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继"非虚构"作品《中国在梁庄》引起广泛关注之后,梁鸿花了两年的时间,又推出了另一长篇力作《出梁庄记》.《中国在梁庄》通过口述实录、现场调查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梁庄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命运、生存图景和精神图景.随着作者调查的深入,她发现梁庄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城农民",还没有被写进梁庄的故事里.他们虽然散布在中国的各大城市,却时刻牵扯着梁庄的血脉和神经,他们始终与梁庄的生活休戚相关.据此,作者又对梁庄的外出打工者们进行调查寻访,向我们呈现一个更完整的"梁庄".同时,我们也从外出打工者的故事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让我们对自身和所处的时代环境产生更清醒的认知和反思.  相似文献   

2.
胡博文 《大观周刊》2011,(25):13-13,7
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开始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阐述,一些“天才的萌芽”已初见端倪,在许多方面都突破了以前的观点。因此《神圣家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3.
《出版参考》2013,(15):5
首届全国青年作家批评家主题峰会日前在绍兴召开,张楚、梁鸿2人被评为年度青年作家,金理当选为年度青年批评家。梁鸿在2012年度发表《出梁庄记》,授奖辞称其"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优秀的非虚构作品不仅应具有文学技法,更需田野调查式的实践和深切的人文情怀"。"全国青年作家批评家主题峰会"的前身是"中国青年作家批评家论  相似文献   

4.
为了记录一个完整的"梁庄",梁鸿奔赴全国各地,逐一寻找散落在各个城市的"进城梁庄人",记录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梁鸿发现,将他们的散落的人生拼凑起来,恰好暗合了中国当下的诸多问题。他们不是宏大叙事下的路人甲,而是一个个独一无二的人生,记录下来,就成了当下底层中国历史的一角  相似文献   

5.
行动的写作     
这个专题我想让写作者自己说话,他们是写《十四家》的陈庆港、写《中国在梁庄》《梁庄在中国》的梁鸿、写《上课记》的王小妮,他们的职业分别是职业摄影师、大学教师、大学教师兼诗人.本来还邀约了写《冬牧场》的李娟,她还在遥远的新疆做一个真正意义的"劳力者",我不想因为我的约稿改变她的生活节奏.作为这个专题的主持人,我还是想,他们说他们的,我说的我的,这种主持不"主"的方式,也许倒可以有一种各说各话的嘈杂.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正处在经济改革与社会变革的风口浪尖之上,如何抓住这一次机遇,实现同城市的发展并轨,对中国农村来说迫在眉睫.学者、作家梁鸿关注到了这一现象并将其具体地表现在了自己的作品《中国在梁庄》中,这本书真实反映了中国的乡村生态,而其田野调查的纪实方法与乡村志书的写作方式也颇具特点.  相似文献   

7.
正本刊讯6月1日,在书博会河南展位上,鲁迅文学奖得主乔叶与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大新展开对话,对话的题目是"拆解《拆楼记》——拆迁背后的人性真相",对话活动由河南文艺出版社举办,《中国在梁庄》的作者、文学博士梁鸿主持。乔叶是我国著名的70后女作家、河南作协副主席、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作品《最慢的是活着》获鲁迅文学奖。  相似文献   

8.
编辑神圣论     
任火 《编辑之友》2003,(1):50-51
代表地球接受上帝赠与的礼物,编辑是在接受一份庄严的嘱托;代表宇宙解析上帝拟定的难题,编辑是在掮起一份神圣的职责。  相似文献   

9.
涂尔干和伊利亚德将凡俗事物与神圣事物视为截然对立的事物。实际上,凡俗事物与神圣事物并不一定是截然对立的。就广州中山纪念堂而论,它是凡俗空间,也是神圣空间。作为凡俗空间,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举办政治活动和文娱活动的场所。作为神圣空间,广州中山纪念堂通过象征物体的营造、规范与禁忌的实践以及个人与集体的神圣体验建构了神圣性。  相似文献   

10.
走进中国的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与发达国家的城市相差无几,甚至有些已经超过。但农村仍然是中国的主体。据官方统计,中国城市人口已达总人口地47.5%,但许多学者指出,这其中最少有20%的人身份是农民工,没有城市户口,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也不享受城市人的社会福利。这些人说到底仍然是农民。中国的农村和农民如何呢?学者梁鸿女士的书《中国在梁庄》回答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1.
顾建明  李真 《当代传播》2012,(5):111-112
公共神圣空间即公共的神圣空间或神圣的公共空间,是相对私人领域与世俗空间而言的,主要包括宗教场所和公共祭祀场所。关于它的报道,有助于培养公众的精神与信仰,维系人们共同的精神文化家园。本文选取武汉四家都市报关于公共神圣空间的报道逐一分析,以期厘清其向社会公众所拟构的公共神圣空间,讨论媒体在公共神圣空间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2.
讲家族的荣盛与衰落的故事,在中国有很深的渊源,远的不说,有清以来的鸿著《红楼梦》就演绎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浮沉;而在二十世纪前后,巴金的小说《家》就讲述了高老太爷以及高觉新、高觉民等人物所组成的传统中国家族的分崩离析;到了当代,从红色经典《红旗谱》的朱、严两个家庭的彷徨与重建,到80、90年代莫言的“红高梁家族”的地缘书写与辈分互较,可以说,中国文学周旋于纪实与虚构之间,  相似文献   

