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针对我国现存的人民陪审制度,有人赞誉它是民主审判的模式,是司法公正的保障;有人批评它是落后的审判方式,是司法效率的大敌。笔者主张人民陪审制度应当加以废除,一是我国法律文化根基无法吸纳陪审制;二是陪审制的司法价值无法证明其存在的必要性;三是陪审制度的现状说明了其存在的无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施佳 《安康学院学报》2004,16(3):27-29,48
人民陪审制度"可有可无"的立法现状,已为我国近十几年司法实践认同.虽然我国目前对关于是否应保留人民陪审制度存在争论,但由于此项制度具有有利于司法民主,司法公开,司法公正,司法廉洁,及有利于弥补法官知识不足等价值,因此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本文就其现阶段的困难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3.
基于我国陪审制度在立法和司法层面上存在诸多缺陷,学术界就其保存或废除展开了讨论。陪审制度在维护司法公正、司法民主、完善司法实践等方面存在着独特的价值功能,所以“废除论”不可取。同时,“陪审团论”由于脱离了我国基本的历史与现实,因而也是不可取的。那么我国陪审制度的出路何在呢?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4.
基于我国陪审制度在立法和司法层面上存在诸多缺陷 ,学术界就其保存或废除展开了讨论。陪审制度在维护司法公正、司法民主、完善司法实践等方面存在着独特的价值功能 ,所以“废除论”不可取。同时 ,“陪审团论”由于脱离了我国基本的历史与现实 ,因而也是不可取的。那么我国陪审制度的出路何在呢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5.
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制度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审判公正的需要。我国人民陪审制度发展的价值目标只能是民主与科学的统一。这就决定了我国人民陪审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界定人民陪审员的资格;规范人民陪审员产生的程序;建立人民陪审队伍管理制度;明确陪审案件范围并完善陪审员的权利义务规范  相似文献   

6.
1954年我国宪法把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审判工作的做法规定为宪法原则。2004年我国制定了《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但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在立法上还存在一定缺陷。我国人民陪审制度应建立健全相关立法,进一步完善人民陪审员的选任机制,完善人民陪审员的培训和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陪审制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确保司法民主,具有监督、制约功能,保障司法公正.但我国现行人民陪审制度因存在种种缺陷而导致在司法实践中未能发挥应有作用.本文通过对陪审制度的历史回顾和比较分析,提出在当前司法改革的背景下应加强对陪审制度的具体改革和立法完善,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陪审制度具有彰显司法民主、强化社会监督、实现民间智慧与法律规则的协调与融合等作用,但因存在立法冲突、适用范围不明、职责不清、基层法院不重视等问题,使我国的陪审制在司法实践中普遍表现为"陪而不审,合而不议",不能真正体现设计之初的价值目标.因此,应该从恢复宪法地位、明确适用范围、改革选任资格与程序、细化权利与义务及完善保障机制等路径去完善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  相似文献   

9.
陪审制度具有有利于司法民主、司法公正、公开、廉洁,有利于弥补法官知识不足等价值,因此我国仍应保留这项制度,并且应在此基础上对该项制度进行完善。本文主要分析陪审制度的作用及存在的必要性,探讨了我国陪审制度的现状与缺陷,提出若干关于我国陪审制度改革完善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陪审制度是国家审判机关吸收普通公民作为非职业法官参加审判案件的司法制度。具有民主价值、人权价值与公正价值.但由于我国立法、司法实践的缺陷,陪审制度逐渐沉寂。而完善及运用人民陪审制度具有现实意义。我国仍应该继续沿用参审制陪审模式,并应对陪审制的重要内容如立法依据、陪审员的资格、陪审员的选任、参审具体范围等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人民陪审制作为西方陪审制度的模仿品,它其实是一种具有极强劣根性的司法制度,它对中国当代司法制度建设并无太多好处。首先人民陪审制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存在着非兼容性,其次它在法律操作中存在着空洞性.再次它在法律实施上有着无效益性。而且理论上被告人享有“与自己同类人”审判存在不可行性,最后其在法律监督上更是表现为乏力性。这一切都是日后中国司法改革所亟待废除的。  相似文献   

12.
陪审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曾经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但近年来陪审制度在我国呈现出淡化的趋势。虽然现行法律并没有否定陪审制度,陪审制度在现实中也依然存在着,但不容忽视的是,陪审在中国现行审判制度中所具有的作用几乎到了被忽略的地步。在司法实践中,实行陪审的案件数量极少,许多地方法院审理一审案件时往往不设陪审员。理论界对陪审制度的存废问题亦莫衷一是,然则陪审制度依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一面。因而,改革与完善我国的陪审制度才是求真务实的做法。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吸收普通民众参与的司法方式,人民陪审制度蕴涵着政治民主、司法民主以及司法公正的价值。但是随着法制建设的深入及其自身不足的不断突显,人民陪审制度的作用开始减弱,使人民陪审制度的独立价值难以有效实现。因而应该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模式进行结构重塑,使之焕发固有生机。  相似文献   

14.
人民陪审制度作为我国审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审判机关吸收非职业法官参加审判的一项司法制度.我国陪审制度由于无历史基础和宪法依据、人员产生程序的不规范化、陪审员职权的不明确、法律文化不同等因素,造成陪审员在司法实践中"参而不审"、"审而不议",陪审制度名存实亡.  相似文献   

15.
陪审制度是现代法治国家司法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司法民主和司法公正的必然要求。我国陪审制度存在着缺陷与不足,为推动我国司法改革的进程,有必要改革与完善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16.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调整我国民族关系的合理制度安排,具有历史的、法治的和现实的合理性。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既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又要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相似文献   

17.
大陆法系与英关法系均实行刑事当庭宣判,同时规定了严格的宣判时限。通过对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对宣判的立法的比较研究,当庭宣判不仅与现代刑事诉讼的根本理念相连,更是集中审理原则、陪审制度、定罪量刑分离等刑事程序的延伸,只有采用陪审制,实现定罪量刑分离,刑事当庭宣判方可得到完整意义上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由于法律解释多元化等因素的存在,我国的法律解释制度备受质疑。因此,如何对我国法律解释体系进行重构,是法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笔者认为,在各种法律解释观中,德沃金法律解释观是最适合我国法律解释体系重构的理论。在德沃金法律解释观的视野下,我国的法律解释体系的重构应该以取消法律解释主体多元化、完善审判解释程序两个层面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带来的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证明,自然资源的物权使用应当受到合理限制。出于对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的考虑,国家在生态综合治理过程中必须对自然资源权利人的一些权利给予必要并且合理的限制。当前,构建生态补偿机制还存在传统环境立法与物权理论的功能局限、难以货币化的补偿标准、边界模糊的法律关系主体以及不合理的征收与使用方式等困境,应通过突出法学物权理论研究在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中的优先性,侧重以体系化规则为思路健全立法供给,多路径确立补偿标准与补偿方式,建立健全生态补偿管理制度等推进生态补偿机制的进一步健全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