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宗教世俗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追溯了宗教世俗化的词源根据,运用宗教社会学的视野和方法对宗教世俗化的内涵作了初步界定,考察了宗教世俗化与社会文化整体的互动关系及其宗教世俗化四个方面的主要表现,井分析了这一历史文化现象的社会根源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徽州目连戏武打艺术的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连戏是我国唯一的历史宗教戏,被赞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古徽州是学界公认的目连戏发源地之一。目连戏属武戏范畴,武打艺术是目连戏中的精华,在目连戏的发展起中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徽州目连戏尤以武打、杂耍见长,深受观众的青睐。同时徽州目连戏武打艺术又是徽州伦理、道德和徽州武术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对其采取有效保护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3.
世界性宗教都具有自我创新精神,能够自我调整的宗教,而世界性宗教自产生以来,经历了一个不断世俗化的过程,“世俗化”便是宗教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然而,这种世俗化有时候会带来问题,一旦世俗化跃出其范围,就会产生灾难性后果。比如,今天的“人学化”倾向便是过分世俗化的表征,其后果便是“神圣的凋零”。所以,我们欢迎宗教处于自我调整产生的世俗化,反对以世俗化为借日的“人学化”倾向。  相似文献   

4.
秦国在战国七雄中的文化发展处于落后地位,宗教文化也保留了原始宗教的特征,在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的宗教文化体现出极强的功利性色彩。秦始皇的宗教思想因此体现出轻鬼神的特点,在完成统一事业后,秦始皇试图在精神文化领域同样实现大一统的格局,他的诸多变革以个人意志为唯一原则,从而推动了宗教的世俗化转变,这种转变对汉及以后的国家宗教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略论中国古代宗教的世俗化发展闫天灵对于中国宗教而言,世俗化并非当代独有的现象,而是肇始于古代历史的一项长期存在。考察中国古代宗教的世俗化发展历程,有助于理解和把握我国当前的宗教状况。一、中国古代宗教世俗化的产生背景当代意义上的宗教世俗化是近代以来世界...  相似文献   

6.
从OMG和PK两部电影入手讨论印度宗教的世俗化现状。电影是对现实的演绎,作为印度电影史上最早的两部展现宗教改革观念的电影,OMG和PK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印度进步宗教人士的世俗化观念。从理性观念、现世精神和人本主义三方面对印度的宗教世俗化进行探讨,从具体的电影场景出发,引出主要的宗教世俗化观念,从而完成对电影和宗教世俗化的分析和理解。  相似文献   

7.
美国大学成立之初,宗教建制是共灵魂.19世纪末,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大学开始用科学的方法诠释《圣经》,开始了大学宗教建制的方法世俗化.20世纪初,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对上帝的皈依不再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是追求内心上的永恒.大学的宗教建制也从方法的世俗化发展到观念上的世俗化.至此,美国大学从宗教化走到了世俗化.  相似文献   

8.
浅析宗教世俗化的性质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的世俗化从本质上来讲是社会的理性化和理智化过程。从宗教的基本要素方面来分析,宗教世俗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宗教意识观念的现世化、宗教组织的现代化和宗教行为的简化三方面。  相似文献   

9.
敦煌宗教及其文化的世俗化和庶民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敦煌宗教及其文化从其内容和形式所表现出的总体风貌或总体形态来说 ,具有世俗化和庶民化特点。其世俗化的表现主要是逐渐地、程度不等地淡化着自身的宗教色彩而增强着世俗色彩 ,以致成为宗教面纱下的社会文化。其庶民化的表现主要是逐渐削弱着自身的上层社会特点而增强着庶民社会特点 ,即逐渐地远离上层社会而走向庶民文化。归义军时期 ,敦煌宗教及其文化的世俗化和庶民化过程均达到高峰 ;其时的敦煌宗教及其文化 ,世俗化和庶民化特点较为突出 ,从而使宗教及其文化在敦煌地区寻找到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及其主体部分  相似文献   

10.
藏传佛教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形成了固有的生存模式;然而,全球宗教的世俗化必然波及沉寂千年的藏传佛教文化系统。本文从宗教道德、宗教情感、以及宗教信仰形式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世俗化发展的藏传佛教,立足文化的角度探讨藏传佛教社会功能的变迁。  相似文献   

