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烟台随机抽取大学生1219人,探讨了大学生对交往成败结果的归因、期望和情感反应特点。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交往成败有不同的原因认知;大学生交往归因中成败因素的作用非常显著,年级因素只在IUC、ESU两项原因上存在差异,性别因素只在ESU一项原因上存在差异;大四学生在愿意邀请的主动性上明显低于其他三个年级,女生更愿意邀请他人,交往成功后的期望明显高于失败后的期望;大学生在交往成功后更多地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失败后更多地产生了消极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2.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认知、行为和情感相互作用的交往过程。教师期望效应作为一种情感效应,通过学习动机的方式激发和引导学习行为,实现师生间的良性沟通,对学习者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隐性推动作用。在深入分析教师期望形成、传递机制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以技术支持的混合式学习环境为研究载体,从教学活动设计的微观层面出发,探讨教师期望的合理传递对大学生学习态度在认知水平、行为倾向、情感体验三个维度的影响程度,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关于大学师生交往状况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大学师生交往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年龄、性别、成绩以及学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大学师生交往有重要的影响;师生交往对大学生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学师生之间的交往频率不高,在有限的师生交往过程中,男女大学生所获得的成就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高校教学交往和谐发展的困境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交往是高校师生交往发展的重要渠道.目前,高校的教学交往正经历着从冲突到和谐的历史性转变.但高校教学交往形势并不容乐观,科研化的教师评聘模式、单向化的师生关系模式、机械化的教学方式、单一化的教学评价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师生之间和谐的交往关系.和谐的教学交往是高校教学改革、教研改革的目标,更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必然需要.在提高教学交往的和谐性方面,文章给出了六条途径.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优良素质需要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养成,而师生的顺畅交往是教育环境和谐的基本因素。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加强师生交往,搭建信息沟通的心桥,将有助于解决大学生素质及其养成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包括师生交往,同学交往)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性别、年龄、成绩以及学生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有重要影响;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种种原因,大学师生之间交往频率不高,同学之间的交往深度不够,在有限的人际交往过程中,男女大学生所获得的成就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和谐师生关系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条件与保障。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和谐师生关系主要包括和谐的师生教学关系、伦理关系与交往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师生教学关系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谐师生伦理关系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谐师生交往关系推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相似文献   

8.
学生德性是在教育活动与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生生交往是大学生德性发展的重要条件.生生交往具有平等性、渗透性、渐进性、隐蔽性。应在重视师生交往的同时,更多地关注生生交往。  相似文献   

9.
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他人,在师生课堂教学互动中,教师往往偏爱成绩较好的学生、班干部和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而忽视与弱势学生群体的交往。调查发现,教师权威、教师期望、功利化的教育观念和家庭背景成为教师选择课堂互动交往对象的重要因素。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需要教师给予更多关怀,所以教师应该改善师生关系,给予每个学生适当的期望,改变功利化的价值观,正确认识学生家庭背景的影响,给予每个学生公平的交往机会,让学生幸福成长。  相似文献   

10.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内涵在不断演变,师生交往的形式与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媒介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原始社会的"师""生"交往以血缘关系为一般性媒介,未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交往制度;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之后,社会身份因素左右着师生交往,表现为师生交往内涵中的阶级化特征;近代以来,对货币资本的追求推动着师生交往...  相似文献   

11.
邓壵灵  唐蕾  周思  沈妙纯 《高教论坛》2022,(1):84-88,104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强调“主体—主体”的结构关系,其核心特征包括交往的主体间性、合理的生活世界和理想的语言情境。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视角,聚焦于交往过程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通过问卷法和访谈法,分析了当前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总体情况。从教师和学生两大角度探讨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工具理性占据师生“生活世界”;师生交往行为缺乏有效性;缺少对话性和情感性的互动情境。基于此,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善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对策、师生重塑价值理性、师生交往行为合理化、师生共同构建理想的互动情境。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平等对话、情感交流的过程,师生之间没有沟通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教师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大学生人格模仿的对象.大学生知识的需求和获取必须通过与教师的交往才能实现,大学生思想品德和优秀人格的形成也与老师的密切交往有关.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校要以关心人、塑造人、发展人为宗旨,转换学校、教育者、受教育者的角色,根据学生特点,对各自角色要重新定位.作为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学生对教师本身的想法和感受,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才能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互相关爱,真诚交往,共同探讨,交流体验.  相似文献   

