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正在积极推进全国性碳市场及配套的相关政策,企业开展碳资产管理以获得低碳竞争力的形势迫在眉睫。从企业业务的视角,以A汽车企业为例,构建企业识别碳资产、提炼出碳资产的交互框架,量化描述各碳资产模块的价值贡献原理,设置碳资产的仿真策略,然后建立ABMS(agent-based modelingsimulation)模型模拟碳资产的演化情况。仿真结果显示:企业碳资产具有涌现性,低碳技术(低碳产品)和低碳品牌是企业的核心碳资产,也是其它碳资产发展演化和调整策略的关键。基于此,为企业如何管理碳资产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正在积极推进全国性碳市场及配套的相关政策,企业开展碳资产管理以获得低碳竞争力的形势迫在眉睫。本文从企业业务的视角以A汽车企业为例证企业识别碳资产,提炼出碳资产的交互框架,量化描述各碳资产模块的价值贡献原理,设置碳资产的仿真策略,然后建立ABMS(Agent-Based Modeling Simulation)模型模拟碳资产的演化情况。结果显示,企业碳资产具有涌现性,低碳技术(低碳产品)和低碳品牌是企业的核心碳资产,也是其它碳资产发展演化和调整策略的关键。基于此,为企业如何管理碳资产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国内碳交易试点成立,明确划定排控企业,面对严峻的经济和社会压力,众多企业意识到解决"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在了解自身碳排放源的基础上通过低碳技术或者调整企业运营、政策等来实施碳减排。为了深入研究和解决企业碳管理,拟从碳盘查、碳管理成本控制、碳管理决策以及碳信息披露4个方面构建企业碳管理流程体系,并针对企业碳管理流程体系进行实用性的探讨,提出可行的建议策略,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实物期权理论探讨企业碳无形资产实物期权特性及来源,通过比较分析几种常见实物期权评估法,讨论基于布莱尔-舒尔斯模型评估企业碳无形资产实物期权价值的可能性和适用性,使用公开碳交易市场价格数据实例演算案例企业碳无形资产实物期权价值,以此计量该价值对传统资产评估值增量的影响,并对演算结果做了拓展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企业碳无形资产实物期权价值主要来源于资产柔性管理,而非资产本身;核证减排量等企业减排碳无形资产实物期权价值对传统资产评估值影响显著,与传统资产评估方法相比,实物期权评估方法能更加精确地计量它们的价值;而以碳配额为代表的企业配额碳无形资产实物期权价值趋近于零。  相似文献   

5.
碳资产成为继现金资产、实物资产、无形资产之后第四类新型资产,碳资产管理是伴随碳交易发展起来的新型学科。企业是碳排放交易的主体,重点分析了企业碳资产管理中的七个关键因素,提出中国企业现阶段应引入碳资产管理,推行低碳战略,加快低碳产业战略布局,打造企业未来"碳资产管理"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6.
浅谈企业实物资产管理薄弱环节及改进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物资产的管理除了要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外,关键重在执行.此外,应加强相关管理人员的配备,建立对企业的资产实物管理、资产价值管理、资产保管维护使用管理三者同一的信息平台,同时要制定细化的考核制度,明确各方责任,调动资产管理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企业业务的视角以三个典型企业为例证识别碳资产,提炼出碳资产的交互框架,量化描述各碳资产模块的价值贡献原理,设置碳资产的仿真策略,然后建立ABMS(Agent-Based ModellingSimulation)模型对碳资产演化的差异情况进行仿真分析。结果显示,三个企业的碳资产具有涌现性,低碳技术(低碳产品)和低碳品牌的演化路径具有显著的异质性,而且是导致其他碳资产发展演化和调整策略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本文为企业的碳资产管理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祁慧博  龙飞 《资源科学》2018,40(9):1822-1830
研究控排企业的林业碳汇需求,对于引导企业科学选择减排路径与有效发挥林业碳汇抵消企业碳排放的作用而言至关重要。以控排企业为对象,将其对林业碳汇抵消碳排放机制的认知与响应统一纳入贝叶斯网络,从而揭示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机理,并从林业碳汇减排量、抵消比例、价格决定、风险承担等多个维度进行仿真。研究表明:林业碳汇需求是控排企业自身及环境因素复杂作用的动态过程;尽管在森林增汇与减排方面表现出较高的认知与认可,但面对当前充裕的碳配额及不明确的林业碳汇市场预期,控排企业期望林业碳汇占CCER的比例及购买林业碳汇的意愿并不高,且倾向于林业碳汇的价格由政府主导,而风险由交易双方共担。因此,激发林业碳汇需求须在掌握控排企业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碳交易制度创新,推进排放配额管理及林业碳汇融入国家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同时稳定企业购买林业碳汇的收益预期。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新的视角,在归纳企业碳资产内涵的基础上厘清影响碳资产形成的内、外部因素,并以企业业务活动为碳资产的源泉,以A汽车集团为例证企业,基于拓扑结构建立乘用车业务活动关系网络,给出从业务活动关系中识别碳资产的方法,阐述各碳资产的形成机理,提炼出乘用车业务板块的碳资产网络,并以此提出企业碳资产再识别的思路;最后基于本文的碳资产识别原理给出企业碳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碳资产已然发展成为一种可以在国际、国内碳交易市场交易的稀缺资源。本文以电力企业为切入点,从碳资产的内涵来阐释碳资产的形成机理,以例证企业的电力业务活动关系给出碳资产识别和碳资产架构的方法。指出电力企业可以从创新驱动低碳技术、业务活动践行低碳化、改善能源结构、宣传推广碳减排实践和完善碳足迹管理5个途径开发碳资产。  相似文献   

