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璐 《报刊之友》2014,(9):62-64
面对层出不穷的医患事件,除了医生态度不好、医院管理不完善、医疗体制缺陷这些原因,新闻媒体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负面报道过度、在报道中袒护患者、新闻炒作等都是导致医患关系不断恶化的“凶手”。要想修复现今如此紧张的医患关系,媒体需要从把握好报道的“度”、积极疏通患者情绪、提高记者的专业素养这三面进行努力。  相似文献   

2.
张文鑫 《今传媒》2023,(2):23-27
近年来,随着酒店负面报道的频频曝出,酒店的产品质量、设备、卫生、安全等问题也成为人们讨论的一大热点。本文以经济型酒店为研究基础,以问卷调查的人群为样本,从酒店的负面报道出发,结合顾客感知价值,实证研究了媒体负面报道对经济型酒店入住意愿的影响,旨在帮助经济型酒店降低负面报道对酒店的负面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功能型负面报道、体验型负面报道、象征型负面报道均会降低消费者对经济型酒店的入住意愿;其中,体验型负面报道对经济型酒店入住意愿的影响最大,象征型负面报道对经济型酒店入住意愿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3.
我国新闻界对负面报道的观点可以归结为两种,一种认为负面报道是负面事实或者负面题材的报道;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新闻报道并不存在正面与负面之分,所有的报道都是为了实现正面的舆论导向,只是在报道效果上有的是正面的有的是负面的。负面新闻报道有以下功能:一是认  相似文献   

4.
新闻报道通过两种报道推动社会和谐进步: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每种报道都存在报道的正面效果与负面效果。新闻媒体通过负面报道进行舆论监督,以促使社会做出一定的改革,同时这些报道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矛盾、维护稳定,正面效应巨大。当前我国负面报道因为各种原因,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负面报道如何扩大正面效果、缩小负面效果,既是新闻观念的问题,也是新闻报道的技术与艺术问题。  相似文献   

5.
戴恒曙 《新闻世界》2009,(11):89-90
“负面报道”是通过反映和暴露社会阴暗面,来达到促使公众警醒、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负面报道”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不在于事件本身,而在于媒体的报道思想、报道角度、报道手法。在新闻实践活动中,记者编辑如果妥当地处理“负面报道”,就能够发挥“负面报道”的正面功能,对公共利益以及社会健康运行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一些人对"负面报道"讳莫如深,认为"负面报道"是将报道的"负面影响"理解成为了"负面报道"。新闻是一种正在发生的事实,新闻记者在进行报道时,既  相似文献   

7.
郑佳 《今传媒》2015,(4):53-55
近年来,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负面报道这种特殊报道形式也慢慢受到广大媒介工作者的重视.在如今的媒介环境下,如果一味否定负面报道,则明显有悖于当代舆论环境;若过分纵容负面报道的泛滥,又可能会引发舆论危机,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影响.什么是“负面报道”,如何把握负面报道的“度”,减少它的负面效果,这是当下关于负面报道行为所需要迫切研究讨论的问题.论文从“负面报道”这一概念的定义入手,结合负面报道在中国的发展历史,通过分析比较具体的新闻案例来总结归纳负面报道的两种传播效果——正面效果和负面效果.同时,就负面报道所出现的负面效果,应该怎样从不同的主体出发控制或者避免负面效果的扩大化,也是本论文所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何谓负面报道?负面报道没有价值吗?对这个问题分歧已久,各种说法自有睿见。笔者认为,负面报道不仅存在,而且是西方新闻界的热点,近年在我国媒体上也占有很大比例。  相似文献   

9.
医患矛盾一直是近几年来的社会热点问题。运用内容分析法,对《钱江晚报》近七年来有关医患关系的报道,从报道主题、所在版面、信息来源、报道体裁、语义倾向等9个方面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类报道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负面报道过于集中,正面报道主题单一且在版面上相对于负面报道也处于弱势,缺少深度报道等,从而提出平衡正负面报道、增加深度报道和评论,加强对网络的利用等建议以便更好地对医患关系进行舆论监督和引导。  相似文献   

