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罗丹 《教育评论》2014,(5):135-137
农村薄弱学校的存在成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为了从根本上促进农村薄弱学校的变革,教育行政部门应协同高校与农村薄弱学校合作,参与到改进农村薄弱学校的进程中。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省教育厅与辉县薄弱学校以"双导师制"为契机建立合作机制,三方通过文化重构、考核和激励措施,实现了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合作的长期有效性,从而促进农村薄弱学校实现自身变革,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至今在实践中已呈现三种趋势:维持新课程改革现状、回归到传统教育和把新课程改革推向深入。把新课程改革推向深入是合理的选择,但需要生成学校的变革动力来创造条件,这就要求学校通过政策调整来营造良好的变革环境:通过领导转型来形成强有力的组织机构;通过教师发展来培养具有创造性和主体性的师资力量。促进新课程的“深度变革”需要:通过学习与探索来发展教育理论与变革理论;通过交往与对话来整合学校系统的变革力量;通过评估与调整来逐步完善新课程。  相似文献   

3.
现行的外烁性和内源性两种学校教育变革模式在变革效果上并不理想。"助成教育变革"范式具有变革目标的明确性、变革过程的学校主动性、变革参与者的平等性等特点,初步形成我国教育变革研究新的理论体系,开创专家与基础教育学校合作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范式,有助于发挥学校创造性,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其在模式上遵循协同创新方法论,构建"政策—理论—实践共同体"。在具体行动策略上,强调明确变革愿景,形成变革共识;建立运行机制,明确变革计划;配置相关资源,实施变革计划;检查变革进展,关注变革问题;提供持续帮助,深化学校变革。  相似文献   

4.
在基础教育的转型时代,上海市教委设计了"新优质学校的推进项目",两年来已经吸纳了43所新优质学校。本文分析了43所学校的变革路径,对其基本特征和未来走向提供一种分析框架,提出新优质学校应共享的一些知识基础与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5.
吴亚萍 《中学教育》2011,8(1):19-31
"新基础教育"基于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特征的认识,提出了学校素质教育"深化之型"是要在学校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教育实践中完成由"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要将育人价值追求和思维方式改变之"魂"渗透和附着在学校整体、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之成事与成人关系统一的变革与发展之"体"中,从而促进学校中的"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  相似文献   

6.
学校文化建设系列之二:学校文化建设意义的重新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文化建设意义的认识充分与否,是制约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思想因素.本文基于对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实践的观察和思考,就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进行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论述:学校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学校变革提出的新任务.标志着学校变革的模式由外部驱动型转变为内部驱动型:学校文化建设是凸显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基本途径;学校文化建设是对我国教育传统中"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以及"环境育人"等思想和实践的新概括、新综合;学校文化建设也是促进学校认同、增强学校凝聚力、提高学校办学活力、实践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以叶澜教授为代表的"新基础教育"试验是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流派之一,他们所倡导的"生命·实践"思想经历了长期实践,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革新典范,同时成为了世界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中国式经验。"新基础教育"主导的"人的新形象、转型的学校、主动生命的创生",体现出"生命·实践"学派的变革精神,它深刻地启示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必须在"求变"和"求新"的道路上可持续地前进。  相似文献   

8.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加拿大教育家富兰在《教育变革新意义》一书中说:"如果要完成一场深刻的、更加持久的变革,最为重要的就是‘重塑’学校文化。否则变革就会肤浅和不持久。"南京市鼓楼区作为国家重点课题"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首批9个国家级实验区之  相似文献   

9.
开放式学校教育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放式学校教育理念具有时代的前瞻性,体现了基础教育发展的方向。开放式学校教育要创设开放性空间,走向课程综合化,实施弹性化管理,实现合作性教学,创建社区化学校。开放式学校的构建需要开放式学校的组织文化提供必要的保障与支持。  相似文献   

10.
"2010年海峡两岸中小学教育学术研讨会"以"基于学生发展的学校教育与变革"为主题,深入探讨学生发展的新需求与学校教育的新挑战,明晰学校创新与学生发展的内在关系,分享海峡两岸实现教育优质与公平、教育国际化的理论、方法与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1.
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仅只是教学内容的除旧布新或教材的更新换代,而是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的基础教育新一轮全方位、立体式的整体性改革。“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这样一个富有时代特征的教育理念,不仅需要体现和贯彻到课堂教学领域,而且必须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之中。新课改呼唤着新型的学校管理。因此,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必须树立新的办学观和管理观,构建学校管理的新行为、新措施及新方式,重新定位校长的角色,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真正地把人放在第一位,从而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高学…  相似文献   

