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9 毫秒
1.
王珮  黄珊  王瑶  李文心 《科研管理》2023,(12):158-169
碳排放权交易是国家激励企业降碳减排、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环境规制工具。碳绩效反映了经营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是衡量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2010—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SE-SBM、多期PSM-DID和中介效应模型等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了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碳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主要结论有:碳排放权交易显著提高了企业碳绩效;碳排放权交易通过促进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正向影响企业碳绩效;碳排放权交易的作用效果存在异质性,对源头管控型低碳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且长期效果更佳。本研究厘清了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碳绩效的作用机理和影响路径,丰富和拓展了碳排放权交易微观层面的研究视角,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建设提供经验证据,为企业借助碳排放权交易提升自身碳绩效提供理论依据,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科技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如何充分调动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则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文本计量方法测算上市公司的同行“双碳”政策感知,定量分析同行“双碳”政策感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对这种溢出效应机制进行探索。研究发现:同行的“双碳”政策感知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研发强度、专利申请量和专利获取量;该创新促进效应的重要渠道是“双碳”政策感知在行业与企业间的传递;外部环境、企业性质和行业特征是该创新促进效应的重要调节变量。本文研究结果验证了凝聚绿色低碳转型的行业共识,可以充分调动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并指出激励政策和给予特殊行业补贴的策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技术多元化促进企业绩效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郁冰 《科研管理》2011,32(4):9-18
技术多元化影响着企业产品创新战略的选择与绩效,但是既有文献并未对技术多元化影响企业绩效的机制进行研究,也较缺乏基于中国企业的实证分析。基于最新理论研究并结合实地调研结果,本研究从产品创新战略角度探讨了技术多元化对企业绩效的中介机制问题。研究结果发现,产品创新战略在技术多元化影响企业经营绩效过程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在技术多元化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郑兵云  陈圻  李邃 《科学学研究》2011,29(9):1406-1414
 差异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但研究结论却出现了分歧。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渐进创新和突破创新作为中介变量,构建了差异化战略、创新选择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概念模型,通过问卷调研对239家企业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差异化战略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直接影响,同时通过渐进创新和突破创新对企业绩效产生间接影响,且间接影响比直接影响大,创新部分中介了差异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低碳创新作为中介变量,并将低碳创新划分为渐进式低碳创新、以技术为基础的突破式低碳创新和以市场为基础的突破式低碳创新,构建了绿色创业导向对组织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并以湖北省201家服务企业为样本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绿色创业导向对三种形式的低碳创新均有正向影响,三种形式的低碳创新均对组织短期绩效有正向影响,但渐进式低碳创新和以技术为基础的突破式低碳创新对组织长期绩效的正向影响不显著,唯有以市场为基础的突破式低碳创新对组织的长期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干预路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创性地探讨组织合法性对企业碳信息披露的影响,并考察绿色创新的中介作用及政府监管的调节作用.基于CDP调查项目在中国的调查数据,以2008—2012年中国上市公司前一百强为样本,采用逻辑回归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企业碳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组织合法性与企业碳信息披露行为显著负相关,绿色过程创新在两者之间存在中介效应,政府监管的调节效应不显著.本文建议,提高中国企业的碳披露水平,加强对组织合法性的管理,提升企业绿色过程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前已有研究多侧重于从企业层面出发研究动态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较少基于个人层面研究两者间的关系,即高层管理团队中管理者个人特性形成的动态管理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且相关中介要素也尚未明晰。基于动态能力观和商业模式理论,以新创高新技术企业高层管理团队作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研深入分析动态管理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发现商业模式设计的中介作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动态管理能力对企业的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商业模式设计对企业的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动态管理能力可通过商业模式设计间接影响创新绩效,商业模式设计在动态管理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汽车产业特征构建了我国汽车企业开放式创新、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作用关系的理论框架,提出相关假设。选取我国6家国有和6家民营汽车企业作为研究样本,运用Bootstrap软件对假设进行了简单中介检验和多步中介检验。实证研究发现:开放式创新不直接作用于企业的创新绩效,而是以吸收能力为中介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影响路径为"创新理念→开放程度→潜在和现实吸收能力→创新绩效";并通过吉利汽车案例验证了开放式创新和吸收能力的价值。本研究丰富了开放式创新理论,并对企业创新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2007-2018年我国沪深A股生物医药行业发生的109起技术并购事件为研究样本,构建含有中介变量的回归模型,在实证检验并购方技术特征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基础上,探究了吸收能力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企业知识基础和合作能力对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吸收能力在知识基础、合作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中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并购方CEO接受技术类教育水平越高,企业技术特征的敏感度更高;互补型技术并购加强了主体知识基础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相似性技术并购则加强了合作能力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往多侧重于从企业层面出发研究动态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少于基于个人层面研究两者间的关系,即高层管理团队中管理者个人特性形成的动态管理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且相关中介要素也尚未明晰。基于动态能力观和商业模式理论,以新创高新技术企业高层管理团队作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研深入分析了动态管理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发现了商业模式设计的中介作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动态管理能力对企业的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积极作用;商业模式设计对企业的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积极作用;动态管理能力可通过商业模式设计间接影响创新绩效,商业模式设计在动态管理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福利绩效的碳生产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国平  曾莉萍 《软科学》2011,25(1):71-74
