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规定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具有国家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法律是由许多的法律规范组成的。法律规范告诉人们在一定情形下,可以做哪些行为,应该做哪些行为,或者必须做哪些行为,不能做哪些行为,以及违反法律规定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法律正是通过其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强制的功能来为人们的生活护航的。它的五大作用分别为:  相似文献   

2.
教育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起来的、由教育规范所确定和调整的教育社会关系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与法律规范的联系使教育法律关系具有了法所具有的重要属性,即国家意志性、国家强制性。教育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它通过确立人们在教育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即规定了人们在教育方面可以的行为、必须的行为和禁止的行为,从而为人们的教育行为提供了一个模式、标准和方向,来实现对教育社会关系的调整,以便顺利实现一定国家或阶级的教育意志。而当教育法所确立的  相似文献   

3.
法律观念是人们对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比较自觉、比较稳定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的要求和态度以及对人们某些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想实现社会主义的和谐,就必须依靠法治,依靠现代化的法律观念从立法、执法、司法等多方面来协调社会主体的利益冲突和矛盾。从而达到和谐。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国与法律价值体系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价值就是法的存在,作用及其发展满足人的主体需要的一系列属性。它包括实质价值和形式价值两个层面。认识和研究法律价值,有助于调动人们对立法,执法,用法,守法的积极性并投身于法律运行的各个环节,有助于从观念到行动使法治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中国传统与现代法律价值精神存在相互冲突的因素,必须在建设现代法治国家中,摒弃传统法律价值中的沉渣和糟粕,大胆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使中国法律价值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历史转型。  相似文献   

5.
法是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即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所决定的,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定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这个定义反映了法的规范性、国家强制性、阶级意志性和物质制约性。法治乃是涉及法律精神、法律制度、法律技术的多层理性建构系统,科学有效的法律制度必须以民主的法律意识为基础,没有科学的法律观念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法治。(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颁布和施行规范了立法权限、立法程序,…  相似文献   

6.
法律是维护现存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主要规范力量。它为人们规定一定的行为规则,要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禁止做什么,由此形成人们的普遍的法律意识。我们国家是个依法治国的国家,这就不意味着,我国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必须了解和理解法律,自觉遵守法律规范,按照法律要求办事,并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学校担负着培养人、教育人的重任,它的培养教育对象就是我国社会成员的一部分,是我们未来各项事业的建设者和保护者。因此,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对培养“四有人才”,…  相似文献   

7.
法律思维及其对我国法治建设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文明区别于已往文明形态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在于法治原则获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并成为一条不证自明的文化公理。实行法治原则,意味着在处理涉法性社会争议时必须按照法律的逻辑来思考和做出决定。中国能否步入法治社会。关键要看法律思维方式能否深入人心。否则,即使国家制定了各种法律制度,人们懂得各种法律知识,但如果人们仍是按照道德的、政治的或其他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和理解法律制度,解决法律问题,法治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  相似文献   

8.
监督,既指一种国家权力,又指一种政治法律制度,有时还指一项国家活动或工作。狭义的监督仅指国家专门机关对法律实施的监督。广义的监督是指包括法律监督在内的更广泛意义上的监督,它除法律监督外,还包括行政监督、财经监督、政党监督以及群众和社会监督等。本文论及的就是后一种意义上的监督。 监督在国家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统治者统治工具的国家有如一部机器,要使得以正常运转,必须经过两道主要工序:一是统治阶级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二是贯彻实行国家意志。这两道工序,也就是国家的立法、行政和司法工作的  相似文献   