11.
宗教的世俗化和普世化是当代宗教发展的主流。我们认为 ,是否具有世俗化和普世化的基本特征正是宗教与邪教的历史主义划界标准。邪教是宗教的历史反动。相反 ,新兴宗教运动是当代宗教发展的支流。如果以宗教世俗化、普世化为衡量标准 ,“新兴宗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顺应宗教世俗化、普世化的 ;另一类则是违背宗教世俗化、普世化的 ,如原教旨主义、邪教等等。前一类比较少 ,后一类比较多。对于中国来说 ,2 0世纪 80— 90年代是一个“精神文化空间”逐步变成“信仰真空”的时代。所谓“信仰真空”是指任何一种传统或者现代信仰在民众“精神文化空间”中无以确立 ,导致失落 ,从而为其它信仰提供可乘之机。邪教正是这样乘隙而入。它是一种错误的、有害的“信仰填充”。如何重建 (重构 )我们这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空间” ?笔者认为 :第一 ,重建科学精神 ;第二 ,重建人文精神 ;第三 ,坚持“政教分离”原则 ,推动宗教世俗化 ;第四 ,坚持“宗教宽容”、“宗教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原则 ,推动宗教普世化  相似文献   

12.
世俗化指宗教面临外部环境的冲击,而在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它反映了宗教自身的调整功能以及宗教和外界的交互作用,在本质上意味着宗教神圣性的弱化。印度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和中国佛教为佛教世俗化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良好的土壤。“人间佛教”对佛教世俗化作了某种程度的修正并成为新时期佛教发展的主流,但如何合理地把握出世和入世的关系在新世纪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3.
论民间信仰的世俗化方百寿宗教研究已成为全球学术界的一个热点,人们从各个侧面,运用不同的理论和手段来剖析宗教内核及其运作趋向。世俗化是其中的一个视角。本文以民间信仰为基地,运用实地调查资料,归纳民间在宗教意识、仪式、人员及其空间反映上的世俗化过程。一、...  相似文献   

14.
马丁·路德出于对宗教的虔诚对"因信称义"作出了新的宗教解释,并在宣传其宗教观点的同时强调阅读《圣经》的重要性,从而大力推行对民众的文化教育。对民众的文化教育加速了教育的世俗化,世俗化的教育打破了罗马教会的教育垄断权,致使教育权力转移到世俗国家手中,教育的世俗化以及教育权力的转移是西欧现代早期国家形成不可缺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与全盛时期相比,中国传统的宗教———佛教和道教在明代虽然进入衰落时期,但是却呈现出另一种特征,就是宗教的世俗化倾向。从这个角度说,明代的宗教对民间世俗生活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全面、细致和深刻。这一影响充分地反映在明代民间日常生活中流露的宗教情结上,体现在明代宗教仪式、宗教场所职能的世俗化和宗教语言的生活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中国社会各方面都有巨大发展和改变。社会发展对宗教这个神圣的殿堂有着强烈的震撼力。宗教也挖掘其内在适应机制 ,随时代发展而发展 ,随时代变革而变革 ;在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宗教的主要走向是世俗化 ,表现为世俗化的商品经济活动和价值观念被引入宗教 ,宗教也随之以重视社会道德功能和人际感情投入 ,与社会发展相耦合。  相似文献   

17.
吴顺 《文教资料》2009,(5):23-26
晚明民间宗教活跃,对晚明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型世言》描绘了一个世俗化的宗教世界,是对晚明民间宗教生活的真实记录。  相似文献   

18.
白莲教前身为白莲宗 ,属于佛教净土宗的一个支派。由于底层民众的政治需求、社会动荡时期宗教文化的整合以及教团组织形式的世俗化等诸多原因 ,白莲教的教义在元代由弥陀信仰衍变为弥勒信仰。弥勒净土信仰在白莲教中经历了从初步渗透、局部质变到成为信仰主流的过程 ,白莲教也因此附着上弥勒信仰的反叛特性 ,从而逐步由合法变为非法、由正统宗教变为民间秘密宗教。可见 ,宗教教义及其社会作用的改变 ,以及官方态度与政策的变化等 ,是正统宗教转变为民间秘密宗教甚至邪教的原因和路径。  相似文献   

19.
目前,宗教世俗化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应当高度重视,它虽然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良好道德的养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文化生活的丰富,但也极易导致当代大学生在世界观上形成唯心主义神灵论,人生观上形成唯心主义宿命论,并且这种负面影响远大于其有利因素。正确认识这种影响,认清当代宗教世俗化的本质,坚持科学性和方向性的结合,优化心理教育,弘扬校园文化,是宗教世俗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强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教育和引导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常敏 《海外英语》2011,(10):244-245
爱默生的神学思想对美国宗教世俗化运动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倡导的个人主义成为美国身份认同的标志。而集小说家,诗人,剧作家,散文家和评论家于一身的美国当代文学大师约翰·厄普代克则将宗教作为其小说中永恒的主题之一。笔者试以《论自然》和《兔子,跑吧》为例,探讨美国文学中世俗化宗教的百年嬗变,指出其经历了从"上帝"到"我"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