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例1甲乙两同学进行课外实验,各取250mL无色透明饮料瓶一只,依次加入4g氢氧化钠、4g葡萄糖、半瓶水、3滴0.2%的亚甲蓝溶液(一种氧化还原指示剂)旋上瓶塞振荡,溶液呈蓝色.静置后溶液变为无色.甲再次振荡,又呈蓝色,静置后又变为无色,多次反复可重现上述现象.而乙于蓝色消失后,向瓶内加满  相似文献   

2.
"蓝瓶子"实验及其扩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蓝瓶子”实验在 2 50mL锥形瓶中加入 2 g氢氧化钠 ,10 0mL水使之溶解 ,再加入 2 g葡萄糖。振荡溶解。滴入约10滴 0 .2 %亚甲蓝溶液 ,塞上橡皮塞。振荡瓶子使全部溶液呈蓝色。静置一会儿 ,蓝色消失。再次振荡 ,无色溶液又渐呈蓝色。放置后蓝色又消失 ,此过程可反复多  相似文献   

3.
"JCE Classroom Activity"栏目以其趣味性足、直观性强、生活味浓及观点新等特点,受到美国众多师生的喜爱.该活动源自1963年Campbell在美国<化学教育>杂志上首次报道的经典蓝色瓶实验[1].在2003年美国<化学教育>杂志上Wellman等[2]给出蓝瓶子实验的一种更加具体简易的方法,使用易得的药品从而减少费用.实验包括一系列氧化还原及颜色变化的循环过程,亚甲蓝有两种存在形式,蓝色的氧化态和无色的还原态.蓝色的氧化态亚甲蓝可被抗坏血酸还原为无色的还原态亚甲基蓝,还原态亚甲基蓝又可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蓝色的氧化态亚甲蓝.  相似文献   

4.
蓝瓶子实验中,溶液的颜色只能从蓝色变为无色,再由无色变为蓝色,溶液的颜色变化过分单一。如果使蓝瓶子实验变为彩瓶子实验,让一些普通的瓶子在学生面前呈现出五颜六色的变化,那该有多么的神奇!针对这一设想,笔者利用常见的指示剂制成溶液的背景色,对蓝瓶子变彩瓶子的实验进行了探究。1.蓝瓶子实验试剂的配制在锥形中加入50mL水,溶解1.5g葡萄糖,逐滴加入8~10滴0.1%亚甲基蓝溶液,振荡,整个溶液成蓝色,再加入2mL30%的NaOH溶液,摇匀。2.彩瓶子实验的背景试剂  相似文献   

5.
该实验的现象是基于碱性葡萄糖还原亚甲基蓝的速率与空气氧化亚甲基蓝还原产物的速率不等而形成的。实验起始,过量的碱性葡萄糖把亚甲基蓝由蓝色还原为无色,这时如果剧烈摇晃瓶子,空气中的氧气又把无色的亚甲基蓝的还原产物氧化回蓝色的亚甲基蓝,蓝色又重现出来,而后溶液中过量的葡萄糖又将蓝色亚甲基蓝还原为无色。如此反复,实验能多次重复。这个实验非常有趣,并且在讨论化学动力学时作为演示实验经常出示。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不仅是初中生物学的重点内容 ,而且能为高中生物学光合作用的教学奠定基础。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 (利用漏斗和试管收集水中金鱼藻产生的氧气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 ,实验所需的时间很长。本文对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作了改进 ,并取得了好的效果。1 实验原理在酸性环境中 ,TiCl3在CuSO4 的催化下可与水中氧气作用生成无色的四价钛 ,微过量的TiCl3使Na2 WO4 中无色的六价钨还原为钨蓝色的五价钨化合物———仲钨酸 ,使溶液出现蓝色絮状沉淀。如再加入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 ,则蓝色的五价钨被氧化成白色的钨酸 ,使溶液中的蓝…  相似文献   

7.
向碘的淀粉溶液中加入四氯化碳,振荡,蓝色会褪去吗?为了验证这一问题,笔者做了如下两个实验:[实验1]向试管中加入3~4毫升淀粉溶液,滴入2~3滴碘水,并振荡,溶液变蓝,再加入约3毫升四氯化碳,充分振荡,液体分层,上层呈蓝色,下层呈无色.[实验-2]向试管中加入1毫升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再加入3毫升淀粉溶液,充分振荡,静置,液体分层,上层呈蓝色,下层几乎为无色.以上实验事实充分说明:碘不能从淀粉溶液中被四氯化碳苹取出来,相反,淀粉溶液却能从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把碘“夺取”出来.因此,长期以来被许多人所承认的那种…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贵刊'97第5期上看到"蓝色会褪去吗"一文.本人认为文章得出蓝色不会褪去的结论,是因碘溶液是碘一碘化钾的混合液所致,为了验证这一问题,本人做了如下两个定性实验:实验一.向试管中加入很小一片碘晶体,然后加入2毫升四氯化碳,并振荡至碘晶体全部溶解,溶液为紫红色,再加入2毫升淀粉溶液,充分振荡,静置,液体分层,上层几乎无色,下层仍为紫红色.实验说明:淀粉溶液不能从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把碘"夺取"出来.实验2:向试管中加入很小一片碘晶体,然后加入2毫升淀粉溶液,振荡至碘晶体全部溶解,溶液为蓝色,再加入2毫升四氯…  相似文献   

9.
一、实验装置:(图示药品为反应开始前的情况。) 二、实验原理利用铜片与浓硝酸反应产生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在 U 形管中被蒸馏水吸收(蒸馏水中事先放置几小片铜片),制得无色的硝酸溶液。生成的稀硝酸又与铜片缓慢反应,无色溶液逐渐变成蓝色,产生的无色一氧化氮气体经导管进入盛有氧气的烧瓶中,在烧瓶中被氧化为 NO_2,致使烧瓶内压强减小而将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吸入烧瓶,而形成喷泉.  相似文献   

