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斯托是20世纪50和60年代活跃在美国理论界和政界的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学家,他以冷战思维模式下的经济发展观为基础,提出了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发展援助的理论,希望通过美国的发展援助,帮助不发达国家进行有组织的开发,使这些国家的经济进入"起飞"阶段.罗斯托在肯尼迪及后来的约翰逊政府中担任要职,因而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外发展援助政策深深地打上了自己的烙印,并对以后的美国对外援助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旋律。然而,美国逆历史潮流而行,开始推进太空军事化政策。文章分析了形成这一趋势的动因;对美国政府和军方在世纪之交陆续出台的主要相关政策进行了梳理和评述。进而分析了美国为实施此类政策而采取的关键性措施;美国政府推进太空军事化既是对他国的威胁,也是对美国自身的威胁。  相似文献   

3.
解放战争后期,美国亲蒋派人士陈纳德将军提出一项在华反共计划,这一计划要依靠中国西北、西南地区的地方实力派阻挠中国共产党解放全中国.美国政府对这一计划由开始时持反对态度到后来予以认可,反映了美国在企图从中国内战中"脱身"的同时,仍采取以敌视中国革命为主的两手政策.  相似文献   

4.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尽管苏联新领导集体采取了一些主动的和缓姿态,英国首相邱吉尔也一再提出举行东西方首脑会议的建议,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出于建设西方"实力地位"的需要,一开始反对与苏联谈判及召开首脑会晤,同时积极致力于重新武装西德并将其纳入北约.随着1954年底和1955年上半年<巴黎协定>的签订和生效,西方在欧洲的"实力地位"得到加强,美国政府遂逐渐改变了立场,考虑参加同苏联的首脑会晤.档案材料的解读大致可以揭示出1953-1955年间美国政府政策的微妙、艰难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决策界在这一政策变化过程中进行了主动性的预谋,基本上主导了与苏联谈判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一战后的美国,由于战争的影响,经济由繁荣进入萧条。美国政府采取高关税和贸易保护措施保护国内市场。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柯立芝繁荣"的出现,但从长远来看是得不偿失,因为它导致1929年更严重的经济萧条,并使各国对美国采取关税报复措施。美国的高关税政策体现了其国内政策与外交政策的张力和冲突,而这种张力的背后是其国内极端经济民族主义和自由国际主义两种势力的较量。美国政府总结经验教训,意识到只有与别国合作,才能实现双赢。只有双赢,才是美国长久繁荣的保证。以邻为壑、零和博弈只能导致损人不利己、引火烧身。  相似文献   

6.
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是资本主义国家对内职能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职能趋于不断增强。各资本主义国家都曾经历过这种变化,美国也不例外。在美国.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自建国初就已开始,并随其政治的变迁而不断增强,以至现代美国,“任何个人、任何社群都不可能孤立地、不受任何外界影响地生活,都不可能摆脱政府或国民经济制度的作用。①本拟就美国政府对经济进行的干预作一历史回顾,分析各个时期美国政府干预经济的特点,以期说明联邦政府在美国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影响及它对美国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巩固…  相似文献   

7.
一战后,美国的经济由繁荣进入萧条。美国政府并没有从内部采取措施解决经济萧条,而是对外竖起了高关税和贸易保护的大门,来保护国内市场。美国的这种做法,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柯立芝繁荣"的出现,但导致了1929年更大的经济萧条,并使各国对美国采取关税报复措施。这使美国政府意识到,只有与别国合作,才能实现双赢。吸取美国的经验教训,我国必须积极参与全球贸易对话,主动参与全球竞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妥善处理贸易摩擦。  相似文献   

