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作为一校之长,办好学校的核心任务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过,庄子早就指出了,一个人应当有大智慧。所谓大智,庄子用"大智"与"小智"对举的方式来阐明:"大智闲闲,小智间间;大言炎炎,小言澹澹。"闲,空也,空也,无限大也;间,隔也,隔也,极小也。大智者,关注宏观,善于从总体上去观察、思考、把握、筹划、设计。也许,这就叫"顶层设计"。校长,应当有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办学、教育核心理念的形成与坚守上。  相似文献   

2.
生与死可以说是每个人所必然面对的事情,那么,以逍遥自在著称的庄子是怎么看待生死的呢?文章从对庄子"道"的理解出发,阐述了人应当安时顺命。然后通过对庄子所表达的生死复通为一的说明,指出庄子已经超越了所谓的生死。庄子对于生死的态度,就如文章开始处"鼓盆而歌"的缘起一样,在安命与"道"之中,追寻永恒的快乐和自由。  相似文献   

3.
运用"以庄解庄"的方法,以《庄子》中的"大"、"小"为切入点,对"大"和"小"的范畴进行界定,从而得出庄子善于用"大"、喜欢用"大"的结论,并阐述庄子的"大""小"观对《庄子》文风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秋水的余响     
庄子与惠施同游于濠水的桥梁之上。庄子说:"这里的鲦鱼上上下下、从容不迫地游着,这里的鱼儿是非常快乐的呀。"惠子说:"你又不是鱼,从哪里或如何能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从  相似文献   

5.
何伟  朱虹 《宁夏教育》2011,(5):26-26
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上,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创新思路,对症下药,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明确目标,增强动力。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教师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制定的奋斗目标要适当高一点,而且要有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你的近期目标是什么?是做合格教师还是新课改中的教学能手?你的中期目标是怎样的?是成为骨干教师还是学科带头人?你的远期目标又是怎样的?是成为特级教师还是全区教学名师、教育专家?作为教师,一定要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并以此为动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两大"传奇"分别是唐代的传奇小说和明清时期的传奇戏剧。为什么唐代小说不直称小说而要称传奇呢?这得从"小说"这个概念的发展演化说起。"小说"一词最先出现在《庄子·外物篇》里:"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意思是说,  相似文献   

7.
一种较为通行的观点认为,庄子在《齐物论》中谈到彼此是非的问题,是诡辩论和怀疑论。这种观点将"彼此"理解为"那一个事物、这一个事物",将"是非"理解为"正确、错误"。但这样来解释庄子有关的话语是不通的。庄子的"彼此"是指"当下不存在的事物、当下存在的事物","是非"是指"存在、不存在",这样来解释庄子的这段话,意思十分清楚:它不是怀疑论和诡辩论,而是充满了辩证法。  相似文献   

8.
道是中国思想的最高范畴。道有两特点:"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即道是唯一整体;道无所不在,是永恒的真实,称为究竟真实。庄子有个观念叫做"天人合一",庄子说:"人与天,一也。"人与天是合一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老子的"道法自然",即道就是自然,庄子思想基本上同于老子。他对美的著名言论是"天地大美",老庄的美在道,美在自然。然而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自然"等于"应该",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庄子认为通过"心斋"、"坐忘"的历炼,才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自然"的境界,"道"的境界,自由的境界,亦即是美的境界,即心灵自由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历代史料对于庄子的出生地多记载为"蒙",而对于"蒙"则有不同看法。系统地清理史料中对于"蒙"地的记载,可以发现同样的一个地点"蒙",先后属于宋国、梁国,是地名的历史变迁所体现出来的必然现象。也就是说"蒙"地在空间上的变化是不大的,而在时间上它先后属于不同的国家。并且在属国变迁时,出现了和"蒙"相同或相似的名称(如出现山东之"蒙",安徽之"蒙"),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庄子出生地"蒙"为何地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0.
张昱 《河南教育》2011,(7):30-31
"以后是先考研还是先就业?""学的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怎么办?"面对众多大一、大二学生提出的问题,辅导员、师兄师姐总会给出形形色色的答案,不少学生听完以后还是很迷惑。但在周口师范学院,有一个回答这个问题的不同方式,那就是:"去听校团委组织的‘博士讲堂’吧,很快你就会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1.
有、无对于历代研究庄子之道的人是最重要的一对范畴。他们或者以无为道,或者以有为道。又或者有无双遣归道于空。应该说都从某一方面触及了庄子之道的本质。笔者认为庄子之道是一种居阅性的存在,具体来说是有无“之间”所呈现的一种时境、时机与时势。  相似文献   