9.
法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对法律人才职业化的需求而不仅仅为了提高个人的自身素养,这似乎已经不再是个有争论的问题。事实上,成熟法治国家的经验也告诉我们,法律教育的职业化是成就法治事业的通途。换言之,法治社会对法律人的需求是:这一群体不仅应当具有共同的教育背景、知识构成,还应当具有充分的职业训练。没有职业训练的法学教育是不完整的,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很难想象一个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法治是治理国家的合理模式。依法治国是这种模式的体现,要求具有先进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完善的法律制度,有效的法律运行机制,以实现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意志和要求,发挥法治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保障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虐猫事件反映出人们道德观念上对于动物保护的关注,突显出法律调整对于动物保护方面的空白,而该事件背后的“网络力量”,更引发了对于法律与道德界限的再思考。法治社会的法律需要具备最低限度的道德精神,法律规范需要反映社会民众的基本道德标准;同时,法治社会必须崇尚法律权威,以法律为社会控制的首要力量,这才是法治的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2.
论经济法的公私融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法具有公私融合性,是区别于传统部门法的现代部门法."法律部门应当由需要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多样性的客观存在决定,并不是仅仅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现代国家顺应某种客观必然性或出于某种主观目的,紧紧结合传统法律规范和手段,统一调整某一社会活动领域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3.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面对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从法治维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独特意义。既要重视国家层面由上而下推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以及法律监督等方面的法治建设,又要注重从公众的法律认知、法律情感、法律理性入手,强化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法律认同,实现法治一体两面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4.
2 1世纪是法治时代。市场经济、加入WTO要求广大公民树立法治意识。大学生作为 2 1世纪的现代化建设者和主力军 ,更要提高法治意识。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是指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体对法律及法治的反映和认识 ,它体现为大学生特有的对法律的理想、信仰、心理、意志和观念。加强法治教育 ,确立明确的法治意识教育目标、原则 ,采取客观、实践、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是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5.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一般的民族都经历了从法制到法治的发展过程。前者是以一种缺乏具有自由意志的一般法律主体为基础的,以外在的强制力为后盾的社会统治方式;而后者则是以具有自由意志为一般法律主体基础之上的自律社会治理体系。法律主体的存在,以特定的方式诠释了社会发展的阶段与过程。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只能走法治道路,必须从法律杠杆、法律制度和法治精神三个方面全面推进:用法律杠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用法律制度规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用法治精神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层次。  相似文献   

17.
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界,自然界是什么样的,本身具有什么规律,各现象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不是什么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但自然界到底是什么样的,是靠人去认识,是靠人的意识去反映,不同的人与自然接近程度不同,对自然的认知程度不同,对自然的表述方法也不同,这就是人在研究自然的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在原来实施义务教育,在教学大纲指导下的物理教学活  相似文献   

18.
成教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课程设置中不容回避的现象 现象之一 主观随意: 如果问这样一个问题:成人教育课程设置依据什么?人们肯定要这样回答:那当然是依据教务主任的主观意志了.事实也是这样,开什么,怎样开,都取决于教务主任的认识,反映着教务主任的意志.我认为的需要就是你们应该认为需要的,我以为是重要的就是你们应该认为重要的,我开什么,你就应该学什么.缺少标准,也缺少监督,使得这种随意性有变本加厉的蔓延趋势.实际上课程开发主要是受社会(成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对课程提出的新要求的影响而进行的持续性课程改革运动.国家要求公民具有的那些政治意识、法制观念和道德素质及其所提出的政治的、法律的和道德文化的保障性措施等都必然反映到成人教育课程中.而且,也要结合科学技术的进步,职业变迁和经营技术的发展,不断开发新的课程内容,以适应成人变迁的新需要,实际情形却不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9.
法治有其重要的标志和评价尺度,在法治国家,人民是法治的真正主体,法治的载体是民主;国这结构是由法律特别是宪法确定的;社会稳定和秩序是通过法律实现的;治理国家的法律本身符合法治的基本原则。评价和分析一个国家的法治状况,要看这个国家是否存在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健全的机构和稳定的法律秩序,以及公民的法治观念和认知水平状况等。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一种认知,认知是需要“过程”的,而有些教育工作者却偏偏忽略这个重要的过程,只追求这个过程后产生的结果。 最常见的是:在思想教育上,往往告诉学生要这样不要那样,硬邦邦地灌输道理;在规范行为上,教师讲清道理之后,学生就不能再有错了。这就是不允许学生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反映在教学上则更为普遍,教师往往用自己的认知来代替学生的认知,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教师讲、学生听,告诉学生有一个什么定理,这个定理如何应用,这篇文章主题是什么,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认为讲清楚了学生就会理解,而不去思考学生的认识过程,即只单单追求这个过程后所产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