将碳生产率划分为基于经济绩效的狭义碳生产率和基于福利绩效的广义碳生产率。通过情景分析,认为中国应采取"C模式"实现经济社会福利与二氧化碳排放脱钩发展。然而中国的现状与"C模式"的要求还相距甚远。为此,提出"两个转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温室气体的无序排放是市场失灵的重要表象,必须通过政府的环境规制弥补市场自身缺陷性.环境规制的成效取决于遵循成本效应和创新补偿效应的大小,而创新补偿效应的本质可归结为环境规制能否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基于技术进步视角,实证分析2000-2014年中国环境规制与碳排放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技术进步为碳排放绩效提升的重要动因,环境规制对碳排放绩效不产生显著直接影响,但在滞后1~3年,环境规制通过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绩效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且这种作用高于技术进步本身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查建平  范莉莉  高敏 《软科学》2014,(11):30-34
在全要素分析框架下运用序列DEA方法,结合碳排放影子价格信息,构建了全要素碳排放经济绩效模型,对20032010年我国省级工业碳排放绩效水平及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显示:我国工业碳排放经济绩效整体上保持增长趋势,但尚处于较低水平,就增长幅度而言,东部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小;规模、产权结构、技术进步、重型工业化、环境规制、能源消费结构及对外开放等因素对碳排放经济绩效起到显著而又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研发海洋“负排放”技术 支撑国家“碳中和”需求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是实现碳中和。实现碳中和的基本途径包括"减排"(减少向大气中排放CO2)和"增汇"(增加对大气中CO2的吸收)。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应在尽可能减排的同时想方设法增汇,也即研发负排放的方法与途径,这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应强调主动作为。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有着巨大的碳汇潜力和负排放研发前景。我国的海洋碳汇理论研究已走在国际前沿,并推动了科学与政策的连接。当前,应从顶层设计、及时布局,对外引领国际大科学计划,对内结合国情大力研发海洋负排放技术,打造负排放生态工程;建立海洋碳汇标准体系,并通过大科学计划将其推向世界,占领国际制高点,为实现碳中和宏伟目标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区域工业碳排放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含有非合意性产出的DEA模型构建了静态工业碳排放绩效指数和动态工业碳排放绩效指数,对2003~2008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工业碳排放绩效进行测度,并运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样本期间我国整体工业碳排放绩效处于较低水平,区域间工业碳排放绩效极不平衡;样本期间全国工业碳排放绩效总体上处于上升状态;工业发展水平、工业规模结构、产权结构、轻重结构、能源结构以及能源强度等因素对工业碳排放绩效产生显著影响,但在不同区域间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6.
在构建我国碳排放福利绩效指标的基础上,测算2000—2010年间我国碳排放福利绩效,通过LMDI因素分解法探讨影响中国碳排放福利绩效变化的主要因素,最后采用灰色GM(1,1)模型对中国短期碳排放福利绩效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中国碳排放福利绩效呈逐年下降趋势;(2)驱动中国碳排放福利绩效的主要因素是能源排放比率,所有年份的可持续发展效应小于0,表现出抑制作用;(3)到2015年中国碳排放福利绩效预测值为0.062,减排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17.
基于技术差距的中国省际全要素CO_2排放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云鹤  齐晓安  汪克亮  杨力 《软科学》2012,26(12):64-68
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和共同前沿马奎斯特—卢恩伯格指数方法,测算了在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下中国1985~2009年28个省份的CO2排放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并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效率改善和技术差距比指数,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省际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全要素CO2排放技术效率整体水平较低且省际差异明显,存在巨大的减排增产空间;从时间维度来看,东部省份CO2排放技术构建了全国潜在的最优技术前沿,中、西部省份与其技术差距比率分别为年均-0.24%和-0.87%;除安徽、吉林和湖北外,中、西部其他省份与东部省份技术差距逐渐加大。  相似文献   

18.
碳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工业时代的基石。人类大量使用含碳资源产生的二氧化碳(CO_2)不应给人类社会带来威胁,更不应是碳资源利用的终结者,而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善加利用的资源。文章在国内CO_2利用技术研发取得了可喜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种未来可能适合于中国的以CO_2规模化利用技术为核心的碳减排方案,包括化石能源耦合CO_2的转化利用技术、零碳能源耦合CO_2的转化利用技术以及温和条件下CO_2直接转化利用技术等。基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短中期化石能源的主导地位以及可再生能源日新月异的发展,化石能源的易获取性和低成本使得其耦合CO_2的转化利用技术方案近年来飞速发展,并可能将在近期带来巨大碳减排潜力和经济效益;零碳能源发电技术的突飞猛进有利于核能/可再生能源发电耦合CO_2生产燃料化学品技术的发展,成为中期最具竞争力的CO_2大规模利用技术;远期来说太阳能驱动的CO_2温和转化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碳循环,是远期最有前景的CO_2还原技术。  相似文献   

19.
构建理论模型之后,结合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假设检验。结果表明:供应商集成与供应商之间低碳协作是低碳采购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战略采购和高管低碳态度不仅直接促进低碳采购的实施,也间接地通过改善与供应商间低碳协作正向影响企业低碳采购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20.
热电企业能源消耗量大、使用效率低,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估热电企业碳绩效逐渐成为当前决策者面临的重要问题。已有关于碳绩效的研究多侧重于从理论层面构建包含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未能结合企业实际特点且评价方法主观性较强。基于此,运用资源价值流分析方法分析热电企业生产特点,从碳资源(能源)输入、循环、输出和碳管理四维度构筑一套科学可行的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物元可拓方法对热电企业碳绩效进行评价。最后以长沙某热电厂为例进行案例分析,并提出改善建议。为其他企业开展碳绩效评价提供相关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