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任课教师向自己反映学生在课堂上的违规行为,我们姑且称之为教师的“告状”。班主任面对这种“告状”,往往感到棘手:因为“告状”者的身份特殊(是学生的老师同时又是自己的同事),处理重了,会伤害学生;处理轻了,教师会不满,影响教师之间的和睦。班主任如何恰到好处地应对这类情况,本文对此作一些探索。一、冷静面对教师的“告状”可以这样认为,自从有学校以来,学生在课堂中的各种违规违纪、不适当的行为,就一直困扰着学校、教师、家长。学生课堂违规行为既然是一个长期的、普遍性的问题,那么班主任就应该这样做。1…  相似文献   

2.
学生违反课堂纪律就采用消极的处理方法或进行体罚,学生上课捣乱就向班主任告状,师生矛盾自然会因此而激化.学生内心会对教师这种粗暴的管理方式非常反感,与教师交往合作的愿望因此而降低,教学效果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研究发现,良好的情感能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进入最佳状态,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们教师在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应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相似文献   

3.
"告状"行为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一种常见现象,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学生告状的动机主要有:向教师求助,维护利益;向教师求赏,表现自己;向教师揭短,满足自己;向教师试探,明辨是非。对学生"告状"行为的处理可以通过"当事人"、"总务组长"、班长、教师等多级处理的方法,同时开展形式各样的活动。  相似文献   

4.
班级管理工作历来是繁琐、复杂而又多变的.作为班主任教师,人人都希望自己的班级秩序井然,学生个个明事理、知礼仪,但那是不现实的,因为学生是有差异的.本文针对年轻班主任在对待班级事务时,因为年轻气盛,常常会有急躁心态,易会走入误区,我结合自己的经历,建议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多用"忍"字.  相似文献   

5.
"告状"在词典里有两种解释:一是当事人请求司法机关审理某一案件;二是当事人向另一人的上级、长辈诉说自己或别人受到个人欺负或不公平的待遇.学生的告状则是向学校领导或教师诉说自己受到的欺负和不公平的待遇,要求帮助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正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基本素质形成的开始阶段,是人格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对孩子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但在小学校园里,经常会出现学生来到办公室找班主任告状的事,让教师常常不胜其扰.这些"告状人"要么"振振有词",要么"满脸委屈",仔细梳理一下他们告状的内容,大多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谁在背后说我坏话了,做游戏时谁给我们捣乱了,谁打我、骂我了,谁把我的文具弄坏了  相似文献   

7.
吴昌洁 《班主任》2012,(5):14-15
正"告状"行为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中普遍存在,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让教师终日被鸡毛蒜皮的琐事困扰,更会影响良好班风的形成,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那么,班主任该如何应对孩子的"告状"行为呢?一、学生群体引导:培养包容之心案例:下课了,我来到教室,马上一大群孩子围过来七嘴八舌地汇报:"老师,刚才他推了我一下。""老师,她把我的铅  相似文献   

8.
如果把班级管理和班主任评优放在一起的话,那么这样的班级永远不会成为健全良好的班集体.如果班主任为了个人"评优"的动机被学生发现,学生会觉得自尊心受伤害,甚至觉得受人利用.他们会故意制造"恶性事件",公开和班主任对立,想方设法"拆台".因此,要正确处理"班主任考核"和"班级综合考核"问题.虽然学校规定的"考核分数"是班主任评优、得奖金的必要条件,但是,班主任对此应有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良心,只要是对学生负责、对学生家长负责、对学校负责,就可以了,"考核分数"不算问题.其实教师自己的"分数"也不用担心,只要努力付出,也会得到收获.  相似文献   

9.
一、在交谈中倾听、共情、理解学生的问题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对教师很依恋,碰到问题往往会立刻找老师“告状”,班主任听完后第一反应是“谁惹的事?”想立刻把始作俑者找出来,从而忽视了来“告状”的学生。这样会让学生慢慢忽视自己内心的需求.只通过外存的补偿来安慰自己。在心理咨询过程rfl,摄人性谈话往往也是陈述问题的时候,咨询师耐心、关注的倾听给予来访者很大的情感支持。咨询师抱持的理解态度和共情.呵以从一定程度上减轻来访者的压力,改变他们对问题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对每一个老师来讲,你的学生可能在你的班级里是几十分之一,但对每一个家庭来讲,这个孩子就是百分之百,就是父母头顶上的一片天!"因此,我深知教师的责任.而班主任工作是教师工作的根,班主任既是一个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又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得力助手.在班主任工作岗位上,我更加感觉到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我一边学习其他班主任的宝贵经验,一边积极思考如何做好自己的班主任工作.  相似文献   

