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学《灰雀》时,我没按教学参考的现成答案(小男孩捉鸟是错误的,小男孩放鸟是知错就改的表现)进行教学,而是立足课文,紧贴学生心理特点和学生生活实际,另辟新途,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文中的实情是天气严寒,灰雀怕冷(列宁说的话)。在此基础上理出课文的明线:列宁喜看灰雀(一种成人的爱延伸发展)驻足仰望→面包渣和谷粒喂养→担心惋惜→焦急寻找→归来问好。借助想象,激发兴趣,各抒己见,理出暗线:小男孩喜爱灰雀(经常来看)→捉养(是爱的深化,决不等于伤害)想象小男孩恐怕灰雀被冻死,捉回家里小男孩不是“高大全”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2.
《灰雀》是小语课本第五册第五组的一篇讲读课文。在该文中共出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列宁,一个是小男孩。有些老师认为该文中描写列宁的笔墨很多,因此该文的中心人物应该是列宁,对于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我倒认为该文的中心人物应该是小男孩,理由是:一、从课文的主要内容看。该文主要叙述这样一个事件:灰雀欢跳—→灰雀失踪—→灰雀复现。而这一切的“幕后操作者”是一位小男孩,由于他的偷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灰雀》是一篇老课文,讲述了列宁、灰雀和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小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中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  相似文献   

4.
《灰雀》是一篇讲读课文,我这样教学: 一、初读课文,了解梗概。读后提出: (1)这篇课文写了几个人物?都是谁?(两个人物,一位是列宁,一个是小男孩。) (2)课文中通过一件什么事将两个人联系在一起?(丢失一只灰雀) (小结:通过灰雀的丢失和再飞回来,反映了列宁和小男孩的不同心情)  相似文献   

5.
以读代讲突破难点──《灰雀》一文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江苏洪泽县实验小学唐文国《灰雀》一文是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五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同时也写了一个小男孩在弄宁的爱鸟思想影响下,把捉回家的灰雀又放回公园,列宁...  相似文献   

6.
《灰雀》记叙了一个小男孩在列宁爱鸟言行的影响下,把捉回家的灰雀又放回树林的故事。小男孩从捉灰雀到放灰雀有一个心理变化过程,但是课文并没有把它直接写出来,而是蕴含在小男孩的言行中。三年级的孩子  相似文献   

7.
听课一得     
教例三年级《灰雀》(师出示句子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 :“多好的灰雀呀 ,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师 :同学们想一想 ,列宁为什么要“自言自语”?生 :列宁很喜欢灰雀 ,灰雀不见了 ,他心里觉得可惜 ,嘴里就自然说出来了。师 :不错 ,除了这点 ,还有其他意思吗?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生 :我想 ,列宁是有意说给小男孩听的 ,列宁可能猜到小男孩捉了灰雀。师 :列宁为什么要“自言自语”呢 ,反过来直接问一问小男孩是否捉了灰雀 ,再让他放了灰雀不行吗?生 :如果直接问 ,小男孩一心慌不承认就难办了。生 :直接问会伤害了小男孩的自尊心 ,就算他听劝…  相似文献   

8.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人教版上册)上有一篇课文叫《灰雀》,讲的是列宁、小男孩与一只灰雀之间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一、文本教学解读 《灰雀》讲述了列宁、小男孩和灰雀之间一个温暖的故事:列宁发现公园里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的失踪与小男孩有关,他没有直接批评小男孩,而是通过交谈的方式让小男孩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放回了被捉的灰雀.故事赞扬了伟人列宁善解人意、对小男孩尊重与呵护,以及小男孩的诚实与可爱.  相似文献   

10.
《灰雀》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课文有两条表示人物情绪变化的线索:一条是列宁喜爱灰雀,灰雀不见后他焦虑、担心、惋惜,及至以后重见灰雀的欣喜;另一条线索是小男孩做了错事,见到列宁后他慌张,想说出真情  相似文献   

11.
教完《灰雀》一课,我不仅被小男孩的诚实和勇气所折服,更惊叹于列宁的教育艺术。当列宁发现公园里丢失的灰雀与小男孩有关时,他不是质问,不是批评,而是借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  相似文献   

