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合成了一新型氯桥联铜配位聚合物[(μ-Cl)Cu(BBPY)]+ n [BBPY:2,6-二(2-苯并咪唑基)吡啶],经 X-射线衍射法测定其结构,属单斜晶系,P2(1)/c 空间群,由氮、氯原子与铜(II)配位,氮对铜(II)配位形成两个五元环,构成中心铜与配位原子的畸变锥形结构,通过氯原子的 Cu(μ-Cl)Cu 桥联作用形成一维链铜配位聚合物。  相似文献   

2.
在溶剂热条件下,以自制的柔性1,6-双(苯并三氮唑)己烷(BBTH)为桥联配体,以溴离子为第二桥联配体与过渡金属Cu(I)合成了一个结构新颖的配位聚合物:{[CuBr]2(BBTH)}n(1),通过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固体荧光光谱、热重分析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和研究,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该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晶体属于四方晶系,空间群为I4(1)/a,晶胞参数a=b=18.0352(18)A,c=13.6749(13)A,V=4448.0(8)A3,Z=8。结果分析表明,中心铜原子与两个来自配体中的氮原子和两个桥联溴原子进行配位,形成一个变形的四面体配位模式。该配合物中两个溴原子以μ2-桥联模式连接相邻的两个铜原子构成一维Z形无机链,进而配体(BBTH)采取μ4-桥联的模式连接该Z形无机链形成无限的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3.
衣康酸、邻菲啰啉和硝酸铜在乙醇-水溶液中反应得到一种新型Cu(II)-邻菲啰啉-衣康酸三元配合物,即[Cu(C5H4O4)(phen)2]·(H2O)1.5·(C2H5OH)0.5(C5H4O2-4=衣康酸根),并经元素分析,IR和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每个Cu原子与分属于2个邻菲啰啉配体的4个N原子和来自衣康酸根的2个O原子形成配位数为6的畸变八面体CuN2O2.配位分子间通过芳环π…π堆积作用形成一维超分子链.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配合物[Cu(DPA)μ-NO3]n.3nH2O(1)(DPA=2,2’-联吡啶胺)合成、结构和光谱性能进行了描述。(1)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中心金属离子CuII处于扭曲的四方锥的配位环境中:一个DPA上的两个N原子和一个NO3-的两个O原子位于四方锥底部平面,轴向位置由另一NO3-的O原子占据。每一个NO3-的两个氧原子与CuII鳌合,且另一氧原子与相邻的CuII配位形成一维Z型链结构。链与链之间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在bc面形成二维结构。此外,我们运用TG-DTG热分析技术结合红外光谱对其热分解行为和热稳定性进行了探讨,并对其热分解反应进行了非等温动力学计算,得到了相应的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配合物[Cu(DPA)μ-NO3]n·3nH2O(1)(DPA=2,2'-联吡啶胺)合成、结构和光谱性能进行了描述.(1)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中心金属离子CuII处于扭曲的四方锥的配位环境中:一个DPA上的两个N原子和一个NO3-的两个O原子位于四方锥底部平面,轴向位置由另一NO3-的O原子占据.每一个NO3-的两个氧原子与CuII鳌合,且另一氧原子与相邻的CuII配位形成一维Z型链结构.链与链之间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在bc面形成二维结构.此外,我们运用TG-DTG热分析技术结合红外光谱对其热分解行为和热稳定性进行了探讨,并对其热分解反应进行了非等温动力学计算,得到了相应的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6.
