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东晋初年出现的《搜神记》是我国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据《晋书》卷八十二《干宝传》可知,干宝撰《搜神记》凡30卷,每卷都由若干篇微型小说组成,旨在“明神道之不诬”。可惜,这部志怪小说后来散佚了。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比较通行的版本是汪绍楹根据清代张海鹏《学津讨原》本为底本整理而成的校注本。汪注广征博引,重在考源钩沉,对于底本文字上的脱误,只作了必要的校正。对于江校本的订补工作,吴金华先生曾撰写过《<搜神记>标点杂议》和《汪校本<搜神记>拾补》等文章,今重翻此书,发现书中仍存在着一些校点方面的问题,酌举5例,以…  相似文献   

2.
为了对介词有个系统的认识,通过将八卷本《搜神记》与同时代文献《朱子语类》,以及其他两个本子的《搜神记》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介词的发展、继承。  相似文献   

3.
题名为《搜神记》的小说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大致有三个版本:二十卷本,八卷本和敦煌本。前两个版本,历代研究成果颇丰,而对于敦煌本,或许是仅存一卷的缘故,历来鲜有问津,基本上都是依附于敦煌变文之后,没有独立的定位。文章从语法这一角度,选取几个颇有代表性的代词、介词,旨在说明敦煌本《搜神记》的年代在变文(一般认为是晚唐五代)之前,其内在语言风格统一,反映的大致是中唐以前的语言面貌。  相似文献   

4.
本文据《搜神后记》、《幽明录》、《宣验记》、《冥祥记》,析理了佛教文化与南朝志怪小说之交涉,及其对后世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六朝小说有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大类,但在《隋志》中,志怪小说见录于史部,志人小说见录于子部,这表明二者的文体不尽相同。以《搜神记》和《世说新语》为例,《搜神记》具有史书性质,却夹杂着不少虚构的成分;《世说新语》是小说文本,却又与历史纠缠在一起。处在史学与文学的边缘,是《搜神记》和《世说新语》共同的文体特征,但二者在结构篇幅、情节安排、语言风格等方面也有不同。  相似文献   

6.
《宋定伯捉鬼》,课文注称出自干宝的《搜神记》,我认为不妥。 《搜神记》是我国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作者干宝,字令升,河南新蔡人,生卒年不详,但主要活动于东晋初年。《晋书·干宝传》说他“性好阴阳术数”,“撰集古今神祗灵异、人物变化,名为《搜神记》,凡二十卷。”作品借助神异题材,运用想象、夸张手法,显示了奇异怪诞的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7.
《搜神记》绝非一般用作消遣的志怪小说。创作《搜神记》时,干宝采用了部分史书中的材料和正统的史家笔法。不论是叙事模式还是记述风格,《搜神记》都体现出较为浓郁的史家色彩。《搜神记》的创作意图极其复杂,其中的主要角色龙形象多变,有同类所生,有人类胎生;有作乱妖孽,有显圣神灵,但每一种形象都是屈居在得道人类之下的,《搜神记》中的龙同时具有吉祥尊贵和预示凶兆的两面性,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8.
《搜神记》作为魏晋时期志怪小说中比较完整的一部,它对中国志怪小说、传奇、戏剧及明清小说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目前的学术界对其研究却不甚完备。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作进一步研究:一、《搜神记》的话语生成空间;二、从创作意旨、题材两方面进行再认知。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虽然《搜神记》中文本故事情节大多相对简单、艺术构建还很粗糙,但这都是由小说自身发展的区间所决定的。我们若从其"以明神道之不诬"的创作意旨上看,客观上它对当时人以及后人广见闻、泛涉猎还是大有裨益的。所以我们说《搜神记》堪称中国叙事文学(这里多指小说、戏剧)的武库之一。  相似文献   