8.
20世纪的美国电子传媒管制政策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型,先是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逐步加强管制,然后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又全面放松管制.人们通常从技术视角来认识这种变迁,但是,美国政府力量在传媒业的大规模进入与全面退却已远远超出技术考虑,技术因素仅是两次转型的一个诱因.由于美国一直存在"国家干预主义"和"市场自由主义"的分野,美国电子传媒管制的全面建立与全面放松仅是凯恩斯革命和新自由主义的"反革命"在传媒业的一个缩影,美国电子传媒管制政策的变迁与新自由主义的沉浮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1848年美国加州发现金矿后,中国人便开始大量地进入美国。100多年来,美国政府对华人实行的移民政策可分为三个时期:1848—1882年实行自由移民政策,1882—1943年排华期间实行限制和禁止华人移民政策,1943年迄今实行配额移民政策。本文对美国政府在这三个历史时期对华人移民政策的内容、演变的原因及影响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申讯 《神州学人》2000,(5):15-16
辽宁省为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熟悉外经外贸和现代管理知识的领导人员和企业管理人才,从去年2月开始实施了选派优秀年轻人员到发达国家进行培训的计划。已陆续派出200多人分别到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攻读学位或进修。 首批归国的60人于去年2月前往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和美国罗斯福大学,在留美期间不负重托,刻苦学习,仅用一年时间就修完了需用两年半完成的全部课程并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他们系统掌握了现代经济和行政管理的理论和技能,实用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都有了突破性提高,学习期间他们还对美国政府机…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经济出现衰退,新自由主义企图恢复自由市场经济活力,说服西方政府,实行了包括减税和将国营企业民营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80年代以来,为了降低垄断带来的负面影响,各国政府采用行政或者法律手段打破了独家垄断电信的局面,美国人为了促进竞争,将世界最大公司AT&T一分为八.然而,自由化政策搞了十年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90年代以后,有人喊出重建垄断辉煌的口号.于是又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合并风潮,现在仍有越演越烈的势头.美国政府开始了由国家专项计划拉动民间投资启动公共工程建设的经济政策,其中资助网络经济发展就是一个突出的范例,该项政策促使美国近十年的经济平稳增长.  相似文献   

12.
政治伊斯兰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利益.但与遏制苏联的全球战略相比,对付政治伊斯兰的问题显然处于次要地位,而且卡特、里根和老布什三任政府都试图利用伊斯兰力量制约苏联.老布什政府对阿尔及利亚选举进程的态度充分说明美国政府对政治伊斯兰力量的怀疑与不信任,也说明伊朗伊斯兰革命对美国的中东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时期,美国并没有出台对政治伊斯兰的明确而连续的政策.  相似文献   

13.
冷战的特点之一便是意识形态的巨大分野与对抗。意识形态对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是深远的。对美国来说,从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到古巴导弹危机等事务中,每一项对外政策的制订都带有浓厚的反共产主义色彩。以冷战开始到越南战争结束作为一个时间段,论述意识形态因素在美国对外政策中作用、效果以及美国政府对此所作的调整。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历史与现实两个层面,回顾了美利坚合众国自独立以来,到伊拉克战争为止共计220多年的历史行为,初步探讨了美国政府长期以来所推行的一种强有力的内外政策——“战争经济”政策,并从认识论触角对美国人的国家意志和历次战争产生的社会经济、政治影响等方面作出了比较客观的评价,这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国际社会主流的背景下,进一步认清美帝国主义的本质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美国的国民健康目标与健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民健康目标2010",是美国政府从2000年开始实施的一个全国性的健康促进政策,也是一项全国性的健康计划.它的目的在于提高全体美国人的健康水平,塑造一个强健的民族,以更好地应对21世纪的挑战."国民健康目标2010"计划的实施,对美国社会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对我国的健康促进事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出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竞争的需要,美国政府最近开始重视外语教育,汉语学习也越来越受到美国重视。美国政府于2003年把汉语纳入美国中学的大学预备(Advanced Placement)课程中。  相似文献   

17.
西进运动中美国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印第安政策,从最初的欺骗、驱逐、屠杀到最终的开化政策,其目的是满足东部居民的西进、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国家统一的巩固,并使印第安人纳入美国的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18.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社会科学研究资助政策的酝酿,既受改变战后美国社会科学发展困境的驱使,也得到"学科融合"策略的推动,冷战局势则加剧了美国政府资助社会科学研究的紧迫性.1957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颁布"社会科学研究计划",1960年成立社会科学司,从而正式启动社会科学研究资助政策.在此政策影响下,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不断增强,并呈现出鲜明的美国特色.  相似文献   

19.
二战以来美国陆续涌现出一批世界一流大学,这并非完全是大学自然发展的结果,还有美国政府,特别是联邦政府,出于美国国家利益而采取的政策扶植与介入.美国建设一流大学的时间段主要集中于1941-1971的30年间,以1960年的<西博格报告>为标志,可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两个阶段中,联邦政府均发挥重要作用.联邦政府首先通过科技政策间接地扶持了一流大学的出现,继而采取专项资助的方法帮助一批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美国政府长期稳定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不同阶段具体政策的运作方式及其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1784年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内忧外困迫使美国开辟了对华贸易。至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政府充分依靠了在华美人及有经济的与经济的与华贸易美商对时事及时的汇报与建议,以美国国家利益为基准,不断调整华政策,最终在中英《南京条约》的基础上对华未经战争便获得了它想得到的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