一、原子的电负性电负性这个概念是 Pauling 最先提出来的。他定义电负性为“分子中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少化学家曾对它作过各种解释。较受欢迎的一种解释是:“除了两个原子相同和带有同样取代基以外,两个原子成键的电子云是不对称的(相对于该键的垂直等分面),电子云基本上不是向键的这边就是向键的那边移动,这要看哪个原子(核加电子)对电子云有较大的引力,这种吸引就叫电负性”例如,在 BrCl 分子里电子云向 Cl 这边移动,以致于在 Cl 旁发现电子的几率比在 Br 旁的大,也就是 Cl 对电子云的吸引比 Br 大,Cl 的电负性比 Br 大。从元素周期表看:右上角的原子电负性最大,左下角的原子电负性最小。电负性的近似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一维链状锰配位聚合物[Mn(C10H8N2)Cl2]n,该配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是a=1.7757(2)nm,b=0.91776(11)nm,c=0.69953(9)nm,β=111.895(6)°,V=1.0578(2)nm3,Z=4。每个锰离子周围有4个氯离子和2个由2,2’–联吡啶提供的氮原子与之配位形成畸变的八面体配位构型。相邻两个锰离子通过两个氯离子相连,将配合物扩展成一维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8.
利用N-对甲苯磺酰甘氨酸与钐(Ⅲ)盐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链状配合物[Sm2(tsglyO)6(H2O)4]·3H2O(tsglyO=N-对甲苯磺酰甘氨酸),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晶体结构.配合物中,两个Sm(Ⅲ)原子[Sm1、Sm2]分别与N-对甲苯磺酰甘氨酸的羧基氧原子及水分子配位,形成双核单元结构.N-对甲苯磺酰甘氨酸采用双单齿和双齿鳌合桥联配位模式将双核单元连接在一起形成一维聚合链.链间通过氢键作用力组装为3D超分子体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VSEPR理论进行了修正,从而更合理地解释了VIA族元素作为配位原子的共价化合物以及其它含有双键、叁键等多重键共价化合物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0.
配位化合物是形成体(中心离子或原子)与配位体(分子或离子)以配位键结合而成。配位化合物中的配位键,一般而言,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孤对电子成键:例如[Ag(NH_3)_2]~ 中,Ag~ 与NH_3间是孤对电子成键。 Ag的价电子层为4d~(10)5s~15P~0,Ag~ 的价电子层为4d~(10)5s~05P~0·Ag~ 与NH_2成键,是Ag~ 的一个5s~0和一个5P~0进行sP杂化,组成两个空的sP杂化轨道。每个空的sP杂化轨道,接受一个NH_2中的N原子提供的一对孤对电子而形成σ配键。图示于下:  相似文献   