10.
一、四氯化碳能否使蓝色的淀粉碘水混合液褪色?实验1:取3 mL饱和淀粉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2滴碘水(将碘晶体先溶于酒精,后加水至深黄色),振荡,溶液呈蓝色。再向其中加入3 mL~4 mL四氯化碳,用力振荡2 min~3 min,可观察到上层溶液蓝色渐渐褪去。向上层溶液加入1滴碘水,上层溶液又变为蓝色。分析:该实验说明四氯化碳能将淀粉碘水混合液中的碘萃取出来,同时说明碘与淀粉结合力不强。碘与淀粉的变色是否是化学反应,有必要重新审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焦性没食子酸,学名:“1、2、3-三羟基苯”,又名连苯三酚,分子式C6H6O3.工业上由没食子酸(1,2,3-三羟基苯甲酸)加热失羧基得。纯净物为无色结晶粉末,易溶于水,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其强碱溶液易被氧化,与FeCl3水溶液反应呈蓝色。易溶于水、乙醇、乙醚,微溶于苯和氯仿。焦性没食子酸在pH〈7时不跟空气中的氧气作用,但在碱性条件下不用加热就能迅速跟氧气反应且颜色变为墨绿色。利用这一特性,参考国外教材及有关文献,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它在我们中学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溶解氧是指溶解在水中的分子态氧(即游离态氧元素),是衡量水质污染程度的重要依据.水中溶解氧的比较是初中化学中新教材新增的实验,是初中化学中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一个重要实验.按照黄浦版本第五十九页上所写的操作进行演示实验,据许多老师反映此实验很难圆满完成.新教材以亚甲蓝作为检验液体中氧气的试剂一有氧气时亚甲蓝呈蓝色;没有氧气时则不显颜色.如果根据教科书上的实验操作进行实验则现象不很明显,溶解氧的多少很难从蓝色的深浅来进行判断,即使蓝色有深浅也只是在水样中滴入亚甲蓝试剂的一瞬间,马上又全部转变为深蓝,…  相似文献   

13.
“碘钟反应”是一个有趣的振荡实验,把丙二酸、过氧化氢、碘酸钾三种溶液混合,在一定的条件(酸性、催化剂)下,会发生蓝色、无色周  相似文献   

14.
1 吸附褪色木炭或活性炭的吸附褪色:将烘烤过的木炭或活性炭投入充满红棕色二氧化氮的集气瓶里或滴有红墨水略显红色的水中,振荡,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或溶液的红色变浅或消失了。这是因为木炭或活性炭具有吸附能力,能把大量的气体或染料等微粒吸附在它的表面而使物质褪色,这属于物理变化。2 热分解褪色蓝色胆矾晶体受热分解为白色的无水CuSO4和H2 O ,原蓝色褪去。绿色碱式碳酸铜粉末受热分解为黑色CuO、H2 O、CO2 ,原绿色褪去。3 复分解反应褪色蓝色CuSO4 溶液中加入足量的Zn或Al,振荡,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变为无色的ZnSO4 溶液…  相似文献   

15.
在新课标教科书中设计了有关亚甲蓝与葡萄糖反复变色的学生实验,为获得理想的实验效果,笔者主要从亚甲蓝溶液的反应温度﹑氢氧化钠的最佳用量2个方面对该实验最佳反应条件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6.
吃饭时细细咀嚼就会尝到一股甜津津的味道,这就是因为唾液中的淀粉酶将饭粒中的部分淀粉水解成糊精、麦芽糖和葡萄糖等分子的缘故。为增加学生对酶催化淀粉水解的感性认识可做如下实验。互取甲乙两方试管各加入5mll%的新配制的淀粉溶液,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新鲜唾液和1ml蒸馏水。振荡后用37%的水浴加热两支试管(夏季在室温下放置即可)。2每隔3~4分钟取出几滴试管中的溶液用碘水检验一次;甲试管中的溶液颜色变浅,而己试管溶液颜色不变,一直为蓝色,十分钟后甲试管中的溶液加碘水不变色,表明淀粉已水解完全,而乙试管中的…  相似文献   

17.
KIO3和NaHSO3反应实验现象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无机化学实验》教材中,通过梯级增加KIO3的浓度来验证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现象是每次实验溶液均会变为蓝色,而且时间会越来越短。本文通过梯级减少KIO3的浓度来进行实验,结果产生了部分实验溶液变为蓝色,部分实验溶液没有变为蓝色的实验现象,最后分析了产生该实验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1.指示剂与中和反应在中和反应的溶液中加入指示剂,是指示中和反应进行程度的常用方法.往滴有酚酞溶液的Na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时,应边滴加边振荡,当溶液刚好由红色变为无色时,即为该反应的终点.例1在实验室用15 mL NaOH溶液和稀盐酸进行中和反应实验.  相似文献   

19.
协选择题 1.氧气与人类的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有着很密切的关系.下列变化(或过程)与氧气无关的是(). A.白磷的自燃B.将烧碱露置在潮湿空气中 C.食物的腐败D.将生铁露置在潮湿空气中 2.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将紫色石蕊试液滴人稀盐酸中,石蕊试液变成蓝色 C.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铁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D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 3.下列有关物质的用途,由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A.用活性炭吸附有色物质B.用…  相似文献   

20.
题目实验室有甲、乙两瓶无色溶液,其中一瓶是稀盐酸,另一瓶是Na_2CO_3溶液.为测定甲、乙两瓶溶液的成分及物质的量浓度,进行以下实验:①量取25.00mL甲溶液,向其中缓慢滴入乙溶液15.00mL,共收集到224mL(标准状况)气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