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选》是我国第一部文学总集,其具体编纂者问题一直未得到确切的解答。近年来,专家们对《文选》的实际编纂者问题的讨论愈加深入,形成了几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即:萧统独立编纂、萧统及群臣都有可能参加编纂、刘孝绰主持编纂、萧统主持刘孝绰按照萧统的文学观组织编纂。笔者拟对此问题争论情况加以综述,为进一步讨论提供一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2.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在词典编纂过程中,"动态性"研究日益获得词典编纂者的青睐。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例,就词典编纂的"动态性"发展给予分析,以期对词典编纂的理论创新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3.
萧统所编《文选》载诸篇序共 70篇 ,其中以史辞为序者 10篇。这类序言 ,盖皆源于史书 ,作者别集编纂者或一些总集编纂者在编集时一并录入 ,可惜这些集子现已亡佚。从《文选》所载诸篇史辞类序 ,基本可以看到原集编纂的大致面貌  相似文献   

4.
唐代墓志是辞书编纂和修订以及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语料,选取其中若干词语进行诠释,以供《汉语大词典》编纂者以及汉语词汇史研究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文选》和《玉台新咏》,是六朝具有代表性的诗文总集。《文选》的编纂者是昭明太子萧统;《玉台新咏》编纂的指使者,是萧统的弟弟萧纲。令人惊奇的是,虽然两本总集编纂的对象有部分相同,但它们编纂的思想和艺术眼光却迥然不同。假如说,《文选》代表了传统或古典主义的文学思想,《玉台新咏》则代表了当时革新的流行的文学思想,这同时反映在一个大家庭的兄弟之间,是很有意思的。比较两者的不同,揭示其中深层次的内涵,不仅对理解齐梁文学,且对中国文学发展轨迹的把握,都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汉语大词典》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汉语词典,集汉语古今语词之大成.然而,由于编纂条件所限,词其中尚有若干疏失.陈徐陵编《玉台新咏》保留了许多珍贵的汉语语料,有些内容为《大词典》编纂者所忽略.兹据《玉台新咏》及相关典籍对《大词典》词目、例证等方面的疏漏加以增补、修订.  相似文献   

7.
《汉语大词典》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汉语词典,集汉语古今语词之大成.然而,由于编纂条件所限,词其中尚有若干疏失.陈徐陵编《玉台新咏》保留了许多珍贵的汉语语料,有些内容为《大词典》编纂者所忽略.兹据《玉台新咏》及相关典籍对《大词典》词目、例证等方面的疏漏加以增补、修订.  相似文献   

8.
西方音乐史编纂学的研究对象是西方音乐艺术发展的过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关涉中国西方音乐史学的理论建设和编纂实践问题。每一个成熟的音乐史编纂者都必定有着自己的音乐史观。本文以笔者所著《西方音乐史》为分析对象,探讨了音乐史本体与音乐史写作的关系;西方音乐史编纂的空间和时间的范畴;音乐史编纂中实证主义与历史主义倾向;重写西方音乐史的意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西方音乐史编纂学的研究对象是西方音乐艺术发展的过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关涉中国西方音乐史学的理论建设和编纂实践问题。每一个成熟的音乐史编纂者都必定有着自己的音乐史观。因此,本文所探讨的西方音乐史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观念必然体现在笔者所著《西方音乐史》之中。  相似文献   

10.
梅强 《广西教育》2012,(44):25-26
英国词典编纂标志性人物塞缪尔·约翰逊曾说:“任何作家都有机会被称颂与赞扬,唯有词典的作者只能希望逃过被谴责的难关。”这句话最近又在《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第六版的编纂者身上得到了应验。  相似文献   

