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季羡林于1991年发表了记录其十年留德学习生活经历的自传《留德十年》,读来情真意切,言词质朴。2009年《留德十年》德译本问世,译文一经发表,好评如潮,盛誉不断。译文忠实于原文,优雅流畅,实为译作佳品。在翻译过程中,为方便德国读者阅读与理解,译者针对原文中带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特色的语言点,如汉语成语、俗语等,仔细斟酌,反复推敲。借助翻译等值理论,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逐字翻译、借用、意译等翻译方法,译者对汉语成语、俗语地翻译处理可圈可点,可谓尽"信达雅"之意。  相似文献   

2.
翻译作为一种跨时空对话活动,丰富了受益国家文学艺术形式的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交互传播。《楚辞》常用的翻译形式有三种:归化翻译采用透明、流畅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原文中的陌生感,利于读者理解译文意思;异化翻译较多地保留了原文的语言文化背景;多层意义构建翻译中既保留了物象的显性意义,又体现出了物象的隐性内涵,综合了归化与异化翻译的优势。具体翻译时根据不同语境、不同翻译对象选择适当的翻译方式,有助于促进文化的顺利传播。  相似文献   

3.
对于归化和异化2种翻译方法的争论一直伴随着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持续着。从语用角度探讨翻译实践中归化和异化的关系,适度归化可以使译文流畅易懂,更贴近读者;适度异化可以消除2种语言文化之间的某些差异,使读者增加对源语国文化的了解,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4.
归化与异化是跨文化翻译的两种策略,在外宣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这两种翻译方法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采用归化译作应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异化也可通过直译和音译实现译文的通顺易懂。译者在外宣翻译中扬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配合使用,可以更好地保证外宣材料的翻译质量,有利于在对外宣传中提升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5.
实用文体从其文本所承载的功能来看,基本可归于纽马克的"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范畴,提供信息和感化受众是这类文本的主要目的。其"以读者为中心"、"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的特点决定了实用文体的翻译策略应以突出"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的归化翻译为主,因而在翻译过程中,为保证译文的信息传递效果和读者效应,译者完全可以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根据需要对原文进行适当注释、调整、删减、甚至可酌情大胆改写。  相似文献   

6.
文化翻译因素中的归化法和异化法在实际操作中有一个适宜度的问题。适度归化可使译文流畅易懂,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引起读者共鸣。适度异化可以拓宽双语之间的共性、消除双语之间在某些具体的表达方式方面的差距、使双语转换中的冲突转变为平行或对应、使译文读者增加对原语国文化的理解、促进文化交流并丰富译语国的语言,过度的归化或异化对译文的理解及促进文化交流会带来一定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7.
异化和归化在近年来一直都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原因在于翻译既要满足尽量保持原作的风格和韵味,又要使读者能够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也正是翻译的难点。所以有人认为异化好,而同时又有人觉得归化更合适。但事实上,过度的归化和异化都不是最好的翻译方法,要想使翻译作品既符合原文、忠实于原文,同时又能够让读者更加如果理解和接受,应该将异化和归化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译文。  相似文献   

8.
1940年,贺麟在《论翻译》中提出了“华化西学”的观点。所谓“华化西学”,在当时的语境下,指的就是中国化西洋学问。“华化西学”这一观点的提出,不仅从文化层面道出了翻译的意义与价值,还从翻译策略的角度确立了翻译西学的归化取向。贺麟归化翻译思想一方面是源于时代的需要,另一方面则出于他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使命感,他的英诗汉译中的归化翻译策略,采用通顺、流畅和地道的译文来代替原文,符合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习惯,用吴宓的话说,即是以“新材料入旧格律”。  相似文献   

9.
《鲁拜集》的汉译,旧诗体译本较多采取了归化翻译的策略。通过黄克孙、眭谦、钟锦三个《鲁拜集》七言绝句译本中的具体翻译实例,我们看到,译者潜移默化于中国旧诗传统中的娴熟技巧出人意料地为归化翻译理论提供了一个审视角度。归化翻译在剔除文本中目的语文化没有或与之相冲突的成分从而使译文"本土化"之时,必然造成译文和原文之间的异质性。然而在翻译转换的一致性要求下,两种异质性的文本就被一个原则所包括,因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这种美感与江西诗派利用古人陈言完成自己独特表达的技巧具有内在的共通性。揭示这种共通性,就为归化翻译理论敞开了一个新的解读视域。  相似文献   

