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中《思想晶德》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扫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茁勰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汉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芒打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  相似文献   

2.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让课堂回归生活,创设出符合学生认知的课堂情境;让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他们感知生活,提升感悟;还要根据教材内容安排参观、调研、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从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获得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3.
张丽花 《西藏教育》2011,(10):32-32
新教材的全新理念是:“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经验,从日常生活的事例人手,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  相似文献   

4.
熊静炳 《学周刊C版》2010,(11):140-140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是帮助学生成为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感悟人生的意义。教师要将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从而拨活政治课堂,促进思想品德的知行统一,即体现“在生活资源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5.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必须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用心灵感悟生活。只要学生将自己的生活和课堂紧密结合,思想品德课才会变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帮助学生学会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努力寻找生活中与思想品德课堂相关的内容,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相似文献   

6.
张明国 《生活教育》2013,(12):79-80
摘要:寒暑假是学生走进社会,感悟生活的难得时机,期间的点点滴滴都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好素材。但由于青少年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不够深入,正确的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思想上往往存在片面性和理想化,容易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生活感悟往往是零散的,不全面的,生活体验往往是肤浅的,模糊的,甚至是有偏差的。教师通过思想品德课堂,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引领他们在认知、体验、践行与反思中接受思想教育,是实现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有效途径。关键词:假期生活;品德教育;课堂  相似文献   

7.
思想品德教材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它一改生硬、陈旧、传统的说教方式,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在数学教学中,让生活浸润数学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引领学生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每位数学教师应重视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经历,联系学生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感悟数学和体验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有效性。一、生活素材浸润数学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相似文献   

9.
思想品德新课标强调教材的内容编排上要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理念。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去实施才能做到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充满生活韵味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数学来自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学生只有联系实际生活,才能感悟和有所得.在《百分数意义》这一课中,教师应基于教材,深挖知识内涵,找准知识生长点,帮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体验和感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百分数本质,从而在整体上构建和完善其知识体系.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学生获得积极的、有一定深度的课堂体验,实现真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郭雨花 《现代语文》2013,(8):101-102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这五个字简洁明了地阐述了生活与教育、社会与学校、教学与实践等之间的关系,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把语文教学融合在学生的具体生活情境之中,要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语文教学课堂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教学内容,并在体验中感悟和升华,从而达到构建精彩语文教学课堂之  相似文献   

12.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可以说,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的全部课堂。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并引导学生的幸福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可从教学过程注入生活元素,引领学生生活;让学生进行情境体验产生情感的高度共鸣,激情生活;课内知识辐射到课外活动,提升生活;时事新闻驻扎课堂活动,关注生活;动静结合信息化手段得到充分利用,践行生活。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生活是德育的出发地,也是德育的回归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无法将学生的生活原原本本地搬入课堂,只能设计一些类似于学生生活或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力图打破思品课堂中以单纯的灌输为主,远离儿童生活的"纯道德的教学模式”。当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类生活”的课堂场景,即从“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生活经验中走入课堂,唤醒真实的体验,教育价值就以生活经验的形式沉淀在儿童的思想意识里,这正是品德课堂有效教学的必然追求。  相似文献   

14.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情景,通过培养学生收集生活中各类数学信息的能力,提高青少年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在生活中主动体验与探索,联系生活,将生活问题带进课堂形成数学问题;充分表现自我,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认识数学、学习数学、感悟与应用数学,提炼现实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源于数学,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15.
小学品德教学的实效性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一线教师的一个难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这就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在实际教学中,关注现实生活,构建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才能真正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生活滋养语文,语文丰润生活。生活中的点滴都可以成为语文课堂的切入点,融入生活的语文课堂才会让学生有真实的性情流露和深刻的生命体验。聪明的教师会把自己在生活中的灵感引进语文课堂,促使学生感悟生活,捕捉生活的体验,这样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是富有厚重张力的课堂。我的课堂常常馥郁着生活的馨香,激荡着创新的灵感。  相似文献   

17.
夏华  隋萍 《山东教育》2011,(11):46-48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相对社会这个大课堂来说,课堂生活在时间上是短暂的,在内容上是狭窄的,要让学生对这个世界体验得深刻,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学生只有在课前对所关注的问题获得直观印象和比较深入的了解,才能获得初步的感悟道德认识。  相似文献   

18.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师应该把学科教育与学生的养成教育相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及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9.
学生的思想品德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与感悟。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以课堂宣讲为主的单一化教学模式,从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殊性出发,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情景体悟、角色体悟、活动体悟、情感体悟等策略,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良好的语言环境对语言的学习至关重要。在课堂中通过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展开英语有效教学,能彰显学科价值,让学生始终在感悟、体验、探究与实践的过程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