11.
李毅、寇清杰认为,方克立长期关注中国新文化的体用问题,20多年来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20世纪80年代,张岱年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综合创新的文化观,方克立是其最有力的支持者、阐释者和发挥者之一。"马魂、中体、西用"一方面是对近代中国体用之争进行历史反思的新成果,另一方面是运用张岱年综合创新论考察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实际的新收获。张允熠认为,"马魂、中体、西用"论是直接对张岱年运用体用观念阐述"马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观或文化价值论的一种细化和发展,也是对张岱年"文化的综合创新"论在时代高度上的一次重新解读和提升,"综合创新"系综合命题,"马魂、中体、西用"论为分析命题。但这种表述方法也有需进一步推敲和完善其论证之处。刘仲林认为,中国哲学的创新,不仅要厘定马、中、西的价值定位,还要关注哲学创新所需具备的要素。张岱年也将文化的综合创新称之为"文化创造主义",并阐明了融会中西、激励精神、创发原则、应用科学四要素,这四要素皆可归结于创造精神。陈卫平认为,"马魂、中体、西用"是受到张岱年"综合创新"论的启发,是对其"对理法"的发挥结果。"马魂、中体、西用"作为对"综合创新"论的继承和发展,深得"对理法"真髓,不仅指出了三者在当代中国新文化建设中各自的价值定位,也有见于三者既有长短又能互补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2.
同治八年冬,方宗诚和史梦兰同应曾国藩之聘,先后来到保定,遂成莫逆之交。最初,二人在出处思想和治学观念方面多有碰撞,并有深度交流.方宗诚主张“目见闻确”“由博返约”,史梦兰论学持“沟合汉宋”“公允无门户之见”。之后的十余年,二人书信一直来往不断,有著述互赠,有诗文相酬。史梦兰对与方宗诚的“南向之约”一直耿耿于怀。史在七十四岁时撰《方存之七十寿序》给予方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3.
衡阳会战中.方先觉率领第10军坚守衡阳47天.终于失守。衡阳城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种种迹象表明,方先觉在衡阳城陷之前就已经投降了日军.方先觉的投降是导致衡阳城最后陷落的主要原因。在当时的情况下,方先觉既可以选择突围,也可以选择自杀.但他却选择了投降。方先觉投降是在当时战斗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不得已做出的选择.带有被迫的成份在内.但主观上对抗战前途缺乏信心是促使他投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方苞以德行、文章、经术三者为世人敬重,然探究其源,其兄方舟于之影响至深。他自幼虽从父开始启蒙教育,其后却受学于兄,方舟之为文、为学、为人等诸多方面皆对方苞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方苞为之感怀终生。  相似文献   

15.
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作为改革的直接推行者,其对待改革的态度成为决定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性因素,对他们进行深入细致的个案分析,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新政改革的进程及其动力所在.以留学教育为例,督抚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留学教育的规模、成效及发展方向.端方为清末新政时期崛起的满族地方督抚,以开明务实、力行新政著称,他面对日益凸现的人才真空,逐步深化了对留学教育的认识,促成了较为完整的留学教育管理体系.他在各地任上不仅从言论上积极倡导留学教育,在实践上亦是多途径派遣留学生,在发展留学教育事业上走在了时代前列,端方本人亦赢得了时论的广泛赞誉.但是,受主观认识及时代背景所限,端方留学教育活动的最大不足在于缺乏对留学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往往根据现实需求作临时性派遣,这显然不利于留学教育的长远发展;同时,端方又将非教育范畴的政治目的交织在留学教育之中,突出表现为采取各种措施严禁留学生沾染革命思想,并将派遣留学生作为消弭革命的手段,彰显出清末留学教育发展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6.
宗教教职人员是社会中宗教组织的发起者、组织者,又是宗教群体的领导者。他们一方面起到沟通神与信徒之间的“桥梁”作用,另一方面又是联结党和政府与信教群众的“桥梁”。第一重作用使得他们在履行上帝赋予其任务时具有了神圣的地位,而这成为发挥第二重“桥梁”作用的前提和基础。第二重作用应是所有宗教教职人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宗教教职人员的培养不仅要努力提高他们的宗教学识,更主要的方面在于培养宗教人士的爱国意识。  相似文献   

17.
考察南朝文学,当然要从士入手。任昉是南朝士人的典型代表。将任昉的作品与相关史志的记载对照来细读,发掘任昉与各文士集团的关系,是《任昉与南朝士风》一书鲜明的特点。该书还从士风与文风的角度对任昉诗文的特点进行了概括,这种概括又是建立在对经典评价和阐释的基础上的,因而对研究南朝文学和士风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岳红琴 《天中学刊》2005,20(3):103-106
商代的"方"有多种涵义,除表示方位、该方向之土地或土地神、祭祀方法等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涵义,就是表示方国的泛称。有商一代,方国林立,但其社会性质却不能一概而论。商代方国在地理分布上主要位于商王朝势力范围的边缘或之外。当他们臣服于商时,即被纳入商之势力范围之内,反之,则不属于商之势力范围,这就造成了商王朝疆域的复杂与多变。  相似文献   

19.
试论方志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共融性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志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分析和把握二者的共融性,对系统探究方志敏精神的实质和更好地弘扬方志敏精神,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A serious game, which is designed for learning purposes rather than recreational purposes, has been applied for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graphic organizers in a serious game, “The Transistor”, on learning outcomes and attitudinal perceptions. A total of 99 participa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ree groups: non-organizer group, advance organizer group, and post organizer group.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participants using a post organizer, which was presented after the game for review, outperformed those using a non-organizer and an advance organizer on both learning outcomes (recall test scores and recycling intention) and attitudinal perceptions (perceived enjoyment,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satisfaction). These findings implied that a post-graphic organizer could enhance the instructional value of a serious game. More detailed implications,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