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育法制观念相对于整个法制工程而言是先导性和基础性的工作。西方法治思想源远流长,而中国人治思想极为丰富。当前中国官方和民间存在着法制观念的诸多障碍:官方视法律为管制民众的工具,持片面的“秩序观”,对法制采取“机会主义”和“便利”态度,盛行官场“潜规则”;民间“情”重于“法“,迷信“关系”,缺乏权利观念和争讼意识。官方和民间的观念障碍又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培育法制观念既是渐进的,又是紧迫的。  相似文献   

2.
“法制”与“法治”这两个概念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经常出现。它们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 ,也有一定的区别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正确指导学生区分和理解这两个概念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材 ,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法治观念 ,学会依法办事。一、“法制”与“法治”的含义辞源第 1 794页对“法治”与“法制”的含义作如下解释 :法治是谓根据法律治理国家 ,相对“人治”而言。晏子春秋谏上 :“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狭于今 ,修法治 ,广政教 ,以霸诸侯。”而“法制是指法令制度。国语周中 :‘今陈国道路不可知 ,田在草间 ,功成而不收 ,民罢于逸乐…  相似文献   

3.
“法无明不为过”法制原则的理论基础,源自于西方法学家民主法治思想;其本质是民主和法治对法律精神的内在要求。在中国确立“法无明不为过”法制原则,是中国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新中国法制史上“法无明不为过”法制原则在曲折中发展,但最终会将“法无明不为过”法制原则在中国正式确立。  相似文献   

4.
党的一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又将此写入宪法。“法治”与“法制”,虽然仅一字之差,但从内涵上讲,即有很大的区别。“法治”与“活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法治表达的是法律运行的状态、方式、程序和过程;而法制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是“法律制度”的简称。现代法治的概念包括如迭律的至高权威,法律的公正性、稳定性、普遍性、公开性和平等性,法律对权力的制约与对人权的保障等一系列原则和基本要求2迭制则不必然地具有这些内涵。只要有法律和制度存在就有法制存在,但不一定就是实…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的法治思想是对邓小平法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世界法制明的成果的积淀。他从“法制”的单一提法到“法制”与“法治”的同时提出,直到提出“依法治国”,是对“法制”内涵认为的拓展提升,体现了“法治”的人民性和广泛性,明确了“依法治国”的主体只能且最终是人民群众,真正的法治国家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讨论金批《水浒》中关于长篇小说情节、结构艺术问题的三种理论命题:“移云接月”法、“水穷云起”法和“缓中生急”法。此三种命题既有各自独特的理论内涵。又照顾到了通篇的布局问题:其相对于中国古代传统之批评方法而言乃是一种批判的继承,而相对于西方现代文论而言又不乏其理论的预见性。  相似文献   

7.
答卷人:王怡(上期每月一卷制卷人) 1.我们通常所说的“法治”和“法制”有什么区别,“法治”和“依法治国”是一回事吗? 一般认为,“法治”(rule 0f law)是指一种法律的统治,意即将法看作政治生活中至高无上的一种现实力量,一切国家权力必须低于它,服从它,并来源于它。而“法制”(rule by law)是指一种借助法律进行统治的方式,这是把法律看作一种工具,一种比其他统治手段更符合理性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8.
法治并不是纯粹的法制问题,其中至关重要的还涉及到作为主体的人的现代化问题。人的现代化意味着思想、意识、价值观等方面与现代民主政治的协调,这离不开教育的潜移默化。因此,法治的建构,与作为培养法治人的现代教育体制紧密相关。探讨法治建设应关注“法外”话语。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全民普法活动的开展,使我国公民对法的认识,开始由“法制”向“法治”转变,公民法律意识也随之提升,逐渐达到对法律的崇尚和信仰,转变为法治意识。而探讨提高公民法治意识的路径,最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校自治权面临两个维度:相对于国家而言的独立性及被监督性以及相对于组织成员而言的自主管理性及被监督性。高校自治权是一种社会行政管理权,具有公权与私权相混合的特质。高校自治权源自契约及法律,表现为自治规章制定权和惩戒权等权力形态。行政法治通过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两个层面对高校自治权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11.
我国行政法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的行政法治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政府部门的法治意识和依法行政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这相对于依法治国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从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法制监督三个层面对我国行政法治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完善措施,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劳动者是首要的因素”是不矛盾的。首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仅是相对于部分劳动者而言,而不是相对于所有劳动者而言。劳动者可分为科技劳动者和非科技劳动者。科学技术相对于非科技劳动者而言是第一生产力。其次,科学技术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相对于其它行业而言是第一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在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上,韩非针对儒家的德治思想而提出了“务法不务德”的观点,其思想基础源于四点:1.“必因人情”,即由于人性是自私自利,骄于爱而听于威的,故而为善去恶不能希图道德感化,只能用法制;2.“称俗而行”。上古时代无经济利益冲突,用德可治,而当世财寡人多,弱肉强食,仍株守德治是行不通的;3.“权其轻重,出其大利”,在德与法之间必须以功利为原则进行权衡;4.“以刑去刑”,法治的目的在于救群生之乱,使强不侵弱,众不暴寡,达到理想道德社会。韩非的这些法治思想有一定的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律观念的变化表现在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就宏观而言就是治国观念的变化,即由第一代领导集体欣赏人治到第二代领导人强调“处理好人治与法治”的关系,再到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公开宣布要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与这一变化相联系的是在微观领域即具体法律制度、法制原则的确立和完善以及在这些领域法律观念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正说明了中国由人治逐步走向法治  相似文献   

15.
本从分析法制、法治与人治概念的内容入手,简要说明中国从“法制”概念到“法治”概念的转换历程,指出这一转换标志着中国法治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时期。  相似文献   

16.
法制与法治有区别又有联系,本文通过“法制”与“法治”的辩析,旨在阐明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依法治国”思想的又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17.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传统的刚性管理而言的,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管理者采用教育、激励、引导、暗示等非强制性的工作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积极性,使其自觉地接受外部规范化的约束,以达到教育管理目标的工作方式。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的新特点1.教师权威及管理强制力的弱化。随着法治文明的发展,法制的健全,公民的法治意识的增强,教师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发挥作用。教师强制力的边际受到了的严格的限定。从教育管理的本质上看,更加强调服务。在计划经济时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管”,…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问题以理性精神为核心,具有“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双重特征。在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现代性问题的发展演进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明确的逻辑主线。以现代性问题为理论基础,我国法制现代化所面临的现代化与西化、法的现代性与法律传统、法治与德治等许多问题都能得到的有力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从礼孝、法制、人才等三方面深入地探讨了孝文帝的政治思想,特别是举贤任能,亲疏并举的用人制度,以及礼法并重,赏罚分明,“法为治要,民命尤重”的法治思想.尤其值得今人倡导和借鉴的是:以健全的尊老、养老制度而体现的“孝道”既能净化社会风气,又使之完成“孝”的其他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0.
建设法治中国最重要的就是要建设法治社会。而软法是法治社会不可或缺的元素,应当根据法制统一的原则,把民间规则等整合为软法,并纳入国家的法治体系,使其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以适应复杂多元的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并回应法治中国的新要求。软法与国家法治体系整合的基本要求,是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思维,并在此基础上,制约软法、保障软法的实施。软法与国家法治体系整合的途径:一是创立软法制定与实施的程序规则,作为与国家法治体系接轨的桥梁;二是完善软法实施的组织机构体系,并与国家法治体系执行系统接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