9.
《搜神记》在志怪的同时也在记侠,塑造了一批侠客的形象.《搜神记》在侠客形象的身份(社会的与性别的)、行侠主题和行侠处所等方面皆有一定的特色.《搜神记》中的侠客形象对于研究六朝志怪和后代的侠义小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关于《搜神记》,尤其是其中的敦煌本,我们之前从语法和词汇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但是除了敦煌本,世间流传的还有干宝本和稗海本。三种版本之间的关系,是否杂糅互错,如何流传,以及前人的研究情况,并没有进行专门的阐述。文章从版本流传等方面,着重分析题名为《搜神记》的这几个主要版本从何而来,怎样发展,前人的研究值得借鉴和思考之处。  相似文献   

11.
二十卷本《搜神记》的构成及整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今本《搜神记》二十卷辑录自唐宋时期各类书,辑录手段高超,语科构成复杂,真伪参半,不便于使用。从语科学与古籍整理的角度比较各种类书引用材料之间的异同,《搜神记》存在着辑录上的诸多问题,大有重新辑录之必要。  相似文献   

12.
六朝志怪小说袭承上古神话,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六朝志怪小说的数量很多,现今保存下来完整或不完整的(包括后人辑佚的)共有四十余种。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托名汉朝东方朔的《神异经》、《十洲记》,晋朝张华的《博物志》,王嘉的《拾遗记》,苟氏的《灵鬼志》,干宝的《搜神记》,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  相似文献   

13.
《搜神后记》旧题十卷本,陶潜作,明代此书重新出现时,却存在一卷本和十卷本两个版本系列,一卷本不见于目录书,其原因是一卷本其实相当于十卷本的第一卷,在考察《搜神后记》的作者时,两个版本系列的区分开来是一个关键问题,从书中出现的年号,唐人类书的引用,以及书中所反映出来的作者的思想,可以确定一卷本确为陶渊明所作,而十卷本则是后人撰辑的。  相似文献   

14.
干宝以史学家的身份写《搜神记》,使得小说与历史互相掺杂,增强了《搜神记》的真实性,同时《搜神记》一书也真实地保存了当时民间的一些古代礼仪习俗的资料,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作品的社会背景与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5.
敦煌写本《韩朋赋》记录有非常完整的韩朋夫妇的爱情悲剧故事。过去研究韩朋故事,只能追溯到东汉末年的《列异传》。两晋之际干宝的《搜神记》所记载的韩朋故事比较完整。但《搜神记》所记的韩朋故事与敦煌本是两个系统,前者是文人案头文学系统,后者是民间韵诵文学系统。1979年,敦煌出土了西汉后期的韩朋故事残简。汉简韩朋故事,在情节体制上接近敦煌本,而不同于《搜神记》本。《说苑》中保存了一则先秦时期敬君夫妇的婚姻悲剧故事,其情节单元及体制与汉简中的韩朋故事及敦煌本韩朋故事接近,是同一类型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过程中的变异。  相似文献   

16.
《搜神记》是我国志怪小说的鼻祖,共搜各类神怪故事464则,本文按其内容作了分类,进行评述,并指出了《搜神记》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采访近世之事”的《搜神记》(二十卷本)中有很多接近当时口语的成分,是研究魏晋时期汉语的重要资料。《搜神记》中保存了晋代当时很多的常用语汇,为后世研究当时词汇面貌提供材料;常用词的运用则可以为我们研究中古时期汉语常用词演变情况提供语料。  相似文献   

18.
《搜神记》是六朝最著名的志怪小说,堪称中国志怪小说之经典。《搜神记》记载了一些先秦人物的事迹,如王子乔、曾参等人,有些人物的确切身份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相似文献   

19.
《搜神记》约在朝鲜半岛三国中后期相继传入高句丽、百济、新罗。朝鲜中古时期的叙事文学也从《搜神记》等中国志怪小说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三王墓》故事是《搜神记》最精彩的一篇,如果把《三王墓》故事与高丽中期朝鲜中古时期一些相关的叙事文学进行梳理,可以探明朝鲜叙事文学传统形成过程及中国唐前志怪小说对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搜神记》和《聊斋志异》都是以描写鬼怪妖异为内容的文言志怪小说,分别代表了六朝和清代文言小说的最高成就,《聊斋志异》在继承《搜神记》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它吸纳唐传奇的文体特征,以传奇法志怪,在艺术成就和思想内容上都达到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