11.
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碳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4个氢原子分别位于正四面体的4个顶点,当甲烷分子上的1、2或3个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后,由于原子之间的相互影响,键长、键角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就不再是正四面体结构了,当4个氢原子都被氯原子取代之后,4个碳氯键的键长相等,空间伸展方向对称,又形成了正四面体结构。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配合物[Cu(C9H7NO3)(phen)2](OH)·4H2O·0.75CH3OH(其中C9H7NO3=马尿酸,phen。邻菲哕啉),并利用X谢线单晶衍射仪确定了其结构。该配合物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在配合物中,每个Cu(II)离子与一个马尿酸阴离子的一个羧基氧和两个邻菲哕啉的四个氮原子配位,形成五配位的畸变的三角双锥结构。配体马尿酸的羧基O原子与配体邻菲哕啉芳环上的H原子通过氢键连接成三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有关分子或离子中大π键的判断屡次出现在全国高考化学试题和各地模拟考试化学试题中,那么到底如何确定分子或离子中大π键呢?1形成大π键的条件1、形成大π键的原子必须在同一平面上.即中心原子采用sp杂化(直线形分子)或sp 2杂化(平面三角形或V形分子).2、这些原子要有互相平行的p轨道.  相似文献   

14.
二甲基亚砜((CH_3)_2SO)与CuCl_2在25°条件下按照2∶1摩尔比在乙腈溶液中反应成功合成二甲基亚砜氯化铜配合物[(CuCl2OS(CH3)2]n.配合物通过了元素分析,1H NMR和X-ray衍射表征.晶体结构表明晶体为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nma.化合物晶胞参数为a=8.0444(6),b=11.5351(8),c=11.3520(8),V=1053.39(13)1H NMR和X-ray衍射表征.晶体结构表明晶体为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nma.化合物晶胞参数为a=8.0444(6),b=11.5351(8),c=11.3520(8),V=1053.39(13)3,Z=1,F(000)=588,Dx=1.833Mgm3,Z=1,F(000)=588,Dx=1.833Mgm(-3),μ=2.93mm-1,R[F2>2(F2)]=0.018,wR(F2)=0.050.化合物中的Cu原子采用近SP3d杂化,Cu原子与周围的三个氯原子和两个来自于DMSO的氧原子配位形成扭曲三角双锥的空间构型.铜原子之间通过氯原子桥联而形成空间网状的结构.  相似文献   

15.
一、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判断常见金属原子的活动性顺序为:K、Ca、Na、Mg、Al、Mn、Zn、Fe、Cr、Ni、Sn、Pb、(H)、Cu、Hg、Ag、Pt、Au从左到右,金属原子的还原性逐渐减弱,对应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逐渐减弱;Fe3+氧化能力介于Hg2+、Ag+之间。二、根据非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判断常见非金属原子的活动性顺序为:F、O、Cl、Br、I、S、P、C、Si从左到右,原子的氧化性逐渐减弱,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逐渐减弱。通常情况下,Cl2、Br2分子的氧化性比O2分子强,是由于O2分子的键能比Cl2分子、Br2分子键能强的缘故;高温下,O2分子的氧化性比…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现行无机化学教材在铜的性质章节中普遍认为:Cu(?)CuX_2(X=Cl,Br)而高中化学教材则明确指出:Cu+Cl_2(?)CuCl_2铜是29号元素,价电子构型是3d~(10)4s~1,它可以失去一个电子形成3d~(10)4s~0电子构型的Cu~+,也可以失去两个电子形成3d~94s~0电子构型的Cu~(2+)。通常我们接触到的是Cu~(2+)化合物,但这并不意味着Cu~(2+)一定比Cu~+稳定,也并不意味着Cu的氧化产物就一定是Cu~(2+)化合物。按洪特规则,铜I的3d~(10)构型比铜II的3d~9构型能量低,从铜的电离能数据上看:Cu(g)-e~-→Cu~+(g) I_1=7.7eVCu~+(g)-e~-→Cu~(2+)(g) I_2=20.3eV在气态时,Cu~+要比Cu~(2+)稳定得多,氧化剂通常只能氧  相似文献   

17.
以Li4(CH3)4为例,说明四中心两电子键的形成及键合作用.对四中心两电子键的原子轨道重叠和电子云的分布及键级等进行讨论分析并对Li4(CH3)4的结构数据做出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8.
以Li4(CH3)4为例,说明四中心两电子键的形成及键合作用。对四中心两电子键的原子轨道重叠和电子云的分布及键级等进行讨论分析并对Li4(CH3)4的结构数据做出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9.
硝酸是重要的无机强酸之一。是生产化肥、炸药、染料的原料、在国防和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硝酸根离子NO^2-是一种多原子离子,有一个四中心六电子大π键П6^4,硝酸分子中,氮原子和两个氧原子之间形成三中心四电子大π键П4^3其结构如下:  相似文献   

20.
二氯二茂锆络合物的有效势从头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Barthelat有效势价电子从头计算法,对二氯二茂锆络合物的电子结构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1)络合物的HOMO能量的为-0.38409028(hartrees),主要是由二个氯配位体的Pz轨道构成;LUMO的能量为0.00749724(hartrees),主要是由中心金属Zr原子的dxy和dxz轨道构成;(2)电荷分布情况为:Zr 1.7821.Cl(1)和Cl(2)均匀-0.3966,Cp(1)和Cp(2)均为-0.4944;(3)键级为:Zr-Cl0.3103,Zr-Cp-0.19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