonality and cohesion in identity as a source of collective expression and political mobilization.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educational activism of two Arab civil organizations in Israel: the Follow-Up Committee on Arab Education (FUCAE) and the Eqraa Association (Eqraa). On the one hand, it explores the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involvement of the FUCAE in the state’s Arab education system, as a secular organization that is heavily engaged in the contentious identity politics of the Arab minority in Israel. On the other hand, it reflects on the competing yet complementary roles played by Eqraa vis-à-vis the state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s a faith-based organization that has been operating its own independent successful initiatives in education. More specifically, this article compares the goals, strategies, activities, and sources of funding of these two organizations, thus providing insights on the role of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either secular or religious, on Palestinian identity formation and political mobilization in Israel. Additionally, it clarifies the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slamic entrepreneurship and activism in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6.
网络情绪型舆论是指一种由于自身利益受到影响或受外界不良信息刺激,网民在网络上散布的一种片面的、偏激的、个人主义色彩浓厚的言论。作为网络舆论的存在样态之一,网络情绪型舆论对大学生社会认同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其政治认同感及公德认同感的消解上。开展媒介教育,积极培育大学生良好的媒介素养,是网络情绪型舆论中大学生认同感反消解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动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的胜利 ,离不开我党对广大民众进行的多种形式的政治动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动员的成功在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有着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政党与大众传媒在政治社会化与政治动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两者在这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美国为例,在政党政治与大众传媒都比较发达的社会中,政党总是利用和控制大众传媒来为它的政治社会化与政治动员服务,并由此给大众传媒造成相当的影响,而大众传媒参与又导致政党在自身意识形态、政党组织的动员力量和动员逻辑等方面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19.
南京市的建网工作始于抗美援朝,以南京机械厂为代表。在经历1951年的扩张和1952年的整理巩固后,宣传网初具成效。宣传网制度是建国初中共群众宣传工作社会化、制度化的一次尝试,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配合了历次政治运动。宣传网的建立为确保党的中心工作的完成和巩固新政权,发挥了有效的政治动员和组织保障作用,但也产生了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20.
在苏共执政的合法性资源之中,旧社会的"负面合法性"是重要内容之一。苏共在建立苏维埃政权之初,充分利用了旧社会的"负面合法性"资源,这对建立和巩固新政权,对确立苏共追求的社会主义政治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旧社会"负面合法性"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其作用的发挥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技术手段,营造出民众的阶级意识、苦难意识、翻身意识,在民众对旧社会憎恨的基础上,生发出对新社会热爱的情感。当然,旧社会"负面合法性"因受时间和统治绩效的影响,其作用的发挥是有限度的。虽然苏共执政的旧社会"负面合法性"在政权建立初期是一种既有效又廉价的合法性资源,但它又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