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研究从微观经济角度探索媒介消费支出的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在微观环境下,控制了其他变量之后,受众的收入、媒介使用时间、对媒介的态度是如何影响媒介消费支出的.通过QQ,获得基于广州市网民的1162个数据,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变量之后,三个自变量中收入与报纸,互联网的消费支出正向相关,而与杂志、电视、付费电视的消费支出无关.在对媒介的态度上,除了对电视的态度没有显著影响其消费支出外,对其他的媒介的态度都显著影响其消费支出,而且这些影响都是正向的.而媒介使用时间则与所有媒介的消费支出正向相关.  相似文献   

2.
中国受众媒介使用的地区差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新传播形态下的中国受众》来自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的问卷调查数据,对不同地域受众媒介使用行为的特征及差异进行比较研究.文章首先简要描述新媒介环境下中国受众对电视、报纸、杂志、广播和互联网等不同媒介的使用行为;继而,重点比较了31个省份受众媒介使用行为的差异,以及不同地区受众(东部、西部和中部)、省市县受众媒介使用行为的差异.由此,试图从纵向(行政级别差异)、横向(不同省份、地区)两个维度勾勒中国受众的媒介使用特征.研究发现;不同地区受众的媒介使用行为存在显著差异,而影响差异的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媒介竞争状况、区域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媒介依赖理论为参照,采用随机抽样电话调查方法,通过对安徽省淮北市民众的定量研究,发现他们的媒介接触和使用行为呈现出如下变化、特征和趋势:受众对媒介的依赖正在从传统媒介转向新兴媒介;除电视外,受众的媒介依赖与媒介信任之间,出现一种过渡阶段的反差现象:对新兴媒介相对依赖而不太信任,对传统媒介相对信任而不太依赖;受众对新闻的需求越大,则越依赖新兴媒介;受众越依赖新兴媒介,则越信任新兴媒介;作为新兴媒介的网络和手机,已取代传统媒介中的报纸、广播、杂志,与电视一道,构成了当代受众接受新闻的三大渠道;受众对手机这一新兴媒介的发展前景普遍看好;新兴媒介的依赖度与年龄、教育程度相关,但与性别、收入无关,即:越是年轻、高学历的受众,越依赖新兴媒介.  相似文献   

4.
居民的媒介消费金额与媒介产品的盈利模式有关。不同媒介产品的盈利模式有较大的不同,广播、电视的主要盈利模式是售卖广告,依靠免费内容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从而获取广告收入,因此居民在这两种媒介上的直接消费金额为0,更多的支出体现在时间上的消费。对电影来说,尽管目前存在有植入式广告、衍生产品开发等盈利模式,但是电影院线的票房收入依旧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人们必须付费才  相似文献   

