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正式载入党的决议。这标志着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日益走向成熟。依法治国方略,是在继承前人正确的理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法制思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法制思想阐明了法制与社会主义、法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民主与法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邓小平法制思想的精髓就是依法治国,厉行法治,是当代中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3.
法制与法治有区别又有联系,本文通过“法制”与“法治”的辩析,旨在阐明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依法治国”思想的又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的法制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包括民主与法制、经济与法制、人治与法治、教育与法制等等方面。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直接指导思想。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我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对邓小平法制思想的重大发展。二十几年来,我国法制的建设与发展,正是在邓小平法制思想的指导下顺利进行的,研究邓小平法制思想,对于认清我国现时期法治发展规律,明确法治建设方向,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就其法制思想谈一些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这是我党治国方略的重大进步。法治是人类进步与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 ;法治与法制含义上存在着差别 ;同时文章对影响依法治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法制文明渊远流长,在传统中国法律发生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浸透着浓郁的儒家文化思想,显现东方文化特有的精神气质,其中“礼刑结合”、“德主刑辅”是德治与法治并重的法治思想渊源。中国法制演变的逻辑,为今天我们加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宝贵的历史鉴借。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法治思想是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思想源头,他提出的要以法治代替人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等法治思想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法制建设进程,邓小平法治思想对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法治有共特定的内涵、作用和适用范围。法治与民主政治是不可分割的,法治的核心是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主要是依靠人民群众动用法律来管理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的确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吧国家,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实际行动。依法治国的价值不在“治官”,更不在“治民”,而在于人民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依法治国思想可概括为:治国安邦,要实现从个人到制度、人治到法治的转变;建设法治,要处理好民主与法制、执政党与法、权力与法三对关系;厉行法治,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些思想解决了为什么要实施法治,如何建设法治,如何推行法治等重要理论问题。坚持邓小平的依法治国思想,对于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我国今后发展的一项根本任务,这是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特别是总结“文化大革命”的痛苦教训得出的结论。为了这一任务的顺利实现,党的十五大报告根据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理论,进一步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把它做为治国的基本方略。1999年召开的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修改宪法时,把这个问题写入了宪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这一新的宪法条款以及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两个概念──法治和法制,就是本文要进行分析的重点。虽然在一般法学理论的教科书中…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治国方略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后,应当采取何种治国方略来治理国家,是一个长期没有得到科学回答的历史性课题。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社会不需要法律”,到列宁、斯大林的“法律工具论”,从毛泽东的“人治加群治”,到邓小平的“靠制度治国”,再到江泽民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社会主义国家治国方略经历了一个折的演进过程,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1.领导人正确的法治观是实现法治的关键;2.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法治,必须探索适合国情的具体形式;3.社会主义国家现法治是一个逐步而又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法制建设思想是毛泽东、邓小平法制建设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是伴随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而逐步完善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制建设目标,并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统一的法制建设理念,创新并发展了"依法治国"理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在江泽民法制建设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依法治国"方略得到确立,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政府"依法行政"的意识逐步增强。江泽民法制建设思想进一步奠定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制建设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自成体系、博大精深,时至今日,仍在影响和制约着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一座巨大的思想宝库,它对当前我国的法治建设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那些积极向上的因素融入到当代中国法律文化中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服务。  相似文献   

14.
普法教育一直是我国法制建设及法治进程的重要部分,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法制初成时期,还是1999年后法治国家的初创时期,它都占据了重要地位,特别是"一五"到"五五"的普法活动,更凸显了普法教育的巨大作用,这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总结"五五"普法教育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后的普法教育工作,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法制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拟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我国的法治建设及普法教育进程,总结五个五年普法活动的主要经验与不足之处,并对今后普法工作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法制理论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在跨世纪时期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第一次明确做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决策和奋斗目标,从而形成了我国21世纪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理论."十六大"报告中再次重申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重要目标,这不仅是整个人类社会数千年来的共同文明成果,也是我国近代一百多年有识之士的治国梦想,更是我党在21世纪实现法制的政治宣言,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法制理论的伟大创新.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的法治思想是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思想。他根据中国建设成现代化国家的任务,将建设法治国家作为改革开放的目标之一,在经济建设中完善法制,推进从进行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在文化建设和创新中促进法治化的进程,创造法治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的法治思想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深刻总结和理论创新,其内容涉及到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任务、立法、守法、法制教育等各个方面,是我国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18.
对“以德治国”内涵的理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泽民“以德治国”思想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安邦治国的基本方略。“以德治国”思想的丰富内涵包括对道德在规范中的地位作用,“治国”层面的道德建设,以什么“德”来治国,“以德治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定位以及道德建设发展诸问题等内容。  相似文献   

19.
“以德治国”不是传统治国手段的重复,而是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与现代人类文明成果三大源头的综合创新,具有深厚的理论根源。新形势下,“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具有一致性,二者结合反映了市场市场经济内在必然要求,都是不可或缺的治国手段。当前,要处理好二者关系,必须充分利用传统德治中积极的内容,在发挥德治对社会成员内在观念引导作用及法治对社会成员外在行为调整作用的同时,必须在实践中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即实现德法并举。现阶段德法并举最有效措施是:政府运用立法、执法、法律宣传等手段促进德治与法治的结合;发动群众制定并实施各种道德守则、公约,法律予以支持;从严治党,使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成为遵守法律与实践道德的表率,成为德治法治相结合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重大命题,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思想进行深刻阐述,从逻辑结构上明确了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以宪治国是核心、法律实施是关键、司法公正是生命线、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是最高价值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思想的提出彰显出我们党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坚定决心,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