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任剑乔  邓开锋 《出版视野》2009,(1):F0002-F0002
经过近五年的不断努力,国家“十一五”重大文化出版工程项目《域外汉籍珍本文库》(下简称《珍本文库》)由西南师大出版神和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并于2008年10月下旬顺利推出第一辑(共20册)。2008年11月26日下午,西南师大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中国历史研究所共同举办了“汉籍之路”学术座谈会暨《珍本文库》编纂出版工作新闻发布会。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日前,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工程项目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的第一批成果——《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第一辑)于2008年10月正式出版,标志着这个项目的开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该丛书系影印古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共同主持编纂,由新闻出版  相似文献   

3.
正2013年12月5日至7日,"回顾与展望——域外汉籍整理、研究与出版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绿意盎然、风景秀丽的重庆北碚西南大学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与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编纂出版委员会承办,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协办。包括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院长辛承云、著名文献学家沈津、台湾资深教授耿慧玲在内的来自中国、  相似文献   

4.
2009年8月25日.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中国版本图书馆)在北京举办了首届重点出版物签名本收藏仪式。由我社与人民出版社共同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共同主持编纂的大型丛书《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第一辑)签名本成为首批重点收藏图书之一。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古籍,在国外被称为“汉籍”。早在中国西晋时期,《论语》、《千字文》等汉籍名著就已传入日本,此后,印刷术也在日本传播。随着中日友好往来的发展及中日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传入的汉籍越来越多,在日本相应出现了许多汉籍文库(即图书馆)和汉籍收藏家。日本人历代治汉学、珍视汉籍,同时十分重视汉籍目录的编纂工作。自明治(1868—1912)以来,日本各大学、学术研究机关及汉学研究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整理研究,编制了大量的汉籍目录索引,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为日本的“汉学”研究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谈及域外汉籍,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那些在不同时期,通过不同渠道从我国境内流散到国外的隋唐旧籍、敦煌卷子、宋椠元刊,以及明清印本等。而另一大宗域外汉籍,长期以来并未引起学人足够的关注,这就是在日本境内由日本人据中国古籍翻版刊印的图书——和刻本汉籍。近年杭州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在和刻本汉籍研究方面独树一帜,走在了同行的前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成果之一,即是《中国馆藏和刻本汉籍书目》。 该书由杭州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王宝平副教授任主编,辽宁图书馆韩锡锋研究员任副主编,聘请学术界前辈顾廷龙先生任中方顾问,聘请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户川芳郎任日方顾问,联合全国68家图书馆同仁参加,历时五载通力合作编成。此书列入国家教委人  相似文献   

7.
域外汉籍是指古代中国周边受汉文化深刻影响的几个国家以汉文(主要是汉语文言文)撰写、 刊行的书籍。这类古籍流布颇广,而国内相关研究尚不系统,讨论其版本鉴定方法的论著亦较少见。本文 以朝鲜、日本、越南三国古代刊印的汉籍为中心,对域外汉籍的定义分类、刊印历史、刊本价值及其基本的鉴 别方法作了比较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域外汉籍”指的是周内不见或少见的汉文古籍文献,文章介绍了汉语史上8部重要的域外汉籍的发现及整理研究情况,认为这类文献对于汉语史研究,特别是对近代汉语研究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值得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9.
日本是汉籍在域外最大的资料库.调查、发现、整理日本馆藏汉籍,充分发掘、研究其文献价值,可以与我国的馆藏文献资源形成优势互补,进而推动中国思想史、学术史及中日文化交流史等领域的研究进程.本文在广泛查阅日本馆藏汉籍目录的基础上,以《诗经》为例,梳理出日本馆藏汉籍文献的价值优势.  相似文献   

10.
2007年8月17日至20日,由南京大学文学院、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和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域外汉籍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军区华东饭店召开。来自日本、韩国、美国和中国香港、台湾、大陆的80馀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收到交流论文50馀篇,涉及文学、历  相似文献   

11.
“域外汉籍”,既包括流传到域外的中国典籍的抄本、刻本,也包括在域外传抄和刻印的中国典籍,此外,还可以指外国人用汉文写作的创作和研究著作。最后这一类文献也称之为“准汉籍”。早在公元三世纪以前,中国典籍就已传到了朝鲜和日本。以后,随着与亚洲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扩大,中国的文献也越来越多地传到亚洲各地,并对朝鲜、日  相似文献   

