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正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很多父母都遇到相似的困扰,那就是:"自己说得越多,孩子听得越少。"孩子越有自己的想法,当然就越不喜欢父母的唠叨。那么,面对孩子逐渐到来的青春叛逆期,我们父母除了不唠叨,又该怎么做呢?2017年12月27日,门头沟区大峪第一小学携手父母必读杂志社,邀请北京儿童教育专家、家庭教育指导师张娟围绕"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有效沟通"的主题给大家上了生动一课。讲座中,张娟老师谈道,父母要想让孩子读懂、理解自己的爱,需要做到以下3点:一是建立有效的双向沟通,二是设立明确的界限,三是  相似文献   

2.
分析: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与孩子谈话。我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和尊长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的。”但是,令大多数父母感到头痛的是:父母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孩子却总不以为然,还常常会视父母的谆谆教导为没有意义的唠叨,甚至拒绝与父母交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  相似文献   

3.
何勤 《中华家教》2013,(Z1):52-53
我们总是被父母用"别人家的孩子"做榜样来教导:要好好学习,要成才,要找好工作……必须承认,在目前这种教育体制下,考试仍然是最公平的上升路径,父母的唠叨,也只是他们望子成龙的急切心理的表现。但"唠叨"终究是要有方式的。有家长奉行"棍棒"政策,有家长喜欢放任自流,有家长把"别人家的孩子"塑造成自己孩子成长道路上最大的  相似文献   

4.
唠叨型。从心理学上讲,"唠叨"是种反复刺激,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抑制,你越说,他越听不进。某个道理,孩子明明清楚,可父母却絮叨没完没了,无形之中把孩子看"低"了,促成了他们的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有人在上海、天津、南京等城市的216所中小学做的一项亲子关系专项调查证实,中、小学生对母亲不满意的第一项就是:妈妈太唠叨。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认为自己需要父母指导,但都不喜欢父母唠叨。那么,指导与唠叨有什么区别呢?指导是亲切的,是言简意赅的,唠叨则往往会有责怪、警告的成分;指导是一种促进,是引而不发,鼓励孩子独立处理问题,而唠叨常对孩子表现出不尊重或不相信;指导的后果使孩子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而唠叨是反复的单调刺激,使孩子厌倦、反感。唠叨的结果会形成儿童的行为惰性,你不说几次,孩子就不会去做。这种恶性循环,还会导…  相似文献   

6.
没有哪个父母一大早醒过来时就打算着要让孩子的生活痛苦不堪,没有一个母亲或者父亲会说:"今天,只要有机会,我要向我的孩子大叫大嚷、唠叨,要让他丢脸、出丑。"相反,每天早晨,许  相似文献   

7.
天津市希望之星儿童心理研究中心在4次心理学讲座和咨询中,从千余名学生问卷调查统计得出结论:98%的母亲被孩子指责为唠叨。怎么会有如此之多的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爱唠叨呢? 父母是孩子生命的缔造者,从孩子出生到进入小学、中学,乃至长大成人,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永远都是孩子。父母常常以一种发自内心的关心和爱护,对孩子的衣食住行与学习生活进行关照和指导;  相似文献   

8.
请别太唠叨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就是妈妈对孩子不断地叮嘱、不断地提醒、不断地督促。尽管妈妈苦口婆心,效果却很不理想。有一项社会调查表明,中小学生对母亲不满意的第一项事情就是:妈妈太唠叨。父母怎样避免在教育孩子时太唠叨呢?  相似文献   

9.
该唠叨就唠叨。父母唠叨有分寸,让配偶、让孩子有知情权,话多也不会惹人嫌。2008年3月的《亲子·根基》杂志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叫《告别唠叨父母的7个秘诀》。的确,相信世界上没人喜欢耳朵里整天充斥着哆哆嗦嗦的唠叨。不过,有一种唠叨却是非常非常必要,甚至可以说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所以我称之为甜蜜的唠叨,其实说白了,就是所谓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10.
一次班会课上,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因为不满父母的唠叨,赌气离家出走了.当他把钱花完之后,又饥又冷.这时候,一个老爷爷收留了他,给他一个包子充饥.他非常感激,对老人说:"我一定要报答您."老人说:"我才给你一个包子,你就感激,而你的父母养了你这么多年,难道你就不感激?"这个孩子一下子醒悟了,回了家.  相似文献   