11.
"休业式"是一个学期结束前的"最后一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一些学生往往会以各种理由缺席,部分家长还会对"休业式"表露出抱怨情绪,有些配班教师也会有所不满意.对此,班主任要在"善于尊重"上下功夫、做文章,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理解家长的正常想法,尊重配班教师的同等权利,调整自己的不适心态,预设活动的最佳流程,确保"休业式"能够顺利达成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2.
学生爱“告状”怎么办●武凤霞姜慧雁“告状”是存在于小学低年级学生中的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低年级班主任、辅导员平均每天都要处理十多起大大小小的告状事件,这就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的身心承受了过重的负担,出现这一现象的症结何在呢?探究其心理,主要...  相似文献   

13.
在强调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利的今天,一些学校出现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学生的现象.为了尽快遏制这种现象,<规定>不得不以法规的形式赋予班主任以批评教育学生的权利.不过其方式必须是"适当"的.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每天在学校中都会遇到许多的孩子米告状.教师处理的时候,往往会随意对学生发火,以及"粗糙"地解决他们的问题,结果往往是让学生对教师心生不满,或者敬而远之.学生事情处理得不好,就直接影响了下一堂课他们学习的状态,他们往往表现得心不在焉,甚至有的心中怀着仇恨的心理,在课堂上给老师捣乱.  相似文献   

15.
一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班主任,常常会"敏感"地发现学生的一些"违纪"行为.但如何把处理这些"违纪"当作一种自觉提升的过程,却值得研究.小伍老师,刚从科任教师接手初二某班班主任兼数学课.作为该班的语文课教师,我对他处理第一例学生"违纪"事件的做法感触颇深. 开学后,第二个星期一的数学课,当小伍老师讲"正比例函数的变化规律"时,猛然发现学生小A低着头在看什么.他快步走近一瞧,小A正拿着从武侠小说中撕下的几页纸在翻,顿时火冒三丈.可转念一想,自己才接手班主任工作,就先把火气压了下来,只是没收了那几页纸,继续讲课.  相似文献   

16.
告状是指小学生向老师报告自己受到侵害和他人违反规则的事件,希望得到老师帮助和处理的行为.教师对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处理影响教学及学生发展,也涉及教师的教学艺术.笔者通过观察和文献查阅对小学生告状的主要内容、心态类型和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教育与引导的建议,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班主任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而对于班主任来说,班级工作中最大的挑战则是如何处理好与"后进生"的关系.我们班主任老师要做到真心地对待自己的学生,用自己的言行去叩响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做足工作,因材施教,把握住"后进生"的心理特点.这样的话,就一定会让那些学生爱你、敬你、听你、懂你并围绕着你.真心地爱他们,会使他们在生活中,不断地体验人与人之间那种友爱、善良、公正、信任、尊重等美好的情感.从而,在他们人生成长的道路上,逐步形成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也只有做好这部分同学的工作,才能够保障整个班级健康的发展,才能使整个班级充满生机活力,才会让人感叹这样的教育是值得欣赏的,才会让我拥有无限的成就感.  相似文献   

18.
暑假,我带了一批学生去英国游学.在我们到达伦敦的第一天,当地学校就发给我们每人一张市区地图,并安排当地教师做班主任.这位班主任教师第一天花了一个早上,用英语教学生如何看地图,如何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寄宿家庭的位置,如何了解交通情况,并教会学生掌握"学校位置"、"街道名称"、"公共汽车站名"、"寄宿家庭地址"、"寄宿家庭主人姓名"等英语单词.学生对着地图,边看、边读、边记,学习兴趣浓厚,很快就掌握了这些生活中的单词和对话用语.然后,班主任教师把每个学生带到相应的公共汽车站上,告诉他们应该坐哪路车,到哪里下车等,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家"后再坐车返回学校.面对陌生的环境,学生怀着既兴奋又害怕的心情,忐忑不安又十分认真地念读、记忆街道、公共汽车站名、校址、寄宿家庭地址,并与公共汽车司机对话的单词、句型等.  相似文献   

19.
如今的学生很会相机行事:他们上班主任的课是一种状态,上其他教师的课又是一种状态.如果教师之间缺乏沟通,他们对某些学生的看法往往大相径庭--所以,这就需要班主任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以防止纪律的松弛从一两门"副课"开始.  相似文献   

20.
<正>在校园意外伤害事故处理过程中,班主任一定要全面关注事故中的每一个人。当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发生后,班主任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平静从容地应对。如果班主任在处理时怒气冲天,很可能让"受伤"的学生因担心而惶恐不安,也会让"惹事"的学生因心生畏惧而百般狡辩抵赖,这样既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也会增加自己的工作难度。同时,班主任要充分理解学生的情绪。小学生一般不会出现恶意伤害的想法,教师的理解和信任,会促进他们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