13.
讲家族的荣盛与衰落的故事,在中国有很深的渊源,远的不说,有清以来的鸿著《红楼梦》就演绎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浮沉;而在二十世纪前后,巴金的小说《家》就讲述了高老太爷以及高觉新、高觉民等人物所组成的传统中国家族的分崩离析;到了当代,从红色经典《红旗谱》的朱、严两个家庭的彷徨与重建,到80、90年代莫言的“红高梁家族”的地缘书写与辈分互较,可以说,中国文学周旋于纪实与虚构之间,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在梁庄》出版之后,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提问:你为什么要去做梁庄的调查?是什么原因促使你从城市回到乡村,去调查梁庄的生存?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又从梁庄出发,再到城市去找寻梁庄打工者的轨迹? 每当此时,我也总是很迷茫.是啊,我为什么要回梁庄?为什么要寻找梁庄?仅仅是学术的琐碎、重复和无聊所致吗?仅仅是个人生命的郁结吗?好像是,又好像不够确切,没有那么具体,也没有那么显在.那是什么呢?是在想到村庄时,想到"农民""进城农民""打工者""留守儿童"和"新一代打工者"等等那样的名词时,一种莫名的悲伤,一种突然的心悸,一种说不出的羞耻,一种如骨鲠在喉的愤懑,还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当代博物馆兼具“文明殿堂”与“文化客厅”的双重属性,“类神圣”构成了博物馆旅游者的普遍体验,其背后的体验维度与生成机制仍待深入探讨。以扎根理论为方法论,对30位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借助Nvivo11辅助进行三级编码,推导得出博物馆“类神圣”旅游体验模型:S=M*(lap+C+R+I)±A。现代性文化症候及其引发的生活关切贯穿旅游全程,景观、气氛、场所、文化、仪式及意识形态神圣构成旅游者在场的体验维度,文化商品随时空转换发挥着不在场的神圣唤醒功能,进而从理论层面回应博物馆“类神圣”旅游体验的生成逻辑。研究旨在深入理解博物馆旅游行为的异质性、当代性与社会性,为博物馆履行好凝聚国家认同、增强文化自信等使命拓展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翻开《寻路中国》的第一页,便立刻想起近期读到的另一本书《中国在梁庄》.随着阅读的展开,我发现至少还有一本书可以对照来读,即余华的《十个词汇里的中国》(只有台湾版,无法看到全貌,但根据网上找到的电子版,还是可以大致了解这本书的内容).不论是中国"在梁庄"还是"寻路"中国,或者是"词汇里"的中国,三本书书名都隐含了这样一种写作指向:发现(展现)"中国".中国需要发现吗?如果要发现,又该以什么样的视角和方式去发现?  相似文献   

17.
巴塞罗那城里有一个著名的去处,名叫神圣家族大教堂(Sagrada Familia),一般被简称作圣家堂,但是带领我们去那儿的小徐,一位来自上海的留学生一口咬定其全称是"神圣家族赎罪大教堂",好吧,反正我们也不懂西班牙文或者加泰罗尼亚文,且姑妄听之.  相似文献   

18.
神圣时间的镜像体验--春节联欢晚会的本土文化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耿文婷 《现代传播》2003,38(1):79-83
春节联欢晚会是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中最具本土特色的代表之一 ,2 0年来在中国大众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试图深入到年俗文化的深层意识中进行考察 ,并结合电视艺术的传媒特性作出全面的审视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理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评《在学习科学理论的道路上》洪峻峰宣传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这是每一位党的理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读了周勇胜教授的《在学习科学理论的道路上》(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出版),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的这种强烈的使命感。...  相似文献   

20.
“行走”,是非虚构创作的坚实基础,也是作者应当坚守的精神信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几乎所有优秀的非虚构作品,都是作者坚韧不拔地“走”出来的。非虚构开山之作《冷血》是这样,梅勒的《夜幕下的大军》是这样。中国作家张正隆用20年的时间完成了100万字的《雪冷血热》之后,其最大的感叹也正是:“《雪冷血热》是用脚走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