13.
学会交往是学生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师生交往又是学生交往中的重要内容。进入初中以后,学生对老师无条件服从、信任和佩服的程度降低,开始有分析地认识和理智地对待教师。学生在师生交往中要求更多的独立和自尊,同时期望得到关心和抚慰。他们既反对刻板呆板和婆婆妈妈式的管教,力图自我教育和管理,又反对教师对自己冷漠放任、不  相似文献   

14.
师生交往是一种共同实践的活动及交互作用的过程。师生双方总是在共同的交往中相互沟通,进行教育或接受教育。师生之间的关系与交往状态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教育的双边关系,不仅能够影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而且对教师教学水平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也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影响师生交往的中介因素,印象管理对师生双方的发展与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探讨了师生交往不同阶段的印象管理,对建构积极、适宜的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表明:大学生与异性交往困扰在性别、年级因素上差异显著;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城乡、是否独生子女因素上差异不显著,在年级因素上差异显著;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总分与四个困扰因子彼此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大学生的待人接物困扰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相关不显著,大学生交谈困扰、交际与交友困扰、异性交往困扰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存在和显著负相关;人际关系困扰总分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师生关系是在师生互动中产生的,学生不是被动的受体,每个学生在交往中都发挥着主动性,这就会出现由于学生的一些个体变量导致师生关系对儿童影响的差异性,发现和关注师生关系对儿童影响的差异性能够帮助教师正确处理师生交往中的问题.综合前人在师生关系方面所做的研究以及笔者对学校中师生交往的观察,总的来说,师生关系对儿童影响的差异性在年龄和性别因素上表现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师生心理契约的建构是以"期望+责任+爱"的理论模式作用于师生双方的,它比一般的个体期望能更好的改善师生关系.师生心理契约的达成在于教师回归"教育者"本位居所,以实现师生精神的共勉与相契;通过师生对话与交往,深度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回归学生的话语系统,实现师生关系的融通.心理契约建构的根本在于爱的畅通无阻,爱可以迟到但永远不能缺席,爱应行使对现代教育的救赎.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849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得出了大学生感受社会烦恼行为的5个认知结构:一般交往中的社会烦恼行为、异性交往中的社会烦恼行为、公共场所中的社会烦恼行为、私人交往中的社会烦恼行为和课堂上的社会烦恼行为.同时探讨了影响大学生感受5类社会烦恼行为的4种因素:首先是性别差异,女大学生在前4类行为上感受困扰较重,最后一个行为相反;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在5类行为上均表现为困扰程度更重;非学生干部在第1种、第3种和第4种社会烦恼行为上比学生干部感受困扰程度重;没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在第2种和第5种社会烦恼行为上比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感受困扰程度重.  相似文献   

19.
师生关系是大学生在生活中需要面对的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师生关系处理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师生之间的正常交往,还会影响正常的高校教学秩序、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氛围等,甚至还会诱发一系列潜在的矛盾和不安定因素的出现.我国当前高校的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我们必须及早发现和解决.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交往理论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和交往活动,凸显了交往在人和社会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交往是社会发展观的基本范畴.马克思在广泛意义上使用了“交往”一词,把交往看做是人与人或人与人群共同体之间因为一定的目的,通过中介物进行的相互往来和交换、相互作用和制约、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各种活动及其所结成的广泛的社会联系.在马克思看来,交往既是一种交往关系又是一种交往活动.而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当代大学生日常管理中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大学生日常管理主要涉及到的是教师和学生就学生的日常管理进行交流活动,这种交流活动是基于师生交往基础上的交往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班级,教师和学生个体、教师和学生非正式群体、教师和学生干部、学生干部和学生、学生干部和学生非正式群体之间的交往,是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的实践运用,是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结合.因此,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交往理论于大学生日常管理当中,提升教师和学生交往的主体意识,以观念促行动;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交往的质量,进行有效交往;构建教师和学生之间交往的方式和方法体系,促进交往的信息化、现代化;创造教师与学生交往的生态环境,提倡和谐生态化交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