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秦始皇是中华帝制的缔造者,他创立"皇帝"名号,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主张以"法令"治国并且统一臣民的言行思想.秦始皇的政治思维以"一"为典型特征,秦制便是对"一"政治理念在组织制度上的实现.秦始皇推崇法家却未独任法家,他以现实主义态度对先秦各派政治思想综合利用.从历史发展轨迹看,秦始皇是先秦政治思想和制度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2.
尉缭,战国时期的魏国人。在魏国日益衰败的情况下,他在魏国却得不到重用,因此他来到秦国。他以“离间计”献策秦王嬴政,从而破坏了六国合纵,使秦免遭亡国之危;同时“离间计”作为军事手段的补充,使秦兼并六国得以顺利进行;而且尉缭入秦后,他的军事思想贯穿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过程中,为秦始皇统一六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斯是秦代著名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在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起了重大的作用;秦统一后,李斯辅佐秦始皇,为健全和巩固封建性的中央集权制度,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能明其画,因时推秦,遂得意于海内,斯为谋首,作《李斯列传》。”可见,司马迁对李斯的历史功绩是给予了充分肯定的。李斯的业绩与秦始皇相始终,在除旧布新的激烈斗争中,李斯所表现的卓越政治远见和大刀阔斧,锐意改革的才能,为秦始皇肯定和支持,秦始皇的建树和李斯的政治活动是分不开  相似文献   

4.
略论扶苏     
当前,在研究先秦儒法斗争史的过程中,人们经常要涉及到一个历史人物——扶苏。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当秦始皇出外巡游、病危垂死之际,曾下诏想把帝位传给他,但是,他并没有继承帝位,秦始皇一死,隐藏在秦王朝内的奴隶主复辟势力代表赵高,便假借始皇名义矫诏害死了他。这样,在秦王朝内部奴隶主复辟势力与新兴地主阶级反复辟势力的  相似文献   

5.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是秦王朝的开国皇帝。赢姓,赵氏,名政,是秦庄襄王之子。他出生在赵国的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在13岁时登王位。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开始亲自处理朝政,建立了第一个多民族国家。他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不仅创立了君主专制制度,使中国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并进入了中央集权的帝制时代,还在经济和思想方面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为以后各朝各代的封建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自古以来,从古至今,对秦始皇的评价问题一直众说纷纭。本文从秦始皇功与过两方面对秦始皇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6.
秦统一天下,将原秦国的政治—社会模式加诸六国,这与六国士人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发生冲突。秦以强力推行其化政策,引起了士人阶层的普遍反对。反秦战争中,士人积极参与,对亡秦兴汉功莫大焉。然而,汉初,士人却多不见用。他们备感失落之余,却未沉沦,通过“为学”和“为客”两个途径,达成了自身的个体自觉,并充分展现了自己的事功精神,完成了由“士人”向“士大夫”的过渡。  相似文献   

7.
秦始皇“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乃秦国自孝公以来兼并扩张的结果,前后历时一百四十余年,有着长顺充分的准备,因而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如何巩固和建设这样一个领域广阔的封建统一国家?秦始皇缺乏思想和政策上的准备。他没有如同《吕氏春秋》那样对未来统一帝国的制度设施作出全盘的设想,加之秦始皇五十而逝,过早地剥夺了他总结统治经验的机会。这一切,不能不使秦始皇在秦王朝的巩固和建设上连连失误,酝成了二世而亡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8.
秦始皇"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乃秦国自孝公以来兼并扩张的结果,前后历时一百四十余年,有着长期而充分的准备,因而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如何巩固和建设这样一个领域广阔的封建统一国家?秦始皇缺乏思想和政策上的准备.他没有如同《吕氏春秋》那样对未来统一帝国的制度设施作出全盘的设想,加之秦始皇五十而逝,过早地剥夺了他总结统治经验的机会.这一切,不能不使秦始皇在秦王朝的巩固和建设上连连失误,酝成了二世而亡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9.
秦始皇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非常注意从历史中挖掘资源为己服务,在制定社会制度、文化政策方面表现出了强烈的历史意识。但其视史学为个人的精神财产而非广大民众的精神财产,采用“焚书坑儒”的极端专制方式消灭民众对于统一之前的历史记忆。秦始皇这种对史学采取的正面利用和严格限制的两手政策,使其没有建立起与大一统政治格局相适应的思想体系。西汉学者陆贾和贾谊立足于秦始皇的史学政策对秦亡汉兴问题的探讨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邯郸梦记》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一部重要作品,作者依据明代官场生活的实际状况,塑造了堪称明代士人代表的卢生形象。又通过卢生一生穷通荣辱的遭际变化,批判了明代官场的恶浊现象,解剖了卢生式文臣武将自私卑污的灵魂,对明代士大夫的家庭生活、夫妻关系也做了客观性描写。更为重要的是,这部戏剧对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进行了认真思索,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邯郸梦记》是人们考察明代官场和士大夫阶层心灵变化的一个重要媒介,思想蕴含丰富。  相似文献   