10.
有人把批评报道称为"负面报道",但是在我看来,所谓的"负面报道"不等于负面影响。善意的、适当的和负责任的"负面报道",对改进我们的工作很有好处,能及时提醒和帮助我们看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这有什么不好?——郑少三  相似文献   

11.
2013年5月30日,《南方周末》刊登《“疯子”医生:你砸医院招牌,医院砸你饭碗》,报道了一个与医疗体制和医院腐败作斗争的“孤胆英雄”。随后,众多媒体通过“走廊医生”的“典型”来解读目前医疗乱象问题,比如中央电视台于2014年1月9日据此做过《过度医疗的危害》报道。  相似文献   

12.
和老记者们一起谈负面报道这个话题时,常常能听到一个共同的呼声——负面报道吃力不讨好。的确,很多老记者曾经被负面报道弄得心情不悦,甚至是焦头烂额。面对负面报道反映出来的问题,或因采访写稿考虑的不够周全,记者常常处于被动状态,为此吃官司的例子时有发生。因此,有经验的老记者面对负面报道都会慎重对待,怕的是一不小心,不仅本人脱不了干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所谓的负面新闻报道从内涵上说,是对现实中的负面事件的报道。负面事件包括自然性灾害和一切社会性事故,这些负面事件都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异常性、危害性,影响社会的正常发展,但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仅从这一点上看,负面事件是新闻中的  相似文献   

14.
张帅 《新闻世界》2013,(1):148-149
媒介的负面报道通常为对反常和消极事件的报道,其主观目的是为了揭示问题,以维护受众的知情权。然而其达到的传播效果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本文从这两方面分别论述负面报道传播的心理机制,探讨负面报道的心理传播过程,并为规避消极影响提出了几点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邓奇 《新闻世界》2011,(10):66-67
负面报道聚焦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事件以及一切反常现象。本文着重分析了负面报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如何才能让负面报道产生正面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6.
王晓哲 《今传媒》2010,(12):53-54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围绕房地产的相关报道在报纸、电视等大众传媒上层出不穷。通过对这些报道研究发现,正面报道居多,负面少之又少。本文围绕这一问题,以《大河报》8月份房地产报道为蓝本进行分析,发现媒体守望功能严重缺失,呼吁大众传播媒体发挥大众传媒守望功能,建构公共话语平台。  相似文献   

17.
汪波 《传媒观察》2006,(2):33-34
“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这两个互为相对的孪生词语对中国的新闻媒体管理、采编从业人员和理论研究都可以说是耳熟能详,脱口而出的术语了。如果追问一下人们挂在嘴边的“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到底是指什么时,其大部分概述可能就是:“正面报道”就是“报道正面”,就是指报道“好人好事”;“负面报道”就是“报道负面”,就是指报道“坏人坏事”。正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新闻管理部门在监督新闻媒体工作时可以简单地统计出,每月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正面报道”为百分之多少,“负面报道”又为百分之多少。一些西方人士也据此引发出中国的新闻界只准报道“正面——好的”消息,不准报道“负面——坏的”消息的议论。  相似文献   

18.
"负面新闻"报道作为新闻报道中的一个谨慎话题,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一块"禁区",媒体报道中占据绝对优势的是正面新闻.随着我国民主制度的不断健全和民众知情权意识的提高,如今,负面报道已不少见.对于带有负面信息的报道,不能笼统的一概否定,笔者认为:负面报道不等同于负面效果,通过具体的分析、考量、把握,负面报道也可以达到正面效果.  相似文献   

19.
肖爱丽 《青年记者》2017,(14):24-25
互联网环境下的“负面事件”报道 (一)“负面事件”报道的含义界定 本文所讨论的“负面事件”报道主要集中于对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产生碰撞的社会事件的揭露,这类事件事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包括社会问题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它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负面事件相比,具有社会性、广泛性、突发性,与公众的社会道德标准产生对抗,对社会秩序造成混乱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社会中,有正面信息也有负面信息。而负面信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能迎合读者的兴趣,吸引读者的眼球。作为新闻媒体,要正确认识负面报道的积极效应和负面效应,理性报道负面信息,多投入些人文关怀,注重新闻报道的整体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