12.
大学附属学校是我国基础教育学校的重要类型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在北京基础教育改革实践场域中,近年来涌现出一批"新"大学附属学校。与传统大学附属学校相比,"新"大学附属学校的特征表现为:以实现区域教育资源优质为目的,具有明确的政府导向;它们与大学是合作关系,由双方组建的协调机构推动合作;"新"大学附属学校的发展外部性强,重在依托大学资源的输入和支持。"新"大学附属学校的涌现,使人们有机会重新审视"大学与中小学校之间关系"的命题,反思大学支持中小学发展的机制,并开启"合作导向"教育发展思维:"新"大学附属学校扩展了"大学附属学校"的内涵和外延;探寻大学的内驱力是"新"大学附属学校可持续性的重要保障;构建开放合作的教育生态是实现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有机联结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正>与以往的基础教育改革相比,"新基础教育"改革已经持续了25年之久,其独特处在于将"价值观改革"与"思维方式改革"同时作为改革的起点,形成"双轮内生驱动式"的学校改革格局,并以此为基础,努力创建"学校教育新生活"和"校园新生活"。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两者都是学校改革的原点,即"价值观原点"和"思维方式原点",如果价值观不对,思维方式错了,再好的教育技术、方式和方法,都难以发挥其正面和积极的作用。作为"新基础教育"核心试验学校的江苏省  相似文献   

14.
1999年5月,迎着新世纪的曙光,闵行教育作出了"全面引进华师大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一所学校"的世纪性战略抉择。时至今日,"新基础教育"已在闵行走了十三年艰辛而又辉煌的研究性变革实践历程。这十三年,闵行教育不仅走出了一条区域行政、高校力量  相似文献   

15.
新基础教育从学校教育活动观的更新,提出了“双边共时性””,“灵活结构性”,“动态生成性”及“综合渗透性”四个概括学校教育活动性质的新观念,回答如何去构建学校教育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社会发展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1世纪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凸现是我国当前社会最为鲜明的变化。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深刻变革以及对人的生存方式所产生的渗透式影响,造成了现有教育的不适应。“新基础教育”研究立足于我国社会所处时代背景和学校教育变革的现状,强调社会转型时期学校教育应实现自身的转型,即实现“转型式发展”。基于我国社会转型所处的全球化和信息化这一时代背景,实现“学校转型性变革”的策略主要是:调整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策略导向,把重心放到深化学校转型的综合变革上;加强保障基础教育改革深化的法制建设;加强学校改革研究,加强国内交流和国际交流,整合教育改革的多种资源,形成推进学校改革深化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先生一生创办和管理过多所学校,在其办学期间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学校管理思想,其中包括重视校长职责、一流教育家的"两种要素"、新教育的"新学校、新教员、新课程"思想、学生自治、勤俭办学以及注重与社会的沟通等重要内容。深入研究陶行知的校长观,进而从校长要加强自身领导力的修炼、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引领教育科研的提升三个方面对陶行知校长观进行再认识,对当前做好学校的管理工作、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化学校管理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新课题,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新课程给学校管理带来的变化,确立新的学校观和管理观,倡导学校管理以人为本的理念,激励师生不断发展,从而不断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9.
创建学习共同体或合作型学习组织是国际教育学界的共同愿景,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学校组织重建提供了重要启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倡为创建合作型学习组织提供了基础。基于国内外有关合作型学习组织的研究成果,提出如下建议:(1)建立对话型学校文化;(2)要做"领导者",不做"管理者";(3)创建学校共同愿景。  相似文献   

20.
新优质学校是我国地方省份多年探索形成的学校成长样态之一,近来成为国家教育政策话语。新优质学校的新内涵在于“标准有根”“标准多元”“育人为本”“改革创新”;新优质学校建设的新动力在于凝聚内力,从品牌辐射、抱团取暖、内生变革、城乡共建等多点发力,形成丰富多样的形态;新优质学校的推进本质上是加快办学能力的提升,具体表现在学校发展规划力、课程领导力、课堂教学变革力以及共同治理对话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