10.
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界争论的热点。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应该为目的语读者提供自然流畅的译文,以避免读者遇到语言文化障碍,还是应该保持原文的异国情调,让读者感受"前所未有的阅读经验",这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问题。译者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民俗节日活动文化翻译中,民族特有的文化因素的移植是一个难点;而涉及到文化因素的移植,通常可以从异化和归化的角度来看待并解决部分问题。归化和异化侧重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待翻译,归化翻译主张译文表达法向目标语文化靠拢,异化翻译侧重保留原文语言和文化上的特点,将其原封不动地传递到目标语中去;在民俗节日活动文化翻译中,译者一方面要考虑民俗节日文化的内涵及其传播,另一方面要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接受度及译文的可读性。本文对桂西南壮族民俗节日活动文化的部分翻译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种具体的翻译技巧,以期使译文在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的同时,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文化翻译应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差异,以服务目的语读者为出发点。依据"功能对等"理论的通俗易懂、传达原文的精神与风格、译文自然流畅以及产生原文相似的结果等原则,对"自梳女"的文化特质翻译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3.
谭雪莲 《培训与研究》2006,23(4):121-122,130
翻译中存在着归化与异化之争,前者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后者则认为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角度对归化与异化的概念,各派理论依据,归化与异化的翻译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浅析综述。  相似文献   

14.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翻译是一个交际过程,关键之处在于译者要实现译文读者对译文中所有的语言信息和他本身所具有的文化语境信息达到最佳关联,以使译文读者能最好地理解原文作者所传达的意义。在语言的具体翻译上,根据不同的情况主要有两种策略:归化和异化。  相似文献   

15.
在翻译中处理好文化上的差异问题一直为各国学者所重视。一些学者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译文读者,应该充分尊重译文读者的文化习惯,译文越接近译文读者的本族语越是上乘。另一些学者认为译文应该以原文作者的文化习惯为主,尽量保持原文译文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本文意在通过书名翻译探究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中间层新闻及其文体特点,并通过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视角对中间层新闻的英译汉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中间层新闻翻译过程中既有归化,也有异化,同时译文一方面须尽力保留原文特色,另一方面可以适当采用编译的手法增加译文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7.
魏天婵  张昆鹏 《海外英语》2011,(14):189-190
异化和归化是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两种翻译策略,无论译者选用那种策略,都应该考虑翻译的语境和文本的特点。旅游文本中邯郸成语英译策略的选择不仅应考虑译文的流畅,也要考虑文化传播的效果。邯郸成语历史感强烈、喻意鲜明深刻,译者应结合邯郸成语的特点,灵活运用归化或异化翻译策略,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解构主义对语言、意义本质的论述拓宽了翻译研究的思路,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有较大启示.解构主义认为文本本身的意义是由译文决定的,而不是原文决定的.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译文读者看,归化的翻译方法对于译文的生命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艾景奇 《海外英语》2011,(3):134+141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是语际交流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总体来说,翻译要注重忠实和通顺。所谓"忠实"是指忠实于原文所要传递的内容信息,也就是说,把原文的信息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得到的信息与原文读者得到的信息大致相同。所谓"通顺"是指译文规范、明白易懂,没有文理不通、意思不明的现象。两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反映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可以说,忠实是译文质量的基础,而通顺则是译文质量的保证。该文阐述了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所要采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信达雅"是我国影响最深的翻译原则,它也是检验翻译实践的准绳。"信"指译文忠实于原文的内涵、感情、意义和风格;"达",指译文能明白晓畅地表达原文的内容;"雅"要求译文使用规范的语言,有文采。半个多世纪之后,傅雷提出的"神似"说及"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等翻译观点赋予了"信达雅"更深刻的内涵,使这一言简意赅的"三字说"更加具体丰富;在翻译实践上,傅雷的众多译作达到了"信达雅"的标准,实现了"神似"的效果。本文将傅译《老实人》与伏尔泰原文进行对比,将傅译本与沈昉译本进行比较,从"信达雅"角度来欣赏傅雷高屋建瓴的翻译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