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亲近母语”的经典诵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耀 《生活教育》2011,(19):79-81
一、传统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传统语文教育特别强调"诵记"。"诵记"的方法在今天看来是有些机械的,从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述的私塾中的情景,可见一斑。但是"多接触、多熟悉"、"熟能生巧"却是学习语言的妙法。从心理与生理的角度看,"背诵"是儿童的专长,记忆力的发展是儿童成长的标识。有足够的"记忆"才会有他日丰富多变的理解;有儿童时期深刻的"死背"才有成年源源不断的"活用"。  相似文献   

2.
李诗家 《课外阅读》2010,(12):74-74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无疑强调了“多读”对文章内容理解的作用。然而,在教育不断发展并逐步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很多老师认为,“读读诵诵”的教育时代早已过去了,当今时代应当推行的方法理应是“精讲多练”。笔者认为,“精讲多练”的确重要,但提倡“多读”、“读读诵诵”的朗读教学法仍然不能忽视。很多东西,看一两遍,乃至三五遍,难于理解,但反复诵读,甚至达到熟记成诵,那就会是另外一种结果了。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极其重要的一环,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3.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和城镇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育历来重视“听、说、读、写”,可见阅读敬学在语文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诵读存在于中国语文教育史已有二千多年,它是一种语文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语文教学方法。从词源角度.我们可以对其作详尽解释。“诵”.《说文解字.占部》:“诵.讽也。从言,甬声。”“讽”,《说文解字·言部》:“讽.诵也。从言,风声。”可见.许慎把诵、讽二字互训。  相似文献   

6.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的教学设计立求从语文的视角去思考教学中的问题,从儿童的立场去审视教学,瞄准“教什么”,落实“怎么教”。  相似文献   

7.
一如果我们考察一下古代的语文教学,就会发现,在传统语文教育的漫长历史中,诵读作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一以贯之的。《周礼·春官宗伯下》记载“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其中的“讽诵”,就是进行吟诵、咏读的阅读教育。《礼记·文王世子》有“春诵、夏弦,大师诏之”,《墨子·公孟篇》中说儒者是“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可见,把“诵”作为语文教育的基本手段,这一作法由来已久。  相似文献   

8.
何惠英 《甘肃教育》2014,(15):118-118
正诵记教学是由语文学科的独特性质决定的,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手段,诵记方法因人而异,下面就常用高效诵记的六种方法作一介绍。一、首字诵记法首字诵记法就是把要诵记的诗文,用每句的首字引领,逐句连缀,仔细诵读,以至熟练。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对诗词的诵记。如,《古诗十九首》之《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中学学生出现的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的现象从原因上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诵记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强诵记教学能力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新课改高一语文必修1第九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最后一自然段梁实秋这样评价梁任公先生:“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其中“有学问,有文采”在这篇文章中显而易见,但“热心肠”表现在哪儿呢?  相似文献   

11.
整个小学教育是建立在对儿童的理解基础上的。在传统教育中,儿童并不是很重要的,以至于一直影响至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小学教师开始关注儿童,并且提出了“小学语文应该是儿童语文”“儿童是完整而又具有丰富可能性的人”等观点。一批一线教师开始实践、探索以儿童为本的教学,或称之为“儿童语文”,或说“服务型课堂”.或言“走向儿童需要的教学”..因此我们先后组织了“儿童语文课程”“服务型课堂”“怎样了解儿童的需要”等多个沙龙,以深入探讨走向儿童为本的教学与课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多少年来,基本的教学模式始终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  相似文献   

13.
童谣以儿童的视角反映世界,以儿童的口吻表现丰富多彩的社会,是儿童最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我校开发“传唱童谣”校本课程,组织学生传、记、唱优秀传统童谣,创编新童谣,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传唱童谣,耕耘心田,”一儿习之,可为诸儿流布”,学生在琅琅的唱童谣、诵童谣声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品行的熏陶,发展了语言,丰富了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4.
伍火震 《学语文》2006,(4):54-54
“诵读是我国语文传统方法之一”,“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读”。传统文言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之一是教师的诵读带动。因为韵味是从吟中来体会的,兴趣是从诵中产生的,语感是从诵中来积累的,素养是从诵中培养的。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是科学,是根据母语特点,遵循儿童学习母语的规律,让儿童学好语文的科学。语文教学也是艺术,是形象的、情感的、审美的、富有魅力的传承语文知识能力的艺术。由于母语凝聚了民族的精神和智慧,因此,中国的语文教育不仅是使儿童从“自然人”转变到“社会人”的教育,也是使儿童成为真正中国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李滨滨 《教师》2013,(36):32-32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和“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这要求教师从语文本身下工夫,让学生沉浸在博大精深的祖国语言里,感悟语言文字魅力,提升语文素养。语文课应该如何教,才能上出“语文味”呢?本文从奏响情感体验曲;奏响美感教育曲;奏响语感训练曲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我所提出的“新语文教育”指 的是“五四新文化精神”的“ 新”, 其实 质 ,就 是“ 真 实、自 由 、个 性” (五四新文化的传统)。我提倡回 归传统的语文教育,不是回归它的 “ 精 神 实 质 ”,而 是 它 的“ 原 则 方 法”。具体来说,是三个原则,“举 一反三 ” 原 则,“ 着力 于言 语”原 则 ,“ 吟 诵 与 讨 究 结 合 ”原 则( 传 统中国语文教育的传…  相似文献   

18.
“和美语文”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盛新凤提出并实践的教学主张。美的辞藻、美的音韵、美的意境、美的意蕴,和美语文从古今中外哲人中汲取精髓与智慧,旨在克服小学语文教育中诸多的极化现象,以一分为三的哲学观,求得对立统一,从和谐融通中实现语文教育的生态之美。多年来,和美语文在阅读教学方面逐步形成了“美不胜收、韵味无穷、有感而发、品味高雅”四大教学智慧。尤其是那“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构建的和美课堂,令人沉醉不已、深受启迪。  相似文献   

19.
何淑玲 《辅导员》2010,(20):44-44
宋代诗人苏轼曾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学中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境界,恰恰与苏轼“气自华”的境界有相似之处,也就是达到我们所要达到语文教育的总任务。  相似文献   

20.
史长禄 《学苑教育》2012,(20):41-41
儿童是一个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又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想象力和儿童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利用文本教材启发儿童想象“亮点”,利用写作实践拓展儿童想象空间,创设孩子喜闻乐见的文学情境,创造让孩子语文想象的机会,从而达到发展语文创造思维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