12.
一篇课文的教育功能往往是通过文中的一个或几个人物形象来实现的,像《列宁和卫兵》中的列宁和卫兵,《倔强的小红军》中的陈赓和小红军,《灰雀》中的列宁和小男孩。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作物(或中心人物)的特点,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如何分析一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教师各有自己的看法,现编发步宏彦、周泽锋、徐宏三位教师对《灰雀》一文主要人物的分析,供大家参考。《灰雀》的中心人物──列宁  相似文献   

13.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坚定地说。这句话在文中很重要,起着过渡的作用。从上文对话中可看出列宁的爱鸟之情引起小男孩由犹豫、逐步悔悟,到告诉列宁“灰雀会飞回来,它还活着”,到坚定回答“一定会飞回来”,准备将灰雀放回自然怀抱的这种心理转变过程。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小男孩满带负疚之感,是“一定会飞回来”对自己将灰雀捉回置于家中惭愧心情的继续和加深。“灰雀又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文中没正面写小孩放鸟归园,而用的是讨论方法:小男孩是个诚实的孩子,“一定会飞回来”  相似文献   

14.
《灰雀》以_曲折尽致的笔触叙写了灰雀的可爱、不见、再现。相应地表现了列宁的爱鸟之情和小男孩的负疚之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教学时以情为纲,提挈全篇,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先解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公园里白桦树上有三只灰雀,它们的胸脯或“粉红”,深红”,色彩美丽;它们欢蹦乱跳。引人注目;它们的歌声婉转动听,所以“非常惹人喜爱”。列宁养病期间每天到公园散步。“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被这  相似文献   

15.
窦超 《河北教育》2002,(12):33-33
《灰雀》叙述了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一个小男孩放鸟回归的故事。体现了列宁对孩子的爱及小男孩改正错误由喜欢鸟到真正爱鸟的变化过程。本文以“爱”这一情感主线贯穿全文,是一篇思想教育性很强的课文。为了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我采用抓主线、创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自读自悟的方法,通过感情朗读、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教学开始,引导学生回忆课文主要内容后,我用多媒体映出画面:三只美丽的灰雀在枝头跳跃鸣叫,飞舞追逐,梳理羽毛,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自由与…  相似文献   

16.
《灰雀》是九义教材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主要记叙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体现了列宁爱鸟,但更爱诚实的孩子.作者在具体描述时,别具匠心地安排了两条表示人物心态变化的线索:一条是列宁的心态变化,另一条是小男孩的心态变化.在教学《灰雀》一文时,我们如果能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这两条线索,有机地进行各种训练,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对体会文章的中心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灰雀》围绕灰雀这一小动物,记叙了小男孩在列宁的感染之下,把灰雀送回大自然的一个小故事,突出反映了列宁热爱大自然、爱护鸟类的美德和小男孩诚实的品质。怎样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受到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呢?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18.
最近 ,听了一位老师的《灰雀》第 2课时的教学 ,觉得她的可取之处就是有目的的让学生多读书。《灰雀》一课计 1 3个小节 ,第1小节在上节课教学中已经完成 ,其余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 2至 1 0小节时 ,教者采取了四个层次的读。第一层次 ,让学生默读 ,要求学生把灰雀上哪儿去了的有关句子画下来 ,然后教者用投影打出列宁和小男孩对话的句子 ,再指名读 ,接着问 :“从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答 :“小男孩本来不敢告诉列宁灰雀上哪儿去了 ,后来打算放回灰雀。”也有的学生说 :“灰雀被小男孩捉去了。”这一层的读主要是…  相似文献   

19.
课文《灰雀》与《司马光》 《掌声》 《手术台就是阵地》四篇构成了三上第八单元的阅读篇目,共同演绎"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的人文主题. 初看课文题目《灰雀》,似乎容易让人以为这是一篇写动物的文章.但通篇读后,"灰雀"的确是全文的关键角色,联结着列宁与小男孩,推动着故事的进展.简明流畅的情节中,满...  相似文献   

20.
灰雀     
灰雀□福建省福州师范一附小陈曦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列宁影响教育男孩把那只灰雀放回公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一种诚实的表现。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学习读懂句子的方法,能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