11.
秦、西汉在北方地区的农业开发,具有政治意志明确,人力物力调度有效,层次文牍式组织管理严整等特点。开发不仅实际效益突出,又因北方农业性社会环境的拓建,也为国家处理内地社会矛盾、应对局部自然灾害的袭击提供了回旋余地。但以农业生产为惟一的营略北方的思想,则显露出秦汉王朝认识和处理社会基本问题上的历史局限,而在农业开发获利的同时,也孕育着只重攫得、无视地力环境承载度等种种严重隐患。  相似文献   

12.
秦汉时期人类开发活动对河套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暖湿期农业文化向北扩展是顺应干预型的综合开发,有其合理因素。阴山南麓,河套冲击平原,鄂尔多斯黄土高原相对适宜的生存条件和气候环境,决定了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青藏高原隆升,引起北方干旱和地质时期沙漠的形成、发展。第四纪环境是形成荒漠化的基础。临戎、三封、窳浑三城所在的乌兰布和北部古绿洲消亡的直接原因,可能与黄河干流改道有关。秦汉时生产力相对低下,处初垦状态,人类活动并没有对当时的生态环境构成威胁。其影响不应过于夸大。  相似文献   

13.
秦朝重视运用法律规范社会经济行为,内容宽泛而具体,有利于经济活动有序进行和巩固封建经济基础,但政府的过分干预,抑制了商品经济活动,特别是商品经济活动自身内在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逐一考察了潏水神禾原河道开凿时间的五种说法.提出这一人工河道是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开凿的新观点.着重评析了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唐初杜正伦开凿说.指出杜正伦所开人工河道仅是潏河左岸靠近神禾原一、二级台地上的一条灌溉渠,与神禾原北侧的潏水干流不是同一条河道,与"凿原而通"的潏水神禾原河道绝无关系.  相似文献   

15.
管理学视野的先秦法家治道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先秦法家的治道思想以法家价值论、人性论、历史论、知识论为基石 ,构成了法家管理思想的哲学观 ;法家治道以道为本 ,以国之治强为目标 ,以法为行为标准 ,以势为运行力量 ,以术为操控方法 ,法、势、术结合 ,构成了法家思想的管理观 ,即包括管理的本质观、目标观、行为观、组织观、控制观 ,以此构建了管理型法家的治道模式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与秦观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第五回作者以秦观的字“太虚”称幻境,意在暗示秦观心性思想与“太虚幻境“陆质内涵的关联;二、小说中有秦观后裔无锡秦家的影形;三、秦观的诗词对《红楼梦》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战国中期,周王朝已经衰落不能号令天下,诸侯中老牌霸主魏国也已衰落,新的强国秦、齐、赵先后崛起,称王已不再显赫,于是秦国率先称西帝,而送东帝给齐国。由于燕国为了达到报齐国灭国之仇,派间谍苏秦到齐劝说齐王废除了帝号,再加上其他各国不愿秦国强大,然后合纵攻秦,迫使秦国也废除了帝号。最终造成了齐灭宋国,激怒了各国,形成了合纵攻齐的态势,秦国由此形成一强独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楚、秦墓葬所反映的葬俗进行了比较,揭示了楚、秦葬俗的区别与联系,楚、秦两个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葬俗,两国文化都受到周文化较深的影响,但由于两国兴起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使他们都较早地突破了周礼的羁绊,在这方面秦国比楚国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19.
义渠考     
义渠为战国时代不同于华夏民族的一支少数民族。其与秦国战争不断,最终为秦所灭。秦昭襄王、宣太后和义渠关系复杂。关于义渠的族属争论较多.或以之为戎、或为狄、或为羌。然戎、狄皆为对异族的泛称,义渠为羌说论据亦不充分。义渠本身就是族称。为其族自称.和匈奴、鲜卑等民族一样,既是国名,也是族名,最后成为氏名。义渠地域包括今陕西、甘肃、宁夏的大部分。然义渠王城及活动地区主要在汉北地郡,今甘肃宁县西北。  相似文献   

20.
biángbiang面秦人最喜爱的一种面食,“biáng”字。作为表达声音的字充分体现了秦人的强音特点,这个字由十个文化元素组成.包含了秦人秦地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向人们传达出秦人特有的文化信息,并承载着秦人的精神和品格。所以,biáng字就是秦人在秦地借助秦音创造出来的充分反映秦人性格品质的秦字。biángbiang面是遍布秦地独有的地方面食,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biángbiang面应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