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3篇
科学研究   3篇
  201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现有创新理论关于新进入者超越在位者的研究基于前者率先采用新技术的情境,且研究视角单一及定量研究不足,难以系统完整解释电动汽车在位者率先研发而新进入者领先的创新现象。本文基于专家访谈和文献调研,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并验证了分析新进入者领先的原因及机制,据此解释了电动汽车新进入者领先在位者的现象。研究发现,新进入者领先的主要原因来自创新动力、技术模式和商业模式三方面。商业模式是新进入者目前取得领先地位的主要原因,技术模式对新进入者能否保持领先有重要作用,创新动力则是推动企业优化技术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关键。本研究丰富了新进入者与在位者的创新理论,对新进入者和在位者如何有效配置创新资源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开放式创新理论认为企业利用外部技术有利于增强创新能力,但我国汽车企业经历了60余年大规模、全方位的技术引进,广泛采用了由外而内的开放式创新实践,仍然未能建立起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学术界对这一产业实践背离理论的现象还没有进行系统回答。在开放式创新影响因素研究中,对吸收能力的系统定量研究不足。本文结合汽车产业特征构建了我国汽车企业开放式创新、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作用关系的理论框架,提出相关假设。选取我国6家国有和6家民营汽车企业作为研究样本,运用Bootstrap软件对假设进行了简单中介检验和多步中介检验。实证研究发现:开放式创新不直接作用于企业的创新绩效,而是以现实吸收能力为中介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影响路径为“创新理念→开放程度→潜在(现实)吸收能力→创新绩效”。本研究丰富了开放创新理论,并对企业创新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汽车产业特征构建了我国汽车企业开放式创新、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作用关系的理论框架,提出相关假设。选取我国6家国有和6家民营汽车企业作为研究样本,运用Bootstrap软件对假设进行了简单中介检验和多步中介检验。实证研究发现:开放式创新不直接作用于企业的创新绩效,而是以吸收能力为中介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影响路径为"创新理念→开放程度→潜在和现实吸收能力→创新绩效";并通过吉利汽车案例验证了开放式创新和吸收能力的价值。本研究丰富了开放式创新理论,并对企业创新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