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基础教育"用研究者自己的生命投入,写出了"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实践版本,创造了我们时代思想与行动统一的典范。新基础教育研究启发我思考了四个问题:我们要创造什么样的教育理论,我们如何进行教育理论的创造,我们应该怎样为教育实践服务,我们自己如何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闵行区十三年的"新基础教育"研究性变革实践,涌现出一批行走在"研究性变革"之路上,以"学生立场"为创造源泉的创造型教师队伍,并辐射引领更多新教师成长起来。"新基础教育"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洵阳路小学开展“新基础教育”历经多年,从领悟“新基础教育”的理论内涵到日常化的实践操作,我们始终用一种“诚实、坦然、真诚”的“新基础教育”的研究态度去认识、对待。多年来,我们经历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洗礼,体验到了“十年磨一剑”的艰辛。在这一关注“人”的发展的全新变革中,我们经历了“问题”带来的矛盾与困惑,“反思”产生的批判与变革,“实践”创造的进步与成长。我们能够感受到与“新基础教育”共同跳动的脉搏;我们能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整整十年。回想十年改革路,实践者由课改初始的跃跃欲试,中期的苦苦求索,到后来的心灰意冷,今天的重振旗鼓。十年蹉跎、行动徘徊、精神轮回,改革之路艰难曲折。改革与教育同在,探索与希望共存。东西南北中,不言放弃的改革者循着理想倔强前行。原本荒芜崎岖、纵横交错的改革之路,留下一道道深深的足迹。成都市,以"儿童学堂"为愿景的区域性小学课堂变革行走,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再度启程,是对十年前改革兴起的"跨时"回应,是超越本土、携手并肩的"远程"联盟。改革,并不孤独;探索,不再迷茫。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历经十年,透过这风风雨雨的十年岁月,我们发现,不少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对新课改精神和理念认识模糊,仍旧不会有效地使用新课程教材、高效地创设课堂,需要全面审视新课改问题,认真总结新课改的经验教训,加强对基础教育领域教师的新课程培训,提升他们的新课程思想和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收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接触新基础教育,我有幸成为新基础教育的语文骨干教师,开始了我们语文团队的新基础教育寻梦之旅。随着对新基础教育的深入了解,我渐渐发现新基础教育就是我久违的老朋友,似曾相识,或者它早就住在我的心里了。一、语文教学的知识定位"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改革十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笔者从事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已有十多年,这十多年来的数学教学改革状况和成效到底如何?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去观察和反思,并为之付出和弥补.  相似文献   

8.
推动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乡村振兴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虽然“互联网+”具有赋能乡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优势,但要实现乡村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就需要形成“互联网+”教育新生态。该文在分析“互联网+”教育新生态推动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核心机理的基础上,通过体系化的理论探索和十多年的广东“爱种子”项目教改实践,构建了基于“组织新生态-课堂新生态-质量新生态”的“互联网+”教育新生态,有效促进了基础教育生态系统发展和要素优化,使乡村基础教育发生了学校、学生、教师、课堂、校长和教研“六个不一样”的变化,推动了乡村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拉尔夫·泰勒以四个"泰勒问题"建立了现代课程理论的基本架构——泰勒原理。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十年的今天,重读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并以之为鉴,对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或存在的问题进行一番反思很有必要。它将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生成’与‘预设’"以及课程评价的"‘一元’和‘多元’"的问题上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校园小当家”之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基础教育"认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如果把班级生活、学校生活与学生、教师的生命存在结合起来,我们就会发现这一领域的独特与丰富,而"新基础教育"的"班级建设"、"学生工作"的内涵,就来自于此。为让更多的老师理解"新基础教育"之精髓,本期我刊特开设"新基础教育"专题一栏。  相似文献   

11.
闫勤  曹海永 《江苏教育》2012,(32):24-27
"爱的教育"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积一百多年历史沉淀所创造的教育哲学,如今更成为一种学校的日常生活和"现象世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我们把"创新与特色"这个时代命题建基于"爱的教育",同时以"课程"设计与操作为核心依托,努力建构  相似文献   

