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象很普遍,对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成绩,心理健康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内涵与特征,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大学生学习倦怠的一些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学习倦怠是影响大学生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试图通过Siegrist提出的“努力-回报模型”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进行分析,找寻造成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降低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学习倦怠理论的研究,运用测量法和访谈法就天津城市建设学院1000名学生进行了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确实存在学习倦怠的情况,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当代大学生学习倦怠在性别、年级及专业类型上均存在差异性;影响学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因素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个人及人际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  相似文献   

4.
采用《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和《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问卷》对30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大学生学习倦怠在性别和年级上均无显著性差异;大学生学习倦怠在学科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按强度和预测程度看依次为:个人及人际关系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  相似文献   

5.
学习倦怠反映了高职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分析了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主要表现,通过问卷调查了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对造成学生学习倦怠的个人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家庭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降低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影响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采用《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和进行了调查,探讨了影响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因素。强,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对学习倦怠除直接影响外,《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问卷》对522名高职学生调查发现个人因素对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预测力最还通过个人因素对学习倦怠起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问卷法对西藏高校共26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西藏高校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并针对其学习倦怠现状提出改进策略。结果发现:(1)25.8%的西藏高校大学生存在学习倦怠;(2)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学习倦怠的行为回避、成就感低2个维度及学习倦怠总均分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3)学习倦怠影响因素中的个人及人际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对学习倦怠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可以解释学习倦怠总变异量的64.4%。建议从学生个人、社会、学校层面改善西藏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现状。  相似文献   

8.
目前,高校中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已经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让人深思.文章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角度对大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的现象探究原因.学习倦怠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9.
了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探讨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为减轻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心理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和《应付方式问卷》进行测量.结果显示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倦怠心理.并且学习倦怠与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开展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研究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深化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本文通过对天津农学院本科生学习倦怠情况的调查,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影响大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结合实际提出了缓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民办高校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和学习倦怠影响因素问卷对某民办高校学生进行调查,并根据学习倦怠影响因素问卷结果,提出改善民办高校学生学习倦怠现象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师范类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应对方式积极性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以及不同应对方式对学习倦怠的预测力。方法:对来自湖北省305名师范类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结论:应对方式是师范类大学生学习倦怠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的应对方式对学习倦怠的不同维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孟彩  梁燕 《职教通讯》2012,(23):72-75
通过用量表法研究了618名女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并探索了人格因素对女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结果表明:女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显著高于中间值,有明显的学习倦怠;一年级女大学生的成就感显著低于二年级女大学生;文科女大学生学习倦怠各维度显著高于理科女大学生,家住县城的女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情感低落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家住农村和家住县城以上城市的女大学生,家住县城以上城市的女大学生在行为不当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家住农村的、城镇的、县城的女大学生;生活费较高的女大学生学习倦怠水平高于生活费较低的女大学生。人格因素的内外向维度(E)和情绪性维度(N)是学习倦怠总分的有效预测变量,也是行为不当、成就感低的有效预测变量,情绪性维度(N)和精神质(P)则是情绪低落的有效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14.
徐慧 《辽宁高职学报》2010,12(3):103-106
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是当前高校较为常见的问题之一,然而有关研究并不多。引发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外部因素主要有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就业形势的压力,学校严进宽出的培养机制、有待改进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师素质的影响,内部因素主要有人格因素、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专业兴趣、人口学因素等一针对大学生产主学习倦怠的原因.社会应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为大学生择业、就业提供平台,学校要改进和完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学习倦怠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习倦怠是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引起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个人等因素都与学习倦怠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对学习倦怠的援助,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学生个人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调查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采用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对33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将学习倦怠总分按照升序排列,取前27%作为低分组,即低倦怠组,取后27%作为高分组,即高倦怠组;从高分组和低分组中各取10人进行访谈,将访谈结果进行总结对比,找出其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可行的干预措施.结果显示:大学生学习倦怠水平较高,行为不当最为严重;在性别上,女生在成就感低上高于男生;在年级上,大二学生的总倦怠高于大四学生,大二、大三学生的情绪低落高于大四学生;在学科上,理科学生的总倦怠、情绪低落、成就感低都高于文科学生;引起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体四管其下,共同努力,其中个体起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杨光 《教育与职业》2012,(35):77-78
学习倦怠现象在当今各类学生中普遍存在,高校也不例外。学习倦怠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自身发展、高校教学质量提高和社会和谐进步不可忽视的因素。文章阐述了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象及其危害,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并就新时期高校如何减少或消除学习倦怠行为、有效开展大学生激励教育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象很普遍,对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成绩,心理健康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内涵与危害,并提出了大学生学习倦怠的一些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学习倦怠是指大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从而感到厌烦,产生身心俱疲并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学习倦怠主要表现为:行为不当、情绪低落、自我成就感降低等.大学生学习倦怠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学校和社会需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倦怠问题.  相似文献   

20.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对西北内陆地区大学生自尊、自我效能感、归因方式与学习倦怠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自尊与学习倦怠及各因子在.0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总分及成就感低因子在.01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与情绪低落因子在.05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学业外在归因与学习倦怠总分及行为不当,情绪低落两因子在.0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学业外在归因、自尊、学业成功归因、自我效能感单独对学习倦怠的解释率分别达到13.3%、5.1%、1.9%和0.9%。学业外在归因、自尊、学业成功归因、自我效能感是学习倦怠的有效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