12.
西晋陆机在罹难之际,曾云:“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后人将此言与秦相李斯“上蔡之犬”的典故对举,故后人有“上蔡之犬,不戒于前;华亭鹤唳,方悔于后”的感慨。上蔡是李斯的故乡,但华亭与陆机、陆氏家族有何联系研究者们一直存在着争议。因此,考证“华亭”的地理位置,了解其沿革演变,揭示它与陆氏家族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废名一直被置于"乡土文学"或"田园小说"的框架中看待和讨论,废名与故乡的关系除了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外,也多停留在对作家乡土情结和文体风格的讨论上,故乡与废名的深层关联,废名根源上的价值和意义没有得到彰显。本文认为,故乡对于废名决不止于"题材"和"情结"的意义和价值,而是作为自我认同的方向与源头被书写和挖掘的,"故乡"与废名的自我是一种构成性的关系。从故乡到"故乡",废名的"发现故乡"与自我认同之路提示了一条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回应现代性的独特之路。  相似文献   

14.
用“道”的语言读出庄子寓言中的道义是理解庄子境界的关键.其路径可以从人的世间境界感知觉受层层提升进入道者的世外的境界觉受.从中体会到庄子所谓的境界的真实含义,明白道的三个层面的内涵.最后获得庄子的最高境界——始终在“一”的境界里,没有分别,无论境界怎么转化呈现,始终都是知觉的,从而在境界中创造人生.  相似文献   

15.
苏轼评价孟浩然的诗“韵高而才短”,历来认为是对孟浩然诗歌创作不足的批评。其实,苏轼的这一评价,是在高度肯定前提下而指出其不足。因为“韵高”是苏轼论诗的一个很高艺术境界。关于孟氏“才短”,向来解说纷纭,但多与苏轼的本意不符。本文通过分析认为,苏轼所谓“才”,主要指作家内在道德素养和诗歌创作表现有机结合的综合能力,是一个以“学养”为核心的诗学批评概念,持此以衡量孟浩然的生活与诗作,是有所欠缺的。因此,苏轼对盂浩然的评价,是深刻而客观的。  相似文献   

16.
对文学本质进行界说,就是回答"文学是什么"、"文学如何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这也是一个本体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关涉到不同的本体论立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以生产(实践)为中介,建构文学的艺术生产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文学本体论。以此透视"审美意识形态"论,可以发现,无论是审美意识还是意识形态,都不构成文学的本体,它们都可以纳入文学的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存在着无法克服的本体论缺陷。  相似文献   

17.
庄子的贵生就是把生命视为最高价值存在。庄子认为,只有贵生,才能在乱世中保有实现生命理想的载体,才能为生命理想的实现扫清心理障碍,从而在根本上实现社会的整体幸福。庄子的贵生,并非一味追求生命的长度,更与"好死不如赖活着"存在本质差异。庄子对生命的态度可概括为:"不伤生","乐然生","不贪生","安然死"。  相似文献   

18.
面对命运的捉弄,庄子采取了一种顺应的态度,呈现出一种悲态人格。庄子的这种悲态心理在《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一段中有所反映:从形式来看,庄子用梦的形式来寄托他的思想,而正是这种形式暴露出他的悲态心理;从内容来分析,蝴蝶又是庄子精神境界的象征,蝴蝶的引用也透露出他的悲态心理;最后一个终极提问,将庄子的悲态心理暴露无遗,将它提升到了一个绝对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庄子将"丑"分为"形式丑"和"内容丑",前者是一种非恶之丑,后者则是包含着"恶"因素在内的恶之丑。这一区分体现出庄子作为先秦思想家感性心理的成熟和无惧于命运变幻莫测的勇气,也为人类剥离"丑"与"恶"这一思想难题提供了宝贵经验。伴随着庄子区分"丑"与"恶"的成熟心理机制的是一颗趋善向美、审丑去恶的知耻之心,只有知耻方能严肃的审视丑而鞭挞恶,才会更好的审丑而非嗜丑,才不会以丑为美,以恶为美。  相似文献   

20.
对文学本质进行界说,就是回答"文学是什么"、"文学如何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这也是一个本体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关涉不同的本体论立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以生产(实践)为中介,建构文学的艺术生产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文学本体论。以此透视"审美意识形态"论,可以发现,无论是审美意识还是意识形态,都不构成文学的本体,它们都可以纳入文学的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存在着无法克服的本体论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