5.
手机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大媒体",无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还是在受众生活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对媒介的依赖现象越来越明显。本文中将透过媒介的"高频化"使用、"器官化"发展、"奴隶性"依赖这三个方面的表征,深入探析受众媒介依赖的原因,探讨媒介依赖之于受众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赵子毓 《东南传播》2021,(2):116-120
文章根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的数据,运用有序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媒介使用与中国青年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在媒介接触中,空闲时间读书、读报纸和看杂志影响并降低青年主观幸福感,广播对青年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互联网的影响程度具有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在信息供应远过于求的当今社会,受众的独立性和选择性渐强,媒介竞争异常激烈。无论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还是互联网、手机所代表的新媒体,都不得不想方设法提高受众对自身媒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5,(10):22-29
本文运用日记法,以电视、广播与互联网为例,探索了媒介多任务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用餐和家务劳动是最常与媒介使用行为并行的两类活动。受众因素对不同媒介的多任务行为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性别、职业状况和月收入等人口统计学特征、精神质人格特征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的日均媒介多任务行为时长对媒介多任务行为耗时具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时空因素方面,日期、时间段和空间变量均对是否发生媒介多任务行为具有很强的预测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2010年天津市网民的35天日记卡调查数据(n=314)发现,在控制性别、年龄、学历、收入等条件下,网民的上网时间与传统媒介使用时间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替代关系,回归系数为-0.234 (p<.001).网民上网时间的增加会替代使用印刷媒体和视听媒体的时间.上网时间越多,读书时间、看电视时间以及看报纸时间相应就会减少.上网时间的变化对听广播的时间、看杂志的时间以及看电影的时间没有影响.性别、年龄、学历、收入等人口统计学特征变量对于网民上网时间和传统媒介使用时间的关系没有影响.网络与传统媒介的共用行为对于网民上网时间和传统媒介使用时间的关系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工业化和收入水平对媒介消费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考察中国不同地区(省份)的媒介消费形式(包括广告支出和受众消费)。与传统的相对常数假设(长期看,媒介消费占宏观经济的比重即媒介消费或广告密度是固定的)不同的是,本研究发现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和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综合影响着广告密度和媒介消费密度。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和收入水平高的地区,其广告密度和媒介消费密度均高于其他地区,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1.
信任是社会秩序建立的基础,其主要形态包括人际信任、社会信任和政治信任。大众传播媒介对信任的各种形态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往关于媒介使用与政治信任、社会信任的影响关系的研究多有涉及。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试图探究报纸、电视、网络、手机等不同媒介使用和媒介依赖与信任评价内在影响关系。研究发现,就信任评价而言,较之社会信任、政治信任,人际信任目前依然在中国社会信任中占据主要位置;就媒介使用与信任评价而言,无论是对人际信任、社会信任还是政治信任评价,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对信任评价的影响远高于作为传统媒介的电视与报纸;但就媒介依赖而言,报纸、电视、网络、手机媒介依赖与人际信任、社会信任变量各指标无显著相关,但是与政治信任呈显著相关。此外,对于人际信任和社会信任评价,媒介使用各变量对信任评价的预测力超过媒介依赖变量对信任评价的预测力;而对于政治信任评价,媒介依赖各变量对信任评价的预测力远超于媒介使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析我国受众的媒介公信力评价,以及公信力评价对公民政治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同时比较媒介可信度与媒介表现这两个常用的媒介公信力指标对四个因变量的预测效度.数据分析显示:1)电视仍然是公信力最高的媒介形式,互联网的可信度仅高于杂志;2)媒介公信力评价与社会问题感知、政治犬儒主义情绪、对新闻深度处理策略和个人意见表达均有显著关系;3)媒介表现评价对四个因变量的解释力度大于媒介可信度评价.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分层多阶段概率抽样方法,调查分析了媒介接触行为对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居民语言知晓字母词的影响.研究发现,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字母词知晓度高.接触汉语媒介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频率越高,知晓字母词越多,说明了媒介在引进与推广字母词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吴美娜  项国雄 《新闻界》2005,(5):48-49,47
媒介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人的行为方式还表现在对人的思想、文化的影响,新传播技术的威力不但会重塑媒介产业,同时也会影响到依赖媒介生存的世界.本文中大众媒介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大众媒介;新媒介则是指手机、摄录机、电脑等新兴媒介以及以互联网、万维网技术为依托的网络媒介.新媒介的出现使得传播形式得以改变,人们运用媒介和媒介内容的方式也会随之变化,媒介不再威力无比,受众不再软弱无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CGSS2017的调查数据,将人口统计因素、经济控制因素、社会交往因素以及媒介使用因素作为测量母亲角色主观幸福感的多个维度,建立有序回归模型后得出结论:母亲群体的主观幸福感主要受经济控制因素和社会交往因素的影响;在衡量主观幸福感的媒介使用因素中,报纸的使用与电视的使用对母亲群体的幸福感提升有着显著且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电视受众媒介素养与民主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电视受众的特点一是人数众多。截至2006年底,中国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6.23%①。二是均质分布。电视受众无法勾勒出清晰的面目,电视不像杂志,杂志有明确的定位,受众具有职业的(财经杂志)、收入的(消费杂志)、性别的(时尚杂志)特点;也不像报纸,报纸发行受到地域的限制;也不像广播,广播更多属于通勤和有车人群。电视受众的分布最为广泛,在"村村通工程"之后,电视已经覆盖到中国最为媒介所遗忘的偏僻农村。  相似文献   

17.
乌镝 《记者摇篮》2009,(7):65-65
随着互联网事业的蓬勃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形式逐渐得到广大受众的认可,其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广告收入不断攀升。根据全球知名媒介和资讯集团尼尔森2009年3月在上海发布的2008年全年广告花费监测结果显示,2008年中国互联网广告收入达到史兀前例的132亿元人民币。虽然与电视广告巨无霸似的4318亿元人民币和报纸广告的780亿元人民币无法相比,但已经超过杂志广告的104亿元。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网络广告的增长幅度依然达到了42.1%,远超三大传统媒介(电视、报纸、杂志)17%的增长率。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电视市场报告》(2003—2004)显示,2002年,在电视与广播、报纸与互联网的竞争中,电视依然占有绝对优势。受众在电视上的消费时间远高于其他媒介。这似乎在强化着中国电视独步江湖的媒体“盟主”形象。但是在这种繁荣喧哗的背后。我们不得不反思当代中国电视发展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北京市大学生抽样调查数据,发现大学生对传统媒介和数字媒介公信力的评价无显著差异,但在具体评价维度上,大学生认为数字媒介信息量更大、反映群众意见更加充分、揭露坏人坏事更加有力;在新闻类型方面,大学生更倾向于相信传统媒介上的经济、文教和科技新闻;对于政治、社会、娱乐新闻等,则更倾向于相信数字媒介上的报道。同时,从受众角度分析媒介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发现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媒介公信力评价没有显著影响,但媒介使用情况对传统媒介公信力评价有显著影响;大学生对不同媒介公信力的评价与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前景的态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0.
采用2005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城市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对于城市居民来说,除了互惠因子对抗争性政治参与起负向影响外,社会资本的社会网络因子和互惠因子对政治参与的各种形式,包括投票政治参与、日常政治参与抗争性政治参与都起显著的正向影响.媒介使用里的新闻接触对政治参与的各种形式起正向影响,而媒介使用时间中仅有看电视的使用时间对居委会投票起正向影响,这表明,媒介使用里对政治参与产生正向影响的是其新闻接触情况,即关注新闻的程度,而不是媒介使用时间的长短.政策制定者可通过培育社会网络、互惠、新闻宣传来促使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走向制度化政治参与,从而通过有序政治参与来扩大政体的合法性和保持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