12.
金平  佚鸥 《现代出版》2008,(3):31-36
地处重庆的西南师大出版社近年来发展迅速,成绩卓著,尤其是2007年更是喜事不断,不仅获得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和装帧设计提名奖两项大奖,而且争取刘出版国家重大文化出版工程《域外汉籍珍本文库》,同时,2007年西南师大社行业竞争力排名在全国同行业中也有了显著提升。这些令人瞩目的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获得者周安平社长。通过这篇访谈,让我们走近周社长,走近不断前进的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洛克以田野调查的方式开始纳西族社会、文化等诸方面的研究,开创了纳西学研究的时代.迄今近百年的历史,该领域一直是相关学者热议的话题,而洛克本人也被誉为“纳西学之父”.洛克的研究多从民俗学、人类学角度,通过宗教经典和仪式解释纳西族的宗教信仰和社会习俗.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木氏宗谱》作为洛克纳西研究的早期成果,尽管受到美国国家图书馆和洛克本人的重视,但是时至今日,这一重要文献在使用上一直未能受到学界青睐,成为洛克诸多纳西成果中的冷门.因此,“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编委会正当其时地推出了这部传世珍贵文献的整理本,以期化身千百,让更多的人们了解知悉这部文献,同时也有助于广大读者的阅读和使用.  相似文献   

14.
正《子海珍本编·海外卷(日本)》专辑收录日本内阁文库、蓬左文库、宫内厅书陵部、静嘉堂文库、国立国会图书馆、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及综合图书馆、早稻田大学图书馆等八个著名藏书机构所藏一百五十部子部珍稀汉籍,共6辑32册,内容包括儒家、兵家、农家、医家、历算、术数、艺术、杂家、小说家、谱录、道家等十一类,含  相似文献   

15.
北美汉籍收藏的起步,与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的签订有着直接的关系。签订中美《望厦条约》的美方代表凯莱布·顾盛于1845年运往美国的一批237种2,547卷藏书,不仅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批成规模的中文藏书,也是美国国会图书馆汉籍收藏的发端,在北美汉籍收藏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琳编著、赵季校订的《朝鲜半岛古代诗人追和中国古代诗歌辑考》对朝鲜半岛自高丽时代以来一千余年中400多位诗人追和中国诗人的诗作,进行了开创性的系统汇辑和深度考释,由之延展了域外汉籍整理的传承谱系,填充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传播图景,开辟了朝鲜半岛诗歌研究的新路径,同时也为当前推动东亚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7.
论文通过将《老乞大》、《朴通事》及《训世评话》等域外汉籍中呈现出来的平话观念,与我国元明同时期文献资料中的平话观念进行对比分析和深入探讨,对平话概念得出如下认知:平话是一个动态的历时性概念,涉及文艺与文学两个范畴,基本含义为故事,有口头与书面两种形态,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指称内容不断扩大,书面表达由不同形式的文本趋于形成稳定的文体,口头表述由简单的故事内容转移为独特的说唱伎艺,并形成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18.
和刻本汉籍与准汉籍的基本概念汉籍的概念从最广的含义而言,就是用汉字撰写的书籍①.而最狭义的汉籍,自然是中国人所著,在中国传抄或刊刻的书籍.由于汉文传播于朝鲜半岛、日本、越南,所以这三个地区学者用汉文所撰述的著作,也算是汉籍.与此同时,在中国以外,用汉字传抄或刊刻中国固有的典籍,也是汉籍,而在日本刊刻的汉籍通常称为和刻本汉籍.  相似文献   

19.
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有着数千年文化交流的历史。汉字、汉籍、汉俗……曾源源不断地从中国大陆输往日本列岛。向日本延伸的汉文化与日本古老的本土文化相融会,共同组成了日本文明的根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汉籍成为日本文化的主体典籍,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据今存世的日本各种书目文献估计,从公元285年(日应神天皇十六年),第一汉籍《论语》、《千字文》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起,至1911年辛亥革命,从中国传往日本的汉籍已多达四千余种,而1911年以后,汉籍东输日  相似文献   

20.
汉籍数字化规范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信息化过程的加快,使汉籍数字化成为中国典籍研究发展基本趋势之一。目前,这一工作处于相对无序状态,制作者往往根据自己的条件和需要进行制作,缺乏合理的统一规范,这就有可能在将来因前瞻性思考不足而出现损失。笔者试图根据自己实际从事汉籍数字化工作的经验教训,并借助海内外其他经验教训,提出初步工作规范,以作为讨论的基础。1. 数字化形式规范。汉籍数字化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图形方式,即通过扫描,将汉籍原本转变为电脑图形文件。此方式改变汉籍载体,大大降低了存储成本与空间,且完整保留汉籍原貌。缺点是不能对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