11.
在碳规制加强的背景下,引导企业事先察觉碳风险并通过低碳创新提高碳绩效,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政策问题。本文以2011—2015年连续出具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探析了碳风险意识影响碳绩效的传导机制以及低碳创新在其中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碳风险意识与企业低碳创新呈正相关;碳风险意识强的企业更愿意进行低碳创新,因而低碳创新成果也越多。研究还发现,低碳创新在碳风险意识与碳绩效两者关系间起不完全中介作用,即碳风险意识不仅仅只通过低碳创新对碳绩效产生影响。上述发现对我国企业加强碳风险意识、提高低碳创新水平及有效提升碳绩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碳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工业时代的基石。人类大量使用含碳资源产生的二氧化碳(CO_2)不应给人类社会带来威胁,更不应是碳资源利用的终结者,而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善加利用的资源。文章在国内CO_2利用技术研发取得了可喜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种未来可能适合于中国的以CO_2规模化利用技术为核心的碳减排方案,包括化石能源耦合CO_2的转化利用技术、零碳能源耦合CO_2的转化利用技术以及温和条件下CO_2直接转化利用技术等。基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短中期化石能源的主导地位以及可再生能源日新月异的发展,化石能源的易获取性和低成本使得其耦合CO_2的转化利用技术方案近年来飞速发展,并可能将在近期带来巨大碳减排潜力和经济效益;零碳能源发电技术的突飞猛进有利于核能/可再生能源发电耦合CO_2生产燃料化学品技术的发展,成为中期最具竞争力的CO_2大规模利用技术;远期来说太阳能驱动的CO_2温和转化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碳循环,是远期最有前景的CO_2还原技术。  相似文献   

14.
运用Laspeyres分解技术对我国产业系统碳生产率变动进行解析,以2000-2012为样本期,定量研究了产业系统碳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因素,并从行业角度对碳生产率增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碳生产率增长主导因素是低碳技术进步,而碳排放空间流动的结构红利还不明显;就变动趋势而言,技术进步的贡献值在逐步降低,而结构优化贡献值逐渐上升。考虑到这一趋势,假设在技术出现饱和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产业系统的低碳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研发海洋“负排放”技术 支撑国家“碳中和”需求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是实现碳中和。实现碳中和的基本途径包括"减排"(减少向大气中排放CO2)和"增汇"(增加对大气中CO2的吸收)。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应在尽可能减排的同时想方设法增汇,也即研发负排放的方法与途径,这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应强调主动作为。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有着巨大的碳汇潜力和负排放研发前景。我国的海洋碳汇理论研究已走在国际前沿,并推动了科学与政策的连接。当前,应从顶层设计、及时布局,对外引领国际大科学计划,对内结合国情大力研发海洋负排放技术,打造负排放生态工程;建立海洋碳汇标准体系,并通过大科学计划将其推向世界,占领国际制高点,为实现碳中和宏伟目标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6.
基于制造商主导和消费者低碳偏好,分别构建碳税和碳限额与交易模型,研究制造商生产定价和减排问题,重点比较制造商利润随各种政策变量的变化关系。首先,消费者偏好使得制造商选择减排有利,当碳税\碳价格在临界值以内,存在单位产品最佳碳排放量使得制造商利润最大化,而最佳碳排放值与碳限额并无关系;其次,在碳税模型中,制造商利润与碳税成反比关系,而在碳交易模型中情况较为复杂,制造商利润取决于碳价格、碳限额和企业碳排放量,而当碳税等于碳价格时,制造商更倾向于选择碳限额与交易政策;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17.
在气候变化的应对过程中,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被人们寄予厚望。从WTO的角度来看,碳税比碳排放权交易更佳,它可以在现行的GATT/WTO规制之下实施,无需在WTO体制下创设新的规则。碳税边境调整机制在WTO体制下容易获得合法地位,而碳排放权交易边境调整措施在WTO体制下存在不确定性。除非对WTO进行重大修改,碳排放权交易边境调整措施会带来层出不穷的国际贸易纠纷,进而给WTO体制本身带来巨大风险。  相似文献   

18.
中国滨海湿地的蓝色碳汇功能及碳中和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滨海湿地是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主体,提高其蓝碳碳汇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重要的基于海洋的气候变化治理手段,属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滨海湿地以盐沼湿地为主,红树林面积较小,而无植被覆盖的滨海滩涂面积广大。据保守数据估算,当前我国滨海湿地每年通过沉积物埋藏所固定的碳可达0.97Tg C·a~(-1),并将能持续增长,在21世纪末增加到1.82—3.64 Tg C·a~(-1)。为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承诺,中国应加强滨海湿地的科学研究,保护现存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停止破坏性的滨海湿地开发活动,恢复和新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增强其蓝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保护生态功能的同时受惠于增汇固碳。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对Unruh“碳锁定”研究评述的基础上,从碳基技术体制的视角重新定义了“碳锁定”,并且指出了“碳锁定”与碳基技术体制演化之间的关系.经过市场化、制度化和社会嵌入三个阶段,碳基技术体制逐渐形成,并相继形成技术锁定、制度锁定、系统锁定和社会锁定,最终导致“碳锁定”的出现.只有通过社会技术景观、关联体制和缝隙创新等外部力量与碳基技术体制的内在动力机制共同作用才能实现“碳解锁”,为此必须建立相应的战略管理体系对“碳解锁”过程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和管理.“碳解锁”战略管理体系是由战略层、计划层和操作层等三个层次的管理活动构成的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