11.
<正>题记:如果孩子是一朵即将开放的花,那么你的啰嗦和唠叨就是狂风,会毫不留情地吹走他的一切美丽绽放;如果孩子是一片嫩芽,那么你的埋怨和说教就是一场暴雨,会任意践踏他的一切美好愿望。好多父母口口声声说有多爱孩子,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可我不止一次地思考,到底我们有多爱孩子呢?【案例描述】小崔是我2015年开始教的一个孩子,如今孩子已面临小学毕业,可孩子依然不写家庭作业,成绩上不去。家长来学校以后,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如果问孩子:“你最烦父母什么?”最普遍的回答一定是:“最烦爸爸妈妈唠叨。”的确,唠叨是中国许多父母教育孩子时经常使用的方法。但是用这种方法教育孩子,不仅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还会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吉怡  于洋 《高中生》2011,(16):24
有人说,爸妈整天为孩子"愁",殊不知,我们也整天为父母的唠叨"愁"。唠叨几乎成了全中国爸妈的其性。10多年了,在唠叨中成长的我,常常歪着脑袋想:若有一天,爸妈不再唠叨,会怎么样呢?"呀,都这么晚了,妈怎么不叫我?"我看了看闹钟,立马跳了起来。妈妈却若无其事地说:"哦,没事,迟到就迟到吧!"妈妈的无动于衷让我目瞪口呆。飞快完成穿衣洗漱,嚷道:"爸,好了,我们快走吧!""你自己走吧,车坏了。"对我的事情一向比我自己  相似文献   

14.
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相信“手”之家教理念会带给每一位家长以深刻的启迪。大拇指:表示赏识,意味着教育孩子要有恰到好处的赞扬。很多孩子什么都不缺,就是缺信心。要培养孩子的信心,就要学会赏识和表扬。赞扬能开启孩子迈向成功的大门。食指:表示指引,意味着父母要做孩子成长的指引者。我们喜欢说“:孩子是父母的未来。”笔者认为这句话应该倒过来说“:父母是孩子的未来。”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高度”影响着孩子的“高度”。“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父母正确的指引决定着孩子成长的方向。父母自己首先要不断地学习,才能成为…  相似文献   

15.
每年幼儿园新生入园时常常可以看到孩子哭闹、不让父母离开的情景,这种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而表现出来的心理及生理上的异常反应是新生入园焦虑的重要表现,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重视。一、了解孩子入园后焦虑心理的具体表现孩子在进入幼儿园后焦虑心理的具体表现有:①哭泣不止。有些刚入园的孩子,从父母离开后一天到晚哭泣不止,不吃饭、不睡觉。老师怎么劝说都不听,直到父母来接。②反复唠叨。有的孩子在爸爸妈妈离开后总是反反复复唠叨一句话:"爸爸妈妈来接我""我要回家""给妈妈打电话"等,他们听不进去老师的任何劝说、解释,总是  相似文献   

16.
宝泉 《小读者》2012,(11):2-4
感受〉道理当今许多父母难以放下高高在上的身份,把孩子当需要管束的对象看,把孩子当学习的机器看,就是不把孩子当有独立人格的人、需要被尊重的对象看。他们不愿意俯身,从孩子的角度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除了殷切的期望和沉重的爱心,就是整天讲大道理。孩子说"饿",父母说"刚吃过,怎么会饿";孩子说"热",父母说"今天不热"。父母这样做,除了否定孩子的感受,还会把更多的  相似文献   

17.
【活动背景】日常心理咨询中,六年级学生多次提到亲子关系紧张,孩子感觉父母不理解,尤其父母太唠叨让人受不了。钟志农教授曾说:小学高段,孩子们进入青春期,要求摆脱父母的控制、渴望自主独立的意识明显增强。而父母发觉孩子与自己渐去渐远,内心不免倍感焦虑,于是他们(特别是母亲)往往采用说教、唠叨的办法来加强对孩子的掌控,结果引起孩子的厌烦和反感。因此,这一阶段的亲子关系突出地表现为“唠叨-反唠叨”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本质是心灵感应。夸美纽斯说过: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能成为教育。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慨:明明说的都是为孩子好,可他们就是听不到心里去。孩子为什么听不进我们的唠叨?就是因为我们太唠叨。某种程度上讲,当下学  相似文献   

19.
正【新题亮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领导激励员工时,会说老A早已是享誉社会的名流、专家;妻子数落丈夫时,会唠叨,说他不如阿Q有钱;父母教育孩子时,会批评孩子不如小k优秀。而北京市教委新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将"生活不做攀比"作为重要的一条单独列了出来。读了这个材料,你是否联想到生活中的某些经历或见闻?是否得到某种感悟,引发一些感想?请从一个侧面或角度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  相似文献   

20.
周福峤 《班主任》2006,(1):35-36
一天,我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和父母拥抱.学生听了,不解地望着我.一位学生问:"为什么?"于是,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因为不满父母的唠叨,赌气离家出走了.当他把钱花完之后,又饥又冷.这时候,一个老爷爷收留了他,给他一个包子充饥.他非常感激,对老人说:"我一定要报答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