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的经济结构也从单一的结构转向以多种经营为主的多元化结构。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及其转移的规律,参照世界上其他国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的经验,对我们制订相应的方针和政策是很有帮助的。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而农业人口又占了总人口的绝大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比例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是相当严重的。1981年与1949年相比,我国农业人口增加了三亿八千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炜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4):135-135,376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劳动力的增长远远超过了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十分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应通过推进城市化进程,改革户籍制度,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来转变二元经济结构,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3.
曹揆昕  邓寿安 《预测》1992,11(6):27-29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当前,尤其是今后困扰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难题。安徽省作为一个农业比重较大的省份,农业剩余劳动力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尤为突出,这个矛盾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安徽省九十年代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基础。因此,对未来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状况和转移进行定量分析,以便于我们能够正确制定经济、社会、人口发展战略,显得至关重要。 1 当前安徽省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规模估算农业劳动力规模与耕地的比例关系,是衡量劳动力不足、相适应或过剩的尺度。据调查,  相似文献   

4.
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农村在全国占有面积非常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但是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这些剩余劳动力根本无法得到转移,农村劳动力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这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针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进行阐述,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赵路 《未来与发展》2012,35(7):95-98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大,面对经济结构转型下的巨大就业压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愈加突出。国外研究者从多角度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途径以及各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践。针对我国国情,国内学者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制约因素、制度缺陷等方面展开了研究。新时期,我国必须顺应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的规律,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6.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形成了一系列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在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对国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经验应予借鉴,教训应予吸取,既要遵循转移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自身特点,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之路。  相似文献   

7.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本文拟在分析研究农业剩余劳动力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寻求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1 现状分析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非农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一部分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分离出来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世界各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都经历或正在经历这一过程。而我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国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已经演变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和进入小康社会的制约条件,我们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多种措施,综合治理.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规模和结构、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现状.以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影响因素.探索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模式.  相似文献   

9.
论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劳动力全面就业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经济结构进行根本性转换的过程中,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失业加剧的问题,应借鉴国际经验,根据中国经济成长的规律性,采取常规农业结构中农业冗员就业拓展,现代农业结构中过剩劳动力消化,经济结构转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三阶递进”模式,实现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全面就业。  相似文献   

10.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一直是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性问题,如何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生产领域中去,一直是经济学家们研究农业经济的重点课题。近几年来,我国每年有数千万的农村劳动力自发地外流到城市,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这种农村劳动力大量的、盲目性的外流,超出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多、农业人口比例高、农业在业劳动力隐性过剩,形成了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群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一个关系农业、农村、农民的大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能否缓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稳定推进、农业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的全局性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
孙宁 《科教文汇》2014,(24):219-22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关系到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乎农民增收,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的原因,进一步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苏荟  孙毅 《科研管理》2006,40(12):182-191
本文采用VEC模型、脉冲响应、方差分解等方法对1995-2015年新疆南疆地区农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和城乡收入差距与劳动力转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农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和城乡收入差距对南疆劳动力转移发挥着长效机制。城乡收入差距为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正向信号,农业技术进步为南疆劳动力转移形成了“推力”,南疆产业结构升级未能够为劳动力转移提供“拉力”,从而形成了劳动力转移的“倒逼”形式。。  相似文献   

14.
试论西部地区城市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杨  彭怡 《软科学》2003,17(6):73-76
本文在分析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论述了城市化对农业产业化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要从根本上实现农业产业化、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只有尽快转移目前农村过多的剩余劳动力,而城市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最后,文章对近期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应采取的措施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农村工业化战略中云南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本文通过对云南农村工业化相关因素的分析研究,得出了云南农村工业化仍然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客观现实,从而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为此珏须通过发展特色经济、城乡工业互动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方式来提升云南农村工业化的水平,解决当前云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突出矛盾。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近几年黑龙江省劳动力转移的情况后,指出了把劳动力转移作为战略性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促成农村劳动力转移产业形成的具体对策,进而促进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该文借助我国1990~2008年时序数据,综合采取序列平稳检验、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及其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技术,考察了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就业之间的相关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就业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其中农业科技人力投入对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农业科技财力投入对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作用尚不明显;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短期波动受到农业科技财力和人力短期变动的影响不明显,其短期变动主要受前一时期非均衡程度的影响,当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就业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9.60%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至均衡状态;农业劳动力农外转移就业不是农业科技财力和人力投入增加的格兰杰原因,但农业科技财力和人力投入的前期变化能解释农业劳动力农外转移就业变化情况。最后是基于实证研究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8.
史常亮  张益 《资源科学》2022,44(4):647-659
关于土地确权会促进还是抑制农村劳动力迁移,现有研究尚无定论。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将土地确权对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分解为失地风险降低效应和土地投资激励效应,利用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从宏观视角对二者关系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引入面板门槛模型探讨该影响效果在不同土地流转市场发展水平下的异质性。结果表明:①中国土地确权主要发挥了失地风险降低效应,有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外迁移,尤其是对常年外出和省外迁移的促进效应更大。②土地确权对劳动力迁移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和南方地区较强,而在中、西部和北方地区则不显著。③土地确权对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存在以土地流转市场发展水平为前提的门槛效应,当土地流转市场发展水平较低时,确权对劳动力迁移无显著影响;只有当土地流转市场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门槛值后,确权才会对劳动力迁移起到显著促进作用。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要以确权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城市化迁移,除了明晰产权以外,还须同步推进土地流转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1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个新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段进朋  钟文静 《软科学》2007,21(2):124-127
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后继乏力,城市和农业内部吸纳能力有限,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缓,使得我国小农生产方式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日趋尖锐,农业劳动者的资源难以增加,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工业品需求的扩张和就业的扩大,进而又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种宏观胶着状态可通过微观主体重塑,即农业企业化经营和资本化运作,在一个企业内部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同时发展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对此,政府必须给予相应的制度安排和财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