12.
<正>"今天都是‘好课’!"当我课间穿行在学校的楼道中经常会听见学生私下议论。什么是"好课"呢?"好课"往往是同"好老师"联系在一起。"老师带我们一起边玩边学,老师给我们带来‘新东西’,老师有绝活,老师很幽默……"这些都可以成为"好课"的理由。于永正老师的语文课就是这样的"好课"。第一次听于老师讲课是在我16岁的时候,那时我刚刚考进徐州师范学校。一天,班主  相似文献   

13.
刘永绪 《山东教育》2012,(11):16-17
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论语》是研究孔子最可信赖的依据,其中的许多言论时至今日仍然被世人奉为至理。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那么,孔子到底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又继承了什么?当前,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铺天盖地而来,一股新的教育实验正在大江南北轰轰烈烈地展开。我们不禁要问,"新教育"真的很"新"吗?几千年前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否已经过时了?翻开《新教育》,翻开《论语》,会很容易地发现,新教育的学理基础在《论语》里早已提出,只不过我们又重新捡回来罢了。  相似文献   

14.
《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第12期刊发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张荣伟教授的《我国基础教育"十年课改"的反思》一文,文章指出:"十年课改"是21世纪第一个十年里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重大事件。反思我国"十年课改",可以政府行为、专家行为、教师行为、学生发展、学校生活、高考改革、社会反响为视点,系统探讨"十年课改"的时代背  相似文献   

15.
“新基础教育”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8月,广州市先烈东小学非常幸运地成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十五”国家级重点课题“‘新基础教育’理论与推广性、发展性研究”的试验学校。“新基础教育”理论提出的“三观十性”,以及“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闵行区新梅小学从十年前成立之初起,就以陶行知先生的崇高品德激励教师,以陶行知教育思想引领教育教学工作。十年来他们从本校实际出发,在学陶师陶方面创出了自己的特色:第一,弘扬行知精神以加强师德建设为核心;第二,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以研究"教学做合一"为重点;第三,与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因而教师参与面与涉及的学科都很广泛;第四,着眼于创造,提出并开展了"做学创合一"的课题研究;第五,克服浮躁心态,倡导扎实作风,一步一步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资料;第六,善于借助外力,长期来主动争取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一些教授的支持。本刊在新梅小学成立十周年之际,从不同角度发表了他们的三篇论文,以表示庆贺。我们希望并且相信,新梅小学会以十年校庆为新的起点,继续在行知路上阔步前进,在下一个十年中创造并总结出值得各地学习的新鲜做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17.
正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事关国家的未来、社会的稳定、家庭的幸福。近年来,新余市明志小学(以下简称"明志小学")立足"小校出精品创特色"的内涵发展之路,积极探索素质教育实施模式,并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融入其中,着力打造校园"双十品工程"(即"‘十节十品’校园文化育人工程"和"‘十心十品’养成教育育人工程"),开辟了一条推进未成年人品行养成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满城尽说新深标。过去的十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风起云涌。我们也积极地投身于改革的洪流中,接受沐浴洗礼,也情不自禁大胆试水弄潮。  相似文献   

19.
石志群 《江苏教育》2014,(10):27-28
<正>"简"是数学之道,数学教师长期浸润其间,自然烙上"简"的印记,甚至养成"简"的品格。数学教师朱占奎是我的同学,虽没有一起共事,但共同的求学之路,共同的专业成长,共同的教育追求,让我们常常走在一起,一起行走在"简"的大道上。一、命题活动彰显"简"的特征"数学教学是数学解题的教学",无论是教学实施还是教学评价,都离不开"解题"。解题自然应解好题,好题如何来?需要广大数学教师、数学爱好者精心命制,数学题的命制是数学教学活动的起点,最能体现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朱占奎老师作为泰州市兼职教研员,十余年来,我们均一起参加泰州市高中数学统考的命题工作。一次次的命题活动,一道道好题的诞生,无不彰显"简"  相似文献   

20.
日本基础教育已开展了十多年的"周五日制"实践,其实践必然有其自身的宗旨与背景。实施"周五日制"要求学校、家庭、地域社会做出应对。日本中小学实施"周五日制"的操作路径如何?实施之后,它所带来的利与弊各又在何处?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