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万建中林晓平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民俗学学科主要学术手段是田野作业。从田野中来到田野中去,"田野作业"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过程,贯穿民俗学研究的始终。在赣南师范大学承办"2014年上半年全国高校网络培训计划名师(井冈学者)引领——民俗学课程教学与研究团队的培养和建设骨干教师高级研究班"上,围绕这一主题,12位中外知名教授从不同角度讲授了自己的田野经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俗学的发展与大学教育关系密切。民国初年的歌谣运动发端于北京大学,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民俗学进入中山大学学科体系,民俗学教学活动开始起步。20世纪30年代是大学民俗学教育的初步发展期,杭州等地的民俗学活动使民俗学学科意识和学科研究方法得到强化,民俗学课程在国内高校广泛开设。20世纪40年代以西南地区和解放区为典型代表的民俗学活动,促进民俗学学科继续向前发展,高校民俗学课程得以延续。民俗学在民国时期萌芽、初创和建设等关键过程中的不断积累,为新中国成立后学科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当今民俗学的学科追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是相通的,民俗学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了许多具体工作;检视民俗学的发展,我们发现民俗学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当前的保护工作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通过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去,民俗学一方面看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抓住机遇的民俗学有许多可以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是以我校民俗学学科为依托,在2003年4月建立的社会学民俗学系基础上成立的教学研究型学院,拥有社会学一级学科所属的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等三个二级学科。其中,民俗学学科为自治区重点学科,是学校优先发展的特色学科,社会学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  相似文献   

5.
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 ,必需有自己的方法。中国学派方法之源在于中国学者探索中国民俗事象的实践之中。笔者撷择顾颉刚、钟敬文、姜彬、杨知勇、汪玢玲、段宝林等若干位学者的主要研究及方法 ,拟梳理出中国民俗学学派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科学中,民俗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1846年,英国学者汤姆斯(W.J.Thoms)正式提出了"Folklore"("民俗学")这个学术名称,由此奠定了这门学科的基础,1878年成立的英国民俗学会(Folklore Society)则是这一领域的最早研究机构。民俗学传入中国是在"五四"新文  相似文献   

7.
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必需有自己的方法。中国学派方法之源在于中国学者探索中国民俗事象的实践之中。笔者撷择顾颉刚、钟敬文、姜彬、杨知勇、汪玢玲、段宝林等若干位学者的主要研究及方法,拟梳理出中国民俗学学派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创建美术民俗学谈了自己的构想,包括美术民俗的定义,研究对象,基础理论,特征,功能,以及研究方法等。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俗学的发展与大学教育关系密切。民国初年的歌谣运动发端于北京大学,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民俗学进入中山大学学科体系,民俗学教学活动开始起步。20世纪30年代是大学民俗学教育的初步发展期,杭州等地的民俗学活动使民俗学学科意识和学科研究方法得到强化,民俗学课程在国内高校广泛开设。20世纪40年代以西南地区和解放区为典型代表的民俗学活动,促进民俗学学科继续向前发展,高校民俗学课程得以延续。民俗学在民国时期萌芽、初创和建设等关键过程中的不断积累,为新中国成立后学科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作为民俗学人,我们不满意民俗学的现状,我们批评国家没有给予民俗学应有的位置,我们对民俗学可以为国家的学术事业和文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充满期待。所以,我们冀望把民俗学纳入国家的学科建设项目,通过民俗学的发展来双赢、多赢地回应各方面的期待。  相似文献   

11.
《怀化学院学报》2013,(4):F0002-F0002
怀化学院民俗学学科是2011年怀化学院批准成立的校级重点学科培育点,挂靠于湖南省优秀社科基地“湖南省民间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12.
从民俗学的角度审视,对于"城市民俗学"的概念,可以有多种解释。本专栏这组文章以"城市民俗学"为主题,以北京市传统社会的民间信仰和传统工艺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探讨相关民俗与城市社会的关系,力图以此拓展城市民俗学的研究领域,丰富城市社会史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学术参考。传统民俗学侧重研究现在与过去的关系,现代民俗学也要研究现在与未来的关系,而在研究未来文化方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出于高校课程教学的需要,民俗学教材编写成为教材建设中的重要内容。20世纪80年代至今,民俗学教材数量可观,民俗学教材建设集中表现在基础理论教材、专题性教材、跨学科民俗学教材以及国外民俗学教材的译介等方面。近40年来,我国民俗学教材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相似文献   

14.
本文拟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考察中国民俗学研究本体的构成。所谓纵向维度即时间维度;所谓横向维度即空间维度。从时间维度看,中国民俗学研究本体是由古代民俗文化和当前传承的民俗文化构成;从空间维度看,中国民俗学研究的本体是由多民族民俗文化和多区域民俗文化构成。中国民俗学研究本体呈现出多元化或多样化特色,具有丰富而深广的内涵。任何学科的学科体系中本体研究都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它是任何一个学科得以成立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对于民俗学学科本体构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意义与方向历史民俗学是民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民俗学是研究历史上的民俗事象与民俗理论的学问。历史民俗学是具有世界文化意义的新兴学科,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注意对历史民俗学的研究。历史民俗学在中国尤其具有民族文化建设与学术建设的现实意义。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女性研究从一开始就具有民俗学语境,至五四时期,民俗学中的女性研究取得了一定数量的成果。本文试图从民俗学向度对五四时期的中国女性研究进行梳理,以探寻中国女性研究的某些特点与研究传统。  相似文献   

17.
重出立证法由日本学者柳田国男提出并使其发展成为日本民俗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后经过千叶德尔等学者在长期民俗调查实践中的批判和修正,最终使重出立证法的研究方法不断完善,丰富了日本民俗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体系。重出立证法应用到中国民俗学学科体系建设中富有借鉴价值,将为中国民俗学研究提供新的思维视域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8.
提起日本的民俗学或民俗学史,首先会想到三个人,一位是日本民俗学鼻祖柳田国男;另一位是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对口承文学、宗教等予以解释的折口信夫;还有一位是对民俗学领域的物质文化做过贡献的原财界著名人士涉泽敬三。当然,构成民俗学主流的还是柳田与折口,其中,柳田的民俗学是日本民俗学的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19.
湖南民俗学研究,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起步,历经三个大的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多学科、全方位的综合性研究局面。其中,以傩文化为代表的精神民俗研究和以荆楚文化为代表的区域民俗研究名列全国前茅,在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口承语言民俗及民俗学的其他领域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湖南民俗学研究与全国的发展态势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基于国内外的学科大势,尤其需要在范式转型、主攻方向、领域拓展和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发生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20.
本期汇集的8篇文章,是我所供职的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在职或输送到国内不同单位工作的同仁们,对国内民俗学学科建设工作的一次近距离温习的结果。我要肯定地说,这些都是作者个人的认识,不能全部代表国内各单位民俗学学科点的观点,但他们都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在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一代宗师钟敬文先生门下,经历了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