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消极地获取知识,而是为了让他们积极地获取学习的能力。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小学语文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在亲近母语、感受语言文化魅力的同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创新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伏荣超 《语文知识》2014,(12):56-59
关于“语文”有着不同的解释,无论将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还是“语言”“文化”,都离不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内的广义的“语言”。语文教育家朱绍禹说过:“语文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语言和思维从来都是相互依存的,离开了语言,思维将陷入混乱;没有思维,语言也没有了意义。所以,语言与思维互为工具和目的。听说读写既需要语言参与,又需要思维参与,语文是语言和思维的统一体。正如乌申斯基所说:“语言并不是什么脱离思想的东西,相反的,语言乃是思想的有机的创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中不断地发展起来;所以,谁要发展学生的语言,首先应该发展他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3.
一、语文教育的使命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4.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朱永新教授也曾一再强调:“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生命个体的成长需要高品位阅读的滋养。”语文课标指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注意积累语言材料”.  相似文献   

5.
霍万清 《新疆教育》2012,(23):43-43
中学语文的“文道”之争历来是教育界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中国历来有把语文教学作为“文以载道”的思道德教育工具的传统,而最近不少老师过于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最基本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语文应用能力。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影响下,中学语文教学对文本内容过多地拔高分析和条分缕析地讲解,为了应付频繁的月考、抽考、统考等各种五花八门的练习和考试,学生挤占了对语文教学内容学习的空间和大部分思考时间,忽视了培养最基本的语文实用能力。在走入社会的很多初高中毕业生中,很多人在语文能力的应用方面捉襟见肘:普遍存在着汉字书写错别字连篇,讲起话来不是辞不达意,就是哕嗦重复,写起文章来不是不知要写什么、无话可说,就是空洞无物。  相似文献   

6.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语文“听、说、读、写”整体训练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集中体现。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  相似文献   

7.
一、语言能力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语文教学包含多方面的因素,就学科的性质而论,目前尚有很多说法,但有一条:即语言作为载体的功能以及它作为语文课的主要对象却是大家公认的。章熊同志指出:“准确地说,语文课涉及的,木是“语言’,而是“语言的运用’,语文课传授知识、分析语言,不是要学生知道‘这是什么”,以获得某些概念为满足,而是要总结善于运用语言的人的经验,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它为什么这样’。”①叶圣陶先生也强调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没语文课以训练之。”这些论述揭示了两层意义:一是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8.
语文是“工具性”也好,是“人文性”也好,谁都得承认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然而,语言教学教什么,却一直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导致了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结果。对掌握了母语基本规律的学生来说,最需要的不是“××叫什么”,“什么是名词、动词,什么是××句式”之类,这些知识其实只是学习语言的手段不是目的;最需要的是种种言语体验。他们需要从不同的言语体验中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丰富多彩的人生,从而更好地感受母语,更好地运用母语。因此,如果说“教语言,而不是教语言知识”的提法让我们认清了过去语言教学的误区;那么…  相似文献   

9.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一种实践能力。语文教学的目标不是认识语言,而是运用语言;不是培养高谈阔论语言的人,而是培养运用语言的人。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便是“教学合一”。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时间,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0.
袁炜 《现代语文》2009,(9):30-31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是教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吉这一工具的能力。章熊先生说:“准确地说,语文课所涉及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的运用。没有注意到二者的区分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病之一。”  相似文献   

1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集中展示。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应付升学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那么,我们如何让学生乐于写作文,写好新作文呢?  相似文献   

12.
实践出真知。学生的语文学习也是如此。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著名的语文教学研究专家刘国正先生也说过“人们学习语言和掌握语言有个特点:语文能力的获得主要依靠实践,而不是依靠知识,更不是只有掌握了知识才能获得能力。”可见.如何强化学生语言实践.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一、走出语文教学目的的误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走出困境,走出低谷,无论是从“人文论”还是从“工具论”角度看都要首先走出教学中的“两个”目的误区,即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死记硬背语文知识;教师教学语文的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训练学生形成运用语言的技能,而不是仅仅教授书本上的知识,从而弄清语文教学是干什么的。什么是语文?语文就是对学生进行国语的教育,语文就是汉语的口头言语和书面语言的集合。从应用上看,口头语言表现为听与说,书面语言表现为读与写;从语言学看,内在为汉语语言,外在为语音、语流、…  相似文献   

15.
一、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   1.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规律性运转的命脉。   语文教学是一个“语言——思想——语言”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也是语文教学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终极目的,因而具有规律性。这个语文教学运转规律告诉我们:语言文字既是语文教学的入门处,又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归宿点、发展点。后一个“语言”与前一个“语言”在内涵上有质的不同:前者是教学凭借——必须抓住语言文字来教学;后者是教学目的——使学生扎扎实实地形成语言运用的能力。而作为这一过程转化的中介的“思想”虽然不是教学…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主体精神的培养,马克思认为:“不是每个人都是现实性的主体:只有当人具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并现实于作用于客体的时候,他才可能成为活动的主体,具有主体性。换言之,人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是需要培养发展的。”围绕主体的“才性、气质、个性、禀性、气力、声调、气度、风格、感情、才能”,古人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语言主体说。文气说与中学语文教学,对学生主体精神的形成和语言禀赋的建构具有直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人的发展是教育的主题词,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由学生、教师、文本三方组织的教学行为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灌输对象,也不是书本的“奴隶”,更不是教师的“应声虫”,而应该是主动自觉的语文实践活动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语文课堂把语文学习看作是一种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一种习得“能力”的过程。教师主要担当着一个语文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学生则成为被动的语言知识的接受者。这种单向传导式的、以注重语言知识传授而忽视语言能力和态度情感培养为特征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课堂教学的转型,需要教师把语文教学更多地视为一个学生主动进行言语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应从知识传授者变为语文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而要成为有效的教学设计者,语文教师必须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语文教育的本质规律,树立全新…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谓阅读教学就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即引导学生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个体语言的过程。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交给学生的应是“语文”本身,而不是“关于语文”的那些东西。检验阅读课堂教学的效果主要看三条:一是全体学生是否能够熟读(乃至背诵)课文;二是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本课的字词句;三是是否理解了课文内容,把